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赫顿报告的反思

2004-02-15
BBC的公信力在国际社会受器重。
英国上诉庭大法官赫顿勋爵,一月底发表对生化武器专家凯利博士之死的调查报告,除了确认凯利是死于自杀,对国防部向报界披露凯利的做法略有微言外,几乎一面倒的批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编辑制度、管理层的无效管治及理事局的失责。报告也对BBC记者吉利根作出严厉批评。英国《泰晤士报》说:赫顿勋爵在北爱法庭三十年,面对复杂的问题,从来没有犯过错误,难道这是他犯错的开始?

BBC自一九二二年成立以来,一直为执政政党所究难,右派政党说BBC是「左派温床」,左派政党上台后,又说BBC是「右派的恐龙」。二次大战期间,首相邱吉尔除了用脏话大骂希特勒外,也骂BBC,说BBC是屋子内的敌人。一九五六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一九八二年的福克兰战争、一九九一年的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一九九九年的科索沃战争,BBC的新闻报导,在国内都受到政府的质难。相反,BBC的公信力,在国际社会却是越受器重。

BBC与政府的关系,早有大量鸿文巨着,不必在此加添砖瓦。本文关注的,是报告对记者吉利根的批评及对新闻机构内部运作制度的不满,站在新闻界的立场来看是否成立?赫顿勋爵的批评,对香港传媒又有什么启示?

先看看赫顿报告在这方面的说法。

*赫顿报告对记者吉利根的批评:吉利根在一个晨早杂志式节目中指控首相贝理雅可能知道「伊拉克在四十五分钟内可发射大摧毁性武器」的说法,是毫无事实根据的。

*赫顿报告对新闻总监桑布鲁克的批评:没有覆核吉利根的笔记,又没有注意节目监制对吉利根用词不准确的批评。

*赫顿报告对总裁戴克的批评:没有覆核吉利根的笔记就片面支持记者的报导是真确的。

*赫顿报告对理事局主席戴维斯的批评:过于依赖管理层对事件的判断,没有展开内部的研讯。


新闻处理的标准与要求

不待吉利根反驳,英国传媒已经指出,吉利根确是犯了错误,吉利根也直认不讳,但这个错误,是在一个直播的对谈节目中说漏了咀。节目在早上六时零七分进行,他只是说了一次「首相可能知道不是事实」的一句评论,而且事后也从来没有再说过类似的说话。是不是因为一句错话而否定了吉利根过去十多篇准确报导的努力?如果说记者在新闻报导中不能作出没有事实的评论,这是谁也不会质疑的事。但是在清谈节目中,尤其是在节目主持人的诱导下,很容易会说出一些符合节目主持人期待的个人意见。事实上,公开指称贝理雅说谎的记者、专栏作者,又何只吉利根一人?

这样看来,大法官对新闻标准的要求,恐怕是新闻界难以承受的。记者在公众利益的大前提下发掘新闻,已有很大的制肘,如果还要责成报导有如法律文件般字字准确,篇篇准确,只会扼杀了调查报导的发展,不利新闻界扮演监察执政者的角色。

当然,大法官对传媒的期许和高标准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当头捧喝之效。赫顿报告提醒新闻工作者及清谈节目的主持人,不应把个人意见、评论及事实混淆起来。今天香港的传媒,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逐渐把意见、评论和事实的分野混合起来,目的在营造一个更为吸引资讯消费者的讯息市场。从传媒发展的角度来看,增加吸引力的这一做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一面。十九世纪英美两国小报的诞生,强化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虽然是哗众取宠,但也增加了新的受众,开拓了新的强土,有其积极的意义;消极的是,每当社会发生有争议的重大课题时,这类混淆事实与意见的传媒,也会在社会上制造很多混乱,为野心家所利用,可能会风光一时,最终还是为受众所唾弃。

赫顿报告对新闻总监桑布鲁克的批评,只能说是新闻界门外汉所说的话。吉利根是一名以屡次披露内幕新闻著名的记者,而且得过业内的奖项,新闻总监向这样一位记者索阅笔记,明显是一个不信任的行动。新闻采访编辑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新闻部门能有紊不乱地高效率运作,依赖的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及相互的信任,情况一如军队的运作一样。如果管理层不信任某一位记者,只能马上把他撤出工作岗位,否则会做成难以衡量的损害。至于忽视监制对吉利根的批评,那也只能说是事后孔明。新闻工作有客观的准则,但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及个人的好恶,在新闻处理过程当中不大容易有绝对的对或绝对的错。

总裁戴克站在吉利根一方,除了他对BBC的信念外,相信是出于捍卫员工的惯性决定。历史已说明,政府经常非难BBC,要是总裁一受压力便质疑记者的报导,这样一位总裁也不可能受到BBC上上下下的欢迎。对理事会主席戴维斯来说,这些批评也只能是事后孔明。理事会在没有极大的外界压力下,是不可能不接纳总裁及新闻总监对事件的判断,何况多年来政府一直找BBC的碴子,过去多次的经验说明,只要BBC管理层一致坚定立场,政府的投诉往往就不了了之。这次大法官对BBC的严厉批评,是谁也想不到的。


对香港传媒的启示

同样地,香港传媒的管理层,一般也罕有向记者索阅笔记。除有上述新闻机制运作的理由外,个别传媒还有一些不能明言的理由,就是恐怕向记者多问两句后,被迫删掉「精彩的内文」。有些香港传媒主管更向前线记者暗示,他们并不关注内容的可靠性,反而更多的关注内容的精彩性,对于记者的消息来源,毫不感兴趣,更不会找第三者去核实记者的报导。在这种氛围下,记者笔下就涌现出许多「消息人士」、「权威人士」的说法,新闻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内文是真是假,也就无暇考究了。

一方面是模糊了事实、评论与意见;一方面是鼓励记者放胆写「精彩的新闻故事」,香港的新闻界,存在许多隐忧。要是赫顿勋爵为香港传媒诊症,他也许发现,对吉利根的要求过于严苛,对BBC管理层的批评,会毫无保留的撤回。

说了这许多赫顿报告与新闻业的关系,也不得不提赫顿报告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BBC的关系问题。熟知英国政坛及传媒运作者都知道,「每一位政治家都想驾御BBC」。BBC在听众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她的成功,端赖拥有独立编辑方针,并不紧随执政党的指挥棒而起舞;可是BBC越成功,也就越引起各方政客的垂涎,糖衣毒药,狼牙棒子,务求收编麾下而后快。BBC八十二年的历史,章章都记下了这些事情,二零零四年的一月,BBC又多了另一章。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