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风物情
主页
(current)
风物。港情
文化遗产:新界区
城市腹地:中西区
难忘的公仔书
蜕变中的九龙城
记忆中的童玩
我分享
文化遗产:新界区
邓氏宗祠、西贡盐田梓、大埔碗窰、长洲飘色、
大澳棚屋、米埔基围......
新界区幅员广阔,承传了岭南文化,时至今日各处仍展现地道特色,保留着珍贵的传统习俗,如婚嫁盆菜、庙宇祭祀、节庆祈福等;也蕴藏着历代居民生活的痕迹,如水上棚屋、围村建筑、书室宗祠,还有消失了的元洲仔、大澳横水渡和坪洲灰窰厂等。
● 地点:元洲仔
● 拍摄年份:1977
01
消失了的元洲仔
元洲仔位于吐露港西北一带,原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圆形小岛。19世纪初,政府因兴建官员的办公室及宿舍,以基堤将小岛与陆地连接。不过,直至70年代,该处仍住满水上人家,片中就展现了艇户的刻苦生活。后来,政府进一步填海,元洲仔与大埔成为相连的陆地,大多数的艇户也跟随上楼,成为历史的一页。《狮子山下》曾于1977年拍摄《元洲仔之歌》,捕捉了当年的风貌。
● 地点:荔枝窝村
● 拍摄年份:2009
● 出处:《山水传奇2009》生态乐土 - 荔枝窝
02
新界东北最大的客家村落-荔枝窝村
最早在此定居的村民包括曾氏及黄氏。这里的村民亦如其他沿海农村一样也是供奉关帝。清朝时,已兴建协天宫供奉,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它现时已定为二级文物建筑。庙内的牌匾、陶瓷塑像,均可窥见当中的历史。 片段节录于:《山水传奇(2009年)》生态乐土 - 荔枝窝
● 地点:大埔
● 拍摄年份:2017(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街角有乐》—第11集 : 大埔 - 光辉岁月
03
大埔名称的由来
大埔位于香港新界东北部,面临吐露港,风景怡人,但你又有没有想过大埔为何会被称为大埔?原来,最初这个地方是叫做「大步」,意指大踏步地行走,直至清朝才改称大埔。当时,大埔还有过采珠的产业,盛极一时,后来为何会衰落?我们一起来听听。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大埔区(上) 播出年份:2012年
● 地点:屯门
● 拍摄年份:1984 (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铿锵集》—城市设计在屯门
04
市区回望—屯门新市镇初建成
回顾1984年,屯门新市镇初建成,原来的规划是希望市民留在区内就业,但事实是不少屯门居民要到其他地区工作,造成严重交通问题,加上文娱中心、商场等尚未落成,屯门居民周末纷纷到市区消遣,交通问题就更严重了。
● 拍摄年份:2018
● 出处:《吾土吾情》—同吃一盆菜
05
吃盆菜的「功能」?
吃盆菜除了可以大快朵颐外,背后有什么意义呢?原来这个起源于新界本地宗族的传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为了「确认新成员」。在嫁娶时,主人家会举办盆菜宴,吃过盆菜才可以视作家庭的一份子。现在,除了婚嫁时会吃盆菜,一般市民亦会在不同节庆时享用,维系家人的感情。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18
● 出处:《吾土吾情》- 同吃一盆菜
06
无分尊卑长幼的盆菜宴
添丁的家庭进行过祠堂仪式后,便会宴请村民吃「丁饭」,即新丁的盆菜宴。盆菜的用料没有特别规定,一般包括萝卜、油豆腐、冬菇和焖猪肉等,当中焖猪肉是整个盆菜的精粹所在。菜肴统统放在盆内,族人无分尊卑长幼,同吃一盆菜,象征村民间的团结和睦。
● 拍摄年份:2018
● 出处:《吾土吾情》—同吃一盆菜
07
围村孩子的「出世纸」—添丁灯
添丁灯是围村的传统习俗,仪式会把代表新成员的灯挂在祠堂,向祖先和神明禀告有男丁出生,象征他是宗族的一份子,亦祈求祖先保佑孩子的身体健康。他的名字亦会在族谱上注册,确保日后可得到村民及分享祖先产业的权利。
● 地点:西贡
● 拍摄年份:2018
● 出处:《吾土吾情》—瑞兽麒麟
08
仁兽在人间—麒麟的神髓
舞麒麟时要演活麒麟的神髓,需要有壮健的体魄,马步尤其重要。在传统文化中,麒麟被认为是仁兽,因此它的举止也要合乎礼节。麒麟的动作灵活跳脱,充分表现其好奇而胆小的性格,但遇有不仁不义之事仍会发威。麒麟与一般野兽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天上下凡,所以能够知书、识礼、懂人情。
● 地点:西贡
● 拍摄年份:2018
● 出处:《吾土吾情》—瑞兽麒麟
09
灵兽下凡—麒麟开光仪式
