香港媒体中的市民新闻学

2007-11-14
香港电台「公民社会」网页,结合民间参与的力量。
  「信息时代,你是主宰」!普罗大众的「你」当选二零零六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足见普通市民在当今资讯传播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习以为常的传媒生态正在因为他们的加入和参与,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

  市民新闻学又称参与式新闻学,指市民在收集、分析、传播新闻和信息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以提供独立、广泛、准确、有用的信息。其实,香港的大众传媒很早就开始邀请市民参与一些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中,备受欢迎的电台烽烟节目便是很好的例子,但各种媒体真正较大规模地实践市民新闻学只是近两年的事,特别是在「巴士阿叔」事件之后。

电视:为市民短片提供播放平台
  二零零六年四月,一位中年男子搭乘巴士时说话太大声遭制止引发争执的场面,被乘客用手机拍摄后上传到网络上,引起网民的极大兴趣,六分钟的短片被制作成五十多种不同版本,香港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媒竞相报导,连美联社、《纽约时报》、英国《卫报》等报章亦介绍事件。

  「这是一个全民自拍的年代,网上短片的流行,令手机或随身摄录机拍摄身边事物已成为市民大众的主流习惯」。「巴士阿叔」事件使香港的传媒真正认识到市民所拍摄短片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而电视无疑是播放市民短片的最佳平台,于是,香港亚洲电视本港台和无电视先后推出了《第一手真相》和《一网打尽》等节目,其中尤以《第一手真相》最为成功。

  《第一手真相》是二零零六年底推出的全港第一个由市民发掘真相的互动节目,它以「全港市民是记者」为口号,全面捕捉香港最真实的一面。市民拍摄的短片,不论是车祸现场、台风下的面貌、艺人动态,甚至是类似「巴士阿叔」的社会不平事,都可透过《第一手真相》这个平台播放,短片一经采用可获酬五百元。该节目通常还会音频或视频采访短片提供者,以了解事发时更多的背景情况、派出摄制队到事发现场实地采访、请专家分析事件或请市民发表看法等,以期给观众一个生动且具有深度的报导。节目在市民短片题材的选择上,主要遵循了下面一些标准:

——新闻性:新闻性主要指当时经传统媒体报导而引起市民关注的新闻事件,市民的短片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媒体新闻报导提供证据,如屯门公园嘈音问题、内地孕妇迫爆医院、超市油鱼扮鳕鱼等等。

——突发性:很多重大的新闻事件如车祸、冲突、抢劫等,往往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而置身于事件当中的市民随时都可以成为现成的记者,他们的短片可以弥补重要新闻事件传统媒体记者不在场的缺憾和尴尬,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

——异常性:异常性是指社会上一些人的奇言怪行,如铜锣湾崇光百货外「聋哑」人士行骗事件、旺角天台男子裸体事件、身穿校服的小情侣在屋苑平台行为大胆地忘情亲热等。这些短片播出后增加了市民警觉性,同时对于片中人物亦有教育、警示和阻吓作用。

——趣味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人或物,这些饶有趣味的短片不仅带给市民欢乐,也让市民大开眼界。

电台:用网络组建数字公民社会
  烽烟节目(Phone In)是市民打电话与节目主持人或嘉宾直接对话、发表意见的一种即时现场直播节目,是沟通传者与受众之间平等而直接的对话平台。电视节目后来也采用了这种双向沟通的方式。

  烽烟节目在香港广播发展中已有三十多年历史,香港回归以来,市民参与政治、教育及经济等各方面的讨论日趋积极,为烽烟节目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烽烟节目可以主导社会讨论的议题,甚至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因而具有高度的社会效应,烽烟节目主持人也逐渐变成了舆论领袖。后来,有部份主持人用尖锐的言词批评、奚落、责骂政府官员及参与节目的听众,曾被指为过于偏激。但烽烟节目仍然是市民参与时事讨论、反映市民心声的最直接的途径。

  如果说烽烟节目是早期的市民新闻学实践活动的话,那么,在资讯爆炸的当今时代,电台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又有了网络这个新的桥梁。例如,香港电台透过互联网与电台节目结合,与社区发展组织并肩,力图促成实体公民网络的形成,以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在其「公民社会」网页(http://civilonline.rthk.org.hk/civilsociety),有很多市民互动栏目,如「民间记者」栏目邀请市民将身边的不平事、目击到的意外发生、对时事的独特见解写成「稿件」在网上投送,这些民间记者还有可能被邀请到「公会社会」作现场报导;「公民之友」栏目邀请各种志愿机构为网页撰写网络日志,藉此建立交流平台,向社会发放讯息,同时亦可宣扬自己的信念及使命;「民间导游」栏目邀请市民将所在社区的、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古迹及其故事记录下来传送到「游行古迹」网页,因为市民对于生活中的古迹可能有比历史专家更深刻的观察。 网络无疑成了电台与市民交流与沟通的最佳平台,网上「数字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形成,又必将极大地促进民主的发展。

