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电台节目主流

2006-07-17
DJ文化当年曾风靡年青听众。
「名嘴」主持「烽烟」节目被捧为「人民英雄」。
  下一个电台节目主流是什么?笔者不是先知,拍心口写包单也是骗你的。那我们可以在这题目上谈什么呢? 
  可以谈的,是过去三十年一些主流节目的形成和衰落,藉此寻找下一个主流的影瓷C 
  由于笔者在本地三间电台做过创作,曾目睹甚至参与部份主流节目,以下的论述,是从个人观察及经验角度出发。

DJ文化的始源 
  所谓DJ文化,始源于七十年代中期,在求学时代的笔者,难免受这普及文化的影响。
  七十年代初,中文歌曲被认为老套,年轻人多爱欧西流行曲,孕育了一群DJ文化的先驱,在七十年代中期,分占了香港电台及商业电台的第二台,让这两个频道发展成日后的年青人电台。
  香港电台始终是官台,机构文化让她不能走得过前,商业电台没有这种包袱,可以更反叛。两个不同的机构文化,一直保存至今。
  有趣的是,当年两个年青人频道的年轻主持,今天分别掌管了两个电台,笔者认为这是本地电台文化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力的主因之一。如果没有这批以娱乐大众为传达讯息手段的传媒管理人,恐怕电台的影响力早已大为失色,看外国地方电台的例子便可知道。
  在近三十年频道收听排行榜上,商业二台(CR2)总是不能称冠,香港电台第二台则有过名列前茅的日子。CR2为何收听率一直及不上其他?最主要原因是走得太前。CR2倾向个人化,是潮流的先行者,但往往放弃了凝聚力。虽是带领潮流,但CR2在七十年代错过了中文歌曲起飞的触觉,让香港电台在中文歌曲的推动上占了先机。原因是当年播中文歌仍被认为是老套,CR2把推动中文歌的责任放在商业一台手上。想不到在电视的影响下,中文歌也得到了青少年的广泛接受。「十大中文金曲」历史比「叱吒流行榜」长久,正是这个原因。中文歌曲洪流势不可挡,成就了八十年代的DJ文化。最后CR2也宣布成为全中文歌电台,只在非黄金时段小量播放外语歌。
  没有中文歌曲潮流就没有DJ文化,这相互关系是可以肯定的。 
  八十年代的著名DJ,把个人任务与歌曲结合得天衣无缝,即使是独白式的广播剧,选歌也极具心思,与今日的草率是两回事。 
  没有什么中央音乐政策的箝制,大气电波内充满自由气象,DJ的个性在选曲中显露无遗,不怎样好听的歌在DJ充满个性的引子下,被赋上新的生命。这与现时毫无感情照打歌榜播歌的方法完全不同,许多今天的节目主持,往往懒理歌曲的死活,总之让它们自生自灭,似乎他们对歌手的八卦新闻比其歌曲更感兴趣。
  自由播歌政策所以取消,不外两大原因,一是太自由涉及私人利益,当年就听过不少收受利益包括感情利益的传闻;二是电台有必要透过打歌、流行榜位置、奖项与唱片公司和歌手讨价还价。

「名嘴」文化应运而生
  DJ文化衰落后,出现了短暂的杂志式节目的潮流。当没有任何主流时,杂志式节目似乎是最易被听众接受。所谓杂志式节目是指一个节目中包含多个不同的环节,像一本杂志,当中可能有访问、短剧、评论、音乐等等。 
  DJ文化衰落之后,由一班资深DJ训练出来的新DJ会多受欢迎呢? 
  「名嘴」文化由八十年代末期已见端睨,那时只会让这些在社会上已有名气的嘉宾在周末及假期主持一周一次的节目。星期一至五的常规节目,由全职电台人负责。理由是这些名气界人士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那时电台可以出的酬劳颇低,不可能以百万年薪以上全职聘用。早期的「名嘴」只会做清谈节目,因为没时间来录制环节,订一个题目就讲足整个节目,而且,节目内容都是风花雪月的。 
  九七迫近令大气候出现变化,港人对时事经济渐渐看重。文字传媒的生态也产生了重大转变,新闻娱乐化、娱闻淫贱化成为主流。电台对这些情况的回应,非一般由电台训练出来的年轻主持可以应付,对每日话题有精辟见地的「名嘴」,成为主流。但郑经翰、黄毓民非电台出身,而是在亚视时事评论节目《龙门阵》声名鹊起的。电台在这方面没有起带领潮流的作用。此外,查小欣的娱乐评论,早在收听率较低的新城电台出现,转到商台才发扬光大。而走在潮流之先的CR2捧出「软硬天师」潮流之后,制造不出主流。
  九十年代的青少年在「九七」困扰下,不是想搵快钱就是反权威,「无厘头」文化贪口舌之快是他们所追求的,听电台节目内容是否充实不重要,只求主持在互相嘲弄中让他们有「过瘾」的感受。
  九七后董建华时代的种种不幸,把时事评论节目推向高,郑经翰成为「人民英雄」,相对地,以政论为主的黄毓民,因少涉民生而稍为不及。听众要求的不是持平的评论节目,大家需要发泄,港台因身份问题,自然较为吃亏。
  另一个主流,是财经节目。上一次股灾令投资者觉得需要明灯,经济渐渐向好,股民开始有赚钱,财经主流比已失色的时事评论节目应更持久。
  事实上,董建华时代的争拗已令不少市民身心疲累。

如何创出节目主流
  回望过去,会发觉电台节目主流与社会潮流息息相关。
  没有中文歌曲潮流就没有DJ文化,没有「九七」问题就不会有「无厘头」搞笑及批评文化,也许没有今天娱乐文化的低潮,就不会有复出和怀旧热潮。
  电台下一个主流不是由电台管理层决定,是由社会决定的。
  电台没有回应社会诉求,一样有其他传媒作回应。数码广播来临,频道已不矜贵,乐观者仍然说是机遇,但任何机会不被好好掌握,也是没用的。
  回应社会需求,不就是硬绷绷的回应,而是需要适合的人才,加上带冒险性的创意。稳稳阵阵无行差踏错是不会创出主流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两会采访手记

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