在许多新界的节庆活动中,也能看到麒麟的踪影,皆因舞麒麟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麒麟是传說中的靈兽,也是中国神话四灵之一,与龙、凤、龟并称,皆为吉祥物。相传麒麟未开光之前煞气很重,因此新生麒麟行走天下以前,先要通过开光仪式,赐予它生命,事前还要通知四方村民回避。舞麒麟已成为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地点:长洲
● 拍摄年份:1970-1972
10
缤纷热闹的长洲飘色
飘色巡游是长洲太平清醮的焦点之一,小朋友会穿上色彩缤纷、形象各异的服饰,装扮成古今人物,站在支架上经大街小巷巡游,每年也吸引不少市民沿途围观。相片在1970-72年拍摄,当时的热闹场面,只看照片也能感受得到。
● 地点:长洲
● 拍摄年份:1970
11
祈求平安-长洲抢包山活动
抢包山是太平清醮最后一日的重头戏,原意是让长洲居民在逾十米的包山上,抢夺象征平安的包,获神明庇荫。不过,1978年发生包山倒塌意外后,抢包山一度暂停,直至2005年才复办。不过现在抢包山形式已有所改变,成为一项竞技比赛,参加者不限长洲居民,所抢的包亦改为以塑胶造成的「仿真包」。
● 地点:大澳
● 拍摄年份:2018
● 出处:《香港风物志》—我这一代大澳人
12
百年历史的大澳龙舟游涌
端午节香港多处都会举办龙舟竞赛,但大澳的龙舟游涌你又有没有看过呢?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于农历五月初四早上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接神」,请出代表杨侯、天后、关帝、洪圣的小神像,接返各行会供奉祭祀,并于翌日端午节进行游神活动。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07
● 出处:《香港生态游》—屏山文物径
13
围村故事多—上璋围
围村于明末清初开始兴起,用作防御海盗。香港沿海地区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因此也出现了围村。围村的典型格局是四四方方的围墙,中间有一道窄窄的门,通往笔直细长的走道,走道尽头便是神厅……围村里面还有很多故事啊!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07
● 出处:《香港生态游》—屏山文物径
14
建筑宏伟的邓氏宗祠
宗祠的精妙之处,在于每一个角落也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祠堂的建筑崇尚黑色及绿色,让人感觉庄重。在颜色的大框架,小装饰等配套上仍可千变万化,可以有七彩缤纷的图案,形态生动的彩绘雕塑等,可说是规矩中见灵活。邓氏宗祠采用三进两院式建筑,为香港同类古建筑的典范。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07 (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香港生态游》—屏山文物径
15
旺丁聚财聚星楼
聚星楼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据说屏山村在开村初期,风水师认为村的西北面充满煞气,到了屏山的第七世祖邓彦通升官后,一晚梦见天上的星星在聚星楼坐落的位置掉下来,于是建造了聚星楼来「留住」星星,以抵挡煞气。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18
● 出处:《吾土吾情》—说客家话围头
16
围村女子「哭着出嫁」—哭嫁歌
「哭嫁歌」是一种口传文学。以前在围村,所有女孩子在出嫁时都要唱哭嫁歌,以表达对父母兄长不舍之情。哭嫁歌不单保留了大量围头话,同时还记录了昔日围村妇女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对文化传承可谓弥足珍贵。
● 地点:荃湾
● 拍摄年份:2017 (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艺坊星期天》- 邂逅!老房子
17
客家围村的建筑特色—三栋屋
荃湾的三栋屋村是客家围村,是香港最早期的客家围村建筑,之所以命名为三栋屋,是因为围村的中轴上设有三厅,分别是前厅、中厅和祠堂。现时三栋屋已改建成博物馆,供市民参观。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 《荃湾区好去处(上)》 播出年份:2012
● 地点:荃湾
● 拍摄年份:2017
● 出处:《艺坊星期天》—邂逅!老房子
18
三栋屋博物馆
荃湾的三栋屋是香港最早期的客家围村,于1786年由陈姓客家人建立。陈氏家族于十八世纪中期从广东移居本港,并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种之用。三栋屋于1981年被列为法定古迹,1987年全面复修后成为三栋屋博物馆,开放予市民参观。