报纸:寻网上与民间最精彩图文
  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使得个人进行大众传播成为可能,而且也越来越容易。博客、讨论区、留言板等等资讯传播平台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分享信息、发表意见、抒发情感的公共场域(Public Sphere),对于报章杂志而言,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无疑是发掘新闻题材及消息来源的宝藏。香港的几大报纸在如何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方面可谓各有奇招,都力图将网络上最好的图文搜寻出来以飨读者,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苹果日报》二零零六年八月成立了「新闻资讯研究组」,让记者到高登、香港讨论区、Uwants等大型讨论区寻找报导素材,于报纸港闻版增设「news@pple网闻」版,报导网络世界之热门话题、奇闻怪事、精采图文。 同时邀请市民将突发事件或过瘾片段以文字、图片或短片的形式上载到「苹果爆料网」,一经刊登,即可获赠一份纪念品或数百元不等的酬金。 八卦娱乐新闻历来是《苹果日报》的卖点,二零零六年八月,该报娱乐版设立读者来相专栏《Click Click情报科》,欢迎市民提供有关艺人的相片或者录像,例如无意或刻意拍下的明星录像或相片、艺人入行前后的珍贵及古怪相片、与明星的过瘾合照等,所有照片或录像一经采用,即有酬劳。

  《成报》则把目光转向了市民新闻学的另一领地:博客,于二零零六年八月在副刊推出「每日一blog」栏目,每天刊登一篇经删节的博客文章,并附上了blog名、作者名及链接网址。继《成报》之后《星岛日报》的「每日杂志」版也开辟了「时事Blog评」栏目,市民中不乏对社会时事的有识之士,更潜藏各类专业的人才,他们的博客见解独到,又贴近生活,无疑会成为报刊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东方日报》、《太阳报》充份利用东方报业集团旗舰网站on.cc 的互动优势,建立了《人人做记者》的爆料平台,市民可以透过这个互动网站,将城中大小事件、娱乐秘闻、吃喝玩乐推介及生活点滴公诸于世,市民爆料除了有机会在 on.cc 网站公开外,经报章追踪后的爆料还会刊登在《东方日报》、《太阳报》上。

市民新闻学的问题与隐忧
  香港媒体顺应潮流,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新闻学元素,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也增强了媒体与市民的互动。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香港媒体中的市民新闻学也暴露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与隐忧:

——私隐问题:市民在公众场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偷拍下来,然后在互联网或电视上公告天下,公众的私隐权难以得倒保障,更有甚者,一位十二岁少女在自己的博客中扬言杀父,「我要佢死无全尸 碎尸万段」成为《苹果日报》吸引读者眼球的「要闻」,而女孩的网名、样貌(虽然遮了眼部)及其博客的版式等等都被登了出来,很容易让人按图索骥找到这位博客的小主人,而这位十二岁小姑娘由此需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网民讨论传媒引用博客内容的操守问题。

——版权问题:某些巴士爱好者在香港数个大型讨论区张贴他们所摄的图片,被《苹果日报》未经同意便摘用,引起网民的不满。《第一手真相》还发生过这样的短片版权小风波:「吉之岛阿姐」大闹影音部一片播出后,有市民声称是短片持有人,在网上公开指责亚视的奖金制是假的,而亚视回应说是因为收到太多相同的短片并无法找到原有持有人,故没有给予五百元短片费。

——真实性问题:大多数网民发布的资讯往往是自己个人的观点,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同时也不排除有人会借助这个公共场域发放有利于自己或甚至失实的报导,如果媒体不能去伪存真,把未经证实的网络资讯甚至网民的恶作剧当成新闻加以报导,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传媒的声誉和公信力。

——操守问题:明星的照片和录像可以拿到传统媒体上去换钱,于是普通老百姓个个变成了「狗仔队」的一员,这不仅会侵犯别人的私隐,还给人留下「唯利是图」的感觉;而在车祸、抢劫等突发事件中市民该「冷漠无情」地拿出手机拍照还是该提供帮助,也是发人深省的操守问题。

  然而,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网络时代市民作为资讯传播生力军的事实和作用勿容质疑。气象学家洛伦兹的「蝴蝶效应」认为,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双翅,可能两周后在北美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因为蝴蝶翅膀的运动会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继而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今天的市民有了网络这个平台,不再是人微言轻了!只要这些蝴蝶今日拍一下翅膀,明天我们这个世界也许就会不一样!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2016年度新闻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

马伟杰 周展梁 叶诗颖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