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视取得国内落地权
tom.com放弃收购
亚视股权变动在本月再峰回路转,先是国内著名的《财经》杂志报导tom.com收购亚视最终目标是凤凰卫视,但已为tom.com首席执行官反驳无事实根据。八月中,亚视宣布获广电总局正式批准「落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有线网络,成为首个获得落地权的香港电视台,显示该台管理层与内地人脉关系良好。特别在亚视遭收购狙击及营运传出问题后,中央此「及时雨」,特别具象征意义,令亚视可合法地取得遭「插播」的广告收益,估计最多可获三亿元。
另一方面,此消息亦加强股东转售股权的筹码。丽新发展早前宣布出售所持亚视32.75%权益予tom.com时,亚视估值不足九亿元,一直被外界认为过低,是次亚视落地华南可能分享的广告收益,和未来能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的远景,大大增加了亚视的投资价值。但当亚视宣布获得落地权的同日,tom.com却宣布终止收购亚视计划,原因是价钱谈不拢及发展理念不同,并否认牵涉政治因素。
亚视控股权的争夺战虽告一段落,但落地权收益远水不能救近火,现时的大股东如何应付该台未来数年庞大的财政开支,除了确保亚视如常营运,在获港府续牌后,更承诺未来六年投资三十一亿元,财政压力如何解决值得关注。tom.com放弃收购计划后,传闻有不少媒体对入股亚视感兴趣,其中包括SCΜP大股东郭鹤年及有线宽频等。而另一边厢,电视广播亦加快与广东省当局洽商,希望尽快获批落地。
* * *
南早高层改组路向惹关注
新城电台自我审查疑云
英文《南华早报》月中发生高层人事变动,先是一名副总编辑被开除,接任总编辑亦在翌日辞职,期间暂由督印人领导一个四人小组负责编辑部。该报声明表示这次变动不过是架构重整,纯粹是管理层人事变动,不涉及对新闻的处理。但由于接手的督印人是商界背景,毫无新闻工作经验,记协形容此变动是「不寻常而不专业」,而《南早》员工有理由忧虑编辑方针会受影响。另一方面,新城电台新闻部采访主任在月中突遭解雇,后者怀疑与他五度抗议新闻部高层,在处理长和系及特区政府的负面新闻时作自我审查有关,但新城却解释此解雇行动是为了成本效益及精简架构,与新闻审查无关。
港台一个娱乐资讯节目《开心日报》,因艺人苏永康出狱的新闻效应希望作出位宣传,欲透过电话访问吕秀莲,评论苏戒毒及探讨青少年滥用药物问题,最后因未联络上而告吹。访问未成事,却惹来亲中人士猛烈抨击及政府高度关注,几乎演变成另一场政治风波。对港台而言,这次不过是将政治人物娱乐化的宣传绰头,目的是对撼友台《茶煲里的查笃撑》同日的苏永康访问,政府将公营媒介的娱乐点子上纲上线至外交层次,明令港台须遵守港府的涉台政策,舆论批评有小题大做之嫌。
* * *
驻港海外传媒纷往内地
逆市有新杂志加入市场
驻守香港多年的日本富士电视台,月中关闭其新闻办公室,将员工并入北京记者站。这已是同月内第三家撤离香港的外国媒体,其余两家是《东京新闻》和《华盛顿邮报》。目前仍留港的外国传媒有一百一十四家,比九七年高峰期的一百七十三家,减少三份一。外国商会及外国记者团体担心若有更多的外国传媒撤离,将减低香港在国际社会的重要性。近年全球经济下滑,海外传媒纷削减经营成本。香港的营运成本为区内之冠,自然难与租金和薪金都较低的国内城市相比;加上驻港的海外记者要到国内采访,每次都要申请签证,港府并没有审批权,造成诸多不便。但海外媒体若将办事处设于国内,进出香港反而「自由」得多。本地的外国记者组织因此呼吁港府与北京商讨,简化签证步骤,以防止外国传媒继续搬离香港。
市道不景,不少传媒业绩都倒退,成报传媒在月中宣布今年四至六月首季业绩亏损扩大至三千五百一十万元,为了节省成本,正计划将《成报》编采部由北角迁住观塘。为应付未来营运开支,成报传媒进行四供五供股集资,为集团筹集约一 点零二亿元的净额款项。但在此逆市仍有新杂志创办,就是《战国策商业月刊》,创刊号主题文章建议香港学瑞士,在本地传媒引起不少回响,初步已经建立其知名度。
* * *
登遗容《壹周刊》遭谴责
李嘉诚责传媒「乱作新闻」
香港演艺人陈宝莲月初在上海堕楼身亡,其遗容刊登在《壹周刊》封面,惹来舆论的批评。香港演艺人协会就此手法,向香港记者协会、报业评议会、新闻行政人员协会提出质询,要求它们评价这是否不道德行为,又质问现行机制,各会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动。之前,陈母早已透过演艺人协会去信三个机构,指摘《壹周刊》偷拍行为令她受到伤害,也是对死者不尊重。事后,新闻行政人员协会发表声明,对事件表示遗憾,而报业评议会强烈谴责《壹周刊》,批评其严重违反《新闻从业员专业守则》,应向死者家属公开道歉。
就tom.com放弃收购亚视及新城电台辞退一采访主任两件件事,引起坊间不少猜测,长实主席李嘉诚正式开腔澄清,否认事件有任何政治考虑,指出传媒一些报导并非完全可靠,并列举早前看到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来说明香港有些媒介是完全「乱作新闻」。早前看到有报导指他怀疑自己梳化被安装了偷听器,于是拿起刀子来,将梳化割得破烂,结果并无发现。李指此报导十分「可笑」,他对这类报导并不放在心,只是慨叹「好多香港人仍肯花钱、花时间去看这些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