● 地点:沙田
● 拍摄年份:2017(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艺坊星期天》—「邂逅!老房子」
19
从贸易站到法定古迹—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位于圆洲角于1911年兴建,在当时是主要的贸易中心,云集各地商旅,但随着沙田新市镇发展,王屋村开始没落,圆洲角也因附近填海以至地貌改变。王屋村内很多古老建筑被荒废及拆卸,现时剩下的这座古屋,1989年被政府列为法定古迹。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20(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日常8点半》—锦田树屋
20
迁界令与锦田树屋
锦田树屋原来跟政治有关,据说清廷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逃到台湾的明朝官员郑成功,因此推行迁界令,将所有居民迁入内陆地区。树屋的主人因迁界令一去不返,石屋从此荒废,更与大树合而为一,成为「锦田树屋」。
● 地点:大澳
● 拍摄年份:2015
● 出处:《香港故事 - 他们的情书》—情.寻大澳
21
甚具特色的水上棚屋
大澳的水上棚屋起源于18世纪至19世纪,当时是由于有小孩和老人不方便出海工作,但以船为家的蜑民又不习惯在陆地上居住,加上该处容易水浸,因此便在岸边的海床上搭建棚屋,成为香港一种特色房屋。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离岛区:东涌 播出年份:2013年
● 拍摄年份:2015
● 出处:《漫游百科2015》-第十八集 香港早期水运及妈祖文化
22
传统节庆-天后诞
香港的渔民人数渐少,但每年农历三月廿三的天后诞仍非常热闹,在全港多间的天后庙都有庆祝活动。天后诞正日,传统天后庙前会有龙狮队等的表演,善信亦会争夺从花炮中爆出的竹签,称为「抢花炮」,当中又以「丁财炮」最受欢迎,村民相信抢得此炮就会让全村丁财两旺。
● 地点:天后庙
● 拍摄年份:2015
● 出处:《漫游百科2015》-第十八集 香港早期水运及妈祖文化
23
海上的守护神- 天后
香港有数十间供奉天后的庙宇,遍及港九新界,可是你知不知道天后是谁?天后本名林默,为宋朝人,相传她能预测天气,在海难发生时救了不少渔民,后被康熙尊为「天后」。天后其后被视为海上的守护神,渔民供奉以求风调雨顺,影响力遍及东亚地区。天后信仰更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地点:西贡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文化爱好者邝嘉仕
24
最古老的天后庙—西贡佛堂门天后古庙
俗称「大庙」的西贡佛堂门天后古庙相传于南宋时期由林氏族人所建,是全港天后庙中最古老的一间,现亦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物。它主要供奉天后,同时亦供奉金花娘娘和弥勒佛。每年农历3月23日的天后诞,信众们会前来参拜,香火鼎盛。亦有信众会到侧殿的圣母龙床,相信摸过后会带来子嗣、健康及财帛。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西贡区(上) 播出年份:2012年
● 地点:屯门龙鼓滩
● 拍摄年份:2006
● 出处:《香港生态游》- 龙鼓滩天后庙
25
多多庇佑的龙鼓滩天后
天后庙供奉的是顾名思义是天后,天后本名林默。根据她出生后久未哭闹因而得名。她于13岁开始学道,17岁已出海救人,更指点村民何时会有风雨,哪里会有逆获。后来她升了仙,得渔民供奉,祈求保佑出海平安,渔获丰盛。原来从天后庙里的装潢也能看出这位天后是否灵验。装潢愈多,显示捐赠者送来的礼品愈多,反映天后确实对村民多多庇佑。
● 地点:大澳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 郊野风光 —大澳
26
明朝建造的大澳关帝古庙
关帝古庙是大澳历史最悠久的庙宇,早于明代建造,是传统两进间岭南式建筑,曾在清代期间多次重修,现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之一。古庙位于大澳的中心,供奉勇猛忠义的关帝,庙宇其中特色是你可从庙宇的内栏栅,看到关帝策骑的赤兔马和马夫像。不少人相信关帝的正义能驱邪治鬼,亦有他是负责管理天气的说法,成为不少庙宇祟拜的对象。
● 地点:沙田大围
● 拍摄年份:2020(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视点31》—信车公信自己?
27
风车转运祈福—车公庙
沙田车公庙位于大围,人们通常在农历新年造访车公庙,但其实每年共有四次车公诞,分别在农历正月初二、三月二十七日、六月初六及八月十六日,其中以正月初二的庆祝活动最具规模。善信认为参拜车公有祈福和转运之用,他们到车公庙求签祈福,转动风车,以祈求来年得到车公的庇佑。 录音节录于:《香港老花镜》- 《车公庙起源历史 》 播出年份:2010
● 地点:沙田大围
● 拍摄年份:2020(新闻播出年份)
● 出处:香港电台网上新闻
28
车公是何许人?
车公庙善信众多,但你又知否庙中供奉的是何人? 车公其实是车大元帅,是宋朝末年的一名勇将,曾平定南蛮有功,获封元帅。在明末期间,新界各地突然流行疫症,人们便按照传统习俗,抬扛神像出巡游行。当年经过车公「巡视」一番以后,瘟疫便消失了。民众为了答谢神恩,便兴建了车公庙来供奉车公。 录音节录于:《香港老花镜》- 《车公庙起源历史 》 播出年份:2010
● 地点:大澳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0》 郊野风光 —大澳
29
地区的守护神—大澳的土地公公
大澳居民非常重视守护土地的土地公公。村民不仅会在家门外设置小小土地公,更有三座较大的土地庙,分别是福德宫、创龙社土地庙和半路棚土地庙。其中福德宫中的土地公石碑,相传是百多年前渔民出海捕鱼打捞回来,村民相信,土地公能够维持村内安宁,亦能保家宅平安。
● 地点:文武二帝庙
● 拍摄年份:2017
● 出处:《街角有乐》—第11集 : 大埔 - 光辉岁月
30
古时的大埔「法庭」—文武二帝庙
大埔文武二帝庙由七约乡众合力兴建,早于1892年落成启用。庙内除了供奉文昌帝与关武帝,亦是各乡事均秉公办理的象征,是太和市议事、仲裁和祭祀的场所。文武庙在1984年被列为古迹,是新界首座受保护的建筑物。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大埔区(上) 播出年份:2012年
● 地点:长洲洪圣庙
● 拍摄年份:1970
31
南海之神的庙宇-长洲洪圣庙
长洲洪圣庙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兴建,当时的长洲居民多以捕鱼为生,渔民为求风调雨顺,于是立庙奉祀南海之神洪圣,庙内亦祭祀观音和华陀。长洲洪圣庙现为二级历史建筑,庙内还存有光绪元年制造的神坛、香炉等古物呢!
● 地点:大屿山
● 拍摄年份:1999
● 出处:《山水传奇1999》—屿山寄迹
32
百载佛寺—大屿山的寺院
大屿山一向被形容是福地。位于弥勒山与凤凰山之间,有超过一百五十间大大小小的佛教寺院,而净室、精舍更占九成。当中著名的佛寺包括宝莲禅寺和灵隐寺等。正因寺院都建于深山之中,恬静隐逸,才能够提供宁静的环境予出家人静修、洗涤身心。
● 地点:荃湾
● 拍摄年份:2017 (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街角有乐》- 荃湾
33
荃湾有个「佛教丛林」
荃湾有这么多寺院原来是因为清朝晚年期间政治动荡,加上朝廷国库空虚,于是将寺庙的财富收归国有,以致大量僧侣受到影响,他们选择乘船到香港发展,登陆于东涌、大澳以及荃湾一带,附近因而渐渐形成了「佛教丛林」。
● 地点:屯门
● 拍摄年份:2001(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山水传奇》—劣地重生-青山
34
「杯渡」到屯门 - 青山禅院
青山禅院是屯门著名的名胜古迹。青山禅院,源于南朝刘宋时期修建的杯渡庵,以纪念一位禅师,据说他很喜欢云游四海,甚至喜欢坐在杯里于海上飘浮,因此被称为「杯渡禅师」。在中国历个朝代中,曾被改称为云林寺、斗姆宫和青云观。
● 地点:盐田梓
● 拍摄年份:2019
● 出处:《艺坊星期天》— 盐田梓艺术节
35
天主教和客家文化的共融—盐田梓
盐田梓是个有近三百年历史,融合了天主教和客家文化的小岛,曾经是渔民和盐农聚居之地。随着盐业逐渐式微,村民陆续迁走,剩下一所所荒废的村屋。不过,村民近年努力复修小岛,保留了岛上珍贵的圣约瑟小堂及盐田,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项。小岛如今成为一所「开放式博物馆」,供游人了解岛上的历史与文化。
● 地点:盐田梓圣若瑟小堂
● 拍摄年份:2015
● 出处:《漫游百科 2015》第十一集:盐田梓天主教文化
36
盐田梓的天主教文化
1860年,传教士开始到盐田梓传教,短短二十年间盐田梓已成为一条全村皆教友的公教村。岛上的圣若瑟小堂保存着中国农村小圣堂的特色,被列为二级历史建筑。有趣的是,虽然90年代大部分村民经已搬离盐田梓,但直至今日,每当举行主保瞻礼,无论移民海外,或是身居香港各地的村民也会回到岛上瞻礼。
● 地点:西贡
● 拍摄年份:1999
● 出处:山水传奇1999年 - 西贡无战事
37
西贡的天主教发展
上世纪开始,已有天主教传教士来到西贡传教,他们在山上建筑不少教堂,包括西湾海星堂、大浪村圣母无原罪小堂等等。早在70 年代来到此处服务的田英杰神父回忆,当时每周都会走入村落传教,但因教堂没有电,须要点蜡烛或带备火水灯前来。虽然旅途困难,但看到男女老幼的教友前来圣堂,令他感到十分安慰。
● 地点:沙田大围
● 拍摄年份:2017(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街角有乐》—爱‧在沙田
38
中西合璧的圣殿—道风山基督教丛林
道风山基督教丛林由来自挪威的艾香德牧师创立。他最初在中国传教,1922年在南京创立景风山,因战事缘故,1930年把工作迁移到香港,最后选址在沙田大围创立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丛林中的圣殿具有浓厚中国特色,原来它是参照北京天坛而建成的。屋檐上的装饰是僧人的雕像,原来艾香德牧师的心愿是向僧侣传福音。二次大战期间,道风山收容了很多沙田居民,使他们避过战乱之苦。道风山建筑群已被列为香港的二级历史建筑。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 沙田区(上) 播出年份:2012
● 地点:大埔樊仙宫
● 拍摄年份:2017
● 出处:《街角有乐》—第11集 : 大埔 - 光辉岁月
39
香港的青花瓷—大埔碗窰、樊仙宫
大埔碗窰全港目前发现唯一的青花瓷窰址,该处早在明代已有生产青花瓷器,直至二十世纪初期因广东沿海其他窰场的竞争,才告式微。不过,该处的考古调查发现了矿坑、龙窰等,是香港重要的文化遗产。碗窰附近的樊仙宫,供奉陶匠的守护神樊大仙师,历史已逾二百年,亦非常具历史及文化意义。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大埔区(下) 播出年份:2012年
● 地点:坪洲
● 拍摄年份:2007
● 出处:《香港生态游》-灰窰厂.有机农场.手指山
40
消失了的工业-坪洲胜利灰窰厂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由于坪洲的海产丰富,蚝壳、蚬壳是适合烧制石灰的材料,岛民因此开始发展灰窰业。当时岛上有十一间灰窰厂,胜利灰窰厂是其中一间较具规模的。可惜,到了五十年代,价廉物美的英泥传入香港,灰窰业难以竞争,现时只可重游旧址去怀缅昔日的繁盛。 片段节录于:《香港生态游》-灰窰厂.有机农场.手指山
● 地点:马湾
● 拍摄年份:2017(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街角有乐》—荃湾
41
古时的工作间—马湾灰窑
原来早于六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在马湾。于唐朝也找到马湾灰窑,证实那里有人类活动,不过自唐朝起,便没有在马湾发现人类骸骨,相信是因为马湾只是工作的地方,而居住的地方则在荃湾附近。
● 地点:大澳
● 拍摄年份:2018(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香港风物志》—我这一代大澳人
42
大澳也有盐田?
除了西贡盐田梓外,大屿山西部的大澳亦曾盛产海盐。大澳的盐业早在宋朝已存在,至清朝最为鼎盛,盐田更一度遍及大澳三分之二的地方。大澳的产盐业在60年代开始式微,盐田转变为养鱼塘、农田或用于兴建房屋,甚至被弃置。不过在式微之前,到底大澳人怎样造盐呢?一起来听听!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离岛区:大澳的盐田和棚屋 播出年份:2013年
● 地点:米埔
● 拍摄年份:2018
● 出处:《香港风物志》—桌桌有渔
43
鱼虾的家—米埔基围
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量内地移民来港定居,并带来基围的技术,藉潮汐变化来运作,而米埔的基围更可以借助底部的红树落叶为鱼虾等提供养分,现时香港只余下米埔自然保护区内的基围沿用此方法养虾,此处亦吸引不少候鸟到访,包括濒危的黑脸琵鹭,需要大家好好保育。基围操作者发展了一套有关潮汐、渔汛及操作基围的知识,现已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之内。 片段节录于:《香港风物志》—桌桌有渔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19 (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香港故事-乡人•情味》—岂有蚝情似旧时
44
从珠三角到流浮山—养蚝业的发展
政治环境的变迁也影响了养蚝业,早年的养蚝业分散在珠三角地区,直至50年代,殖民地的边界比较严谨,使原本住在宝安县的蚝民,难以来往两地,故不少蚝民移居到流浮山,也成就了香港的养蚝业。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19(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香港故事-乡人•情味》—岂有蚝情似旧时
45
流浮山养蚝业的起与落
说到香港的养蚝业,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元朗流浮山。在最辉煌的时期,蚝油及蚝豉更销售到世界各地,但到了60至70年代,流浮山一带的海水受到污染,使当地的养蚝业受到重大打击。幸好后来政府推出一系列环保政策,才令消费者重新接受流浮山的蚝。
● 地点:魔鬼山炮台
● 拍摄年份:2019
● 出处:《香港风物志》—战后炮影
46
战时的历史遗迹—魔鬼山的防御工事
魔鬼山防御工事是由魔鬼山碉堡、歌赋炮台及砵甸乍炮台组成,在殖民地时期负责保卫维港东面入口。炮台在防卫日军入侵香港时亦有贡献,惟战后却日久失修或被破坏。人已消失,但建筑物上的痕迹,使我们还能看见当时曾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
● 地点:西贡赤径
● 拍摄年份:1999
● 出处:《山水传奇1999》 - 西贡无战事
47
抗日游击队的据点—西贡赤径
赤径三面环山,风景怡人,乘船右转是西贡,左转则可经吐露港到大埔,最远更可到大亚湾。因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当年抗日时期,曾成为抗日游击队的重要据点,片段邀请了当时担任医疗队队员及传递情报的交通员回忆他们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听听。
● 地点:东涌炮台
● 拍摄年份:2007
● 出处:《香港生态游》-东涌渔村、红树林、炮台
48
控制海上秩序的东涌炮台
东涌炮台在清代道光年间所建,当时被称为东涌所城,是大鹏右营的水师总部,用作控制海上交通及防止鸦片贸易。自英国租借新界后,清兵自炮台撤退,炮台位置先后被用作警署、学校等。现在是少数有六樽古炮的炮台遗址,到了1979年,它被列入法定古迹。
● 地点:袁氏更楼
● 拍摄年份:2007
● 出处:《香港生态游》-袁氏更楼
49
防御海盗的袁氏更楼
袁氏更楼,即是我们现在的瞭望台,位于梅窝袁氏大屋旁,于民国年间由袁氏家族所建,是梅窝少数保留得较完整的更楼。更楼以麻石筑成,可在其中眺望远方,监视海盗行踪,居民亦可从窗间伸出枪炮籍以保护自身安全。它在2009年与袁氏大屋评定为二级历史建筑物。
● 地点:屯门
● 拍摄年份:2006
● 出处:《香港生态游》-庙宇文化
50
宋帝昺在屯门—皇帝岩
南宋末年宋帝昺为逃避元兵的追截,曾到过香港各处,相传也曾匿藏于龙鼓滩一块大石下,因而被命名为皇帝岩,上面则由右至左刻有「皇帝岩」几个大字。皇帝岩除了描述宋帝昺的事迹,更刻有文天祥的诗作《过零丁洋》。
● 地点:屯门
● 拍摄年份:2017(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左右红蓝绿》 - 将红楼列为法定古迹
51
青山红楼的历史意义
红楼位于屯门中山公园内,又称「青山红楼」,是一座两层高以红砖建成,兼具中西建筑风格的小楼。红楼大概建于十九世纪末,但建成的真实时间无从稽考,其重要意义在于它与推动辛亥革命有关。红楼前的平地曾经栽种了三棵桄榔树,象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 民族、民生、民权。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 《屯门区(上) 》 播出年份:2012
● 地点:南丫岛
● 拍摄年份:2013
● 出处:《日常8点半 (民生·旅游)》 第七十八集
52
守护家园-南丫岛神风洞
南丫岛索罟湾曾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侵略香港时的战略要点,当时的神风敢死队在该处挖掘多个山洞,收藏「灯笼艇」于洞内,计画向盟军船舰进行自杀式袭击,但神风敢死队尚未行动,日军已经投降。现时南丫岛仍有三个山洞存在,成为游人游览的景点。
● 地点:沙田
● 拍摄年份:2017
● 出处:《街角有乐》- 爱‧在沙田
53
日夜守候的望夫石
耸立在狮子山上的望夫石是市区郊游的好地方,背后原来有一个动人的爱情传说。相传有一对夫妇,丈夫出海捕鱼,怎料一去不返,妻子每日背着年幼的孩子登山,遥望远方,盼望丈夫归来,突然有一天雷雨交加,妇人与孩子瞬间变成石头。也许是她们的深情感动了苍天,故让她们化成石头,永守山岗日夜守望,也就成了望夫石。
● 地点:沙头角上禾坑客家村
● 拍摄年份:1990
● 出处:《香港盘旋》—财源滚滚
54
早期教育的雏形-镜蓉书屋
位于沙头角上禾坑客家村的镜蓉书屋,是当地李姓族人为区内子弟提供教育而兴建的私塾。在清朝年间,子弟完成学业后便会到县府考取功名。不过,此处现在已经荒废,只能凭想像去感受当年一大群年轻人为功名而苦读的情景。
● 地点:元朗
● 拍摄年份:2007
● 出处:《香港生态游》 - 屏山文物径
55
教育族中子弟的觐廷书室
觐廷书室位于屏山坑尾村,建于1870年,由屏山邓族兴建,是邓氏众多书室的其中一所,其他的大多已拆卸,也只有觐廷书室让游人参观,书室中的神庵上画有八仙图案,寓意有志者、事竟成,鼓励学子苦读来考取功名。
● 地点:调景岭
● 拍摄年份:2011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II》—第八集 调景岭岁月
56
早年办学-由师生兴建的学校
慕德中学在1950年创办,是调景岭第一间学校,当时调景岭的物资缺乏,由校舍至桌椅都要由老师及同学亲手做,但首批入读的学生仍非常珍惜此学习机会。学校后来改称慕德中学,区内亦陆续成立了多间中小学,加上学费有资助,就连区外的贫穷学生也跑来念书。从中,我们可窥见早年办学的缩影。
● 地点:屯门
● 拍摄年份:2015 (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 思潮空间
57
蕴涵政治色彩的专上学府 - 达德学院
尊重学术以及教育自由的精神,曾包容了不同的教学理想。1946年在屯门青山公路上,便设立了一所具有政治色彩的私立专上学院,就是达德学院。学院的老师都是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吸引了大量有共同志向的青年报读,但学院只维持了两年多,1949年便告结束。
● 地点:屯门
● 拍摄年份:2015 (节目播出年份)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 思潮空间
58
知名学者云集达德学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左翼份子在屯门筹组了达德学院,由知名学者任教,包括茅盾、郭沫若、邓初民、何香凝和乔冠华等。在办学短短两年多的期间,已有千多人报读。达德学院的现址为屯门何褔堂会所内的马礼逊楼,2004年已被列为法定古迹。
● 地点:调景岭
● 拍摄年份:2011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II》—第8集 : 调景岭岁月
59
调景岭的起源
早在1949年,大量难民涌入香港,部分难民落户于摩星岭。当时左右两派矛盾不断,因为一场流血事件,摩星岭的难民被迁往杳无人烟的调景岭,与世隔绝。面对种种困难,流落异乡的人们守望相助,建设出一个极具活力的社区。时至今日,调景岭已成为将军澳新市镇的一部份。
● 地点:茅湖仔村
● 拍摄年份:2012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2》调景岭今昔-茅湖仔村
60
艰苦的岁月—茅湖仔村
调景岭最初是由茅房、铁皮屋等组成的难民营,房屋依山而建。邻近的茅湖仔村就位于半山,村外的宝林路是往返市区的唯一陆路交通。港英政府开始时认为落户此处的难民只是暂居,所以一直未有建设水电设施,直至1961 年,政府正式接管难民营,安排供水供电和开辟道路,居民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 地点:旧调景岭警署
● 拍摄年份:2012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2》 调景岭今昔-普贤佛院
61
居高临下的旧调景岭警署
旧调景岭警署在1961年建成,是区内唯一保留的60年代建筑物。位于调景岭宝琳路尽头的警署,与社区有一段的距离,但就设有哨岗,警员可在山腰位置居高临下,监察整个调景岭的治安。警署停用后,建筑一度改为佛院,往后有活化成历史风物资料馆的计划,展示将军澳、调景岭及坑口乡郊一带的发展。
● 地点:大澳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0》 郊野风光 —大澳
62
大澳的水上交通
大澳居民把小河视为马路,家家户户都有一艘小船,就似是私家车般以供代步,棚屋亦会有楼梯,方便上岸,而船则会放在家门前的「棚头」。其实,昔日大澳的横水渡可算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载人交通工具。横水道是以人手拉动两头绑在岸边的缆索移动载人的平底板状小船,现在已由行人天桥取代。
● 地点:罗湖站
● 拍摄年份:1949
63
中港两地的交通-罗湖火车站
罗湖站是本港最北的车站,近深圳河及梧桐河交界,接驳中国内地的罗湖口岸。20世纪初,因应香港与广州的贸易频繁,九广铁路开始兴建九龙至罗湖段。罗湖站于1949年开始启用,为往来中港两地的市民带来很大的方便。
● 地点:香港铁路博物馆
● 拍摄年份:2017
● 出处:《街角有乐》—第11集 : 大埔 - 光辉岁月
64
由火车站改建的博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
香港铁路博物馆位于大埔墟市中心,由旧大埔墟火车站原址改建,除了车站本身是金字顶中国传统建筑,博物馆内还有路轨、传统的蒸汽火车头以及古董车厢,近年吸引不少游人到访「打卡」。不过,原来摆放在馆内的火车头也有段古,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录音节录于:《你的十八区》-大埔区(上) 播出年份:2012年
● 地点:南丫岛
● 拍摄年份:2014
● 出处:《香港故事(第九辑)》- 青春南丫人
65
南丫岛的「三枝烟囱」—南丫发电厂
到过南丫岛的人,一定会留意到屹立在岛上的「三枝烟囱」,那是1978年起启用的南丫发电厂,多年来为港岛数十万居民供应电力。为了满足不断上升的用电量,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以减排目标,发电厂在八十年代开始扩建,带来了不少外国的工程人员,他们安顿后亦在此定居,间接令南丫岛成为华洋杂处的小岛。
● 地点:万宜水库
● 拍摄年份:1999
● 出处:《山水传奇1999》 - 西贡无战事
66
满足食水需求的大型工程-南丫岛万宜水库
要逃离繁忙的市区生活,可以到万宜水库东坝,展开世界级地质之旅。西贡万宜水库,以迷人景色和地质奇观闻名。走在坝上,一边是香港储水量最大的水库,另一边则是巍峨错落的六角形岩柱群,令人沈醉于沿途静谧且壮观的景色,有谁会想到当年在西坝附近是越南船民的羁留中心呢?
延伸节目
网页
《岁月‧港台》:《吾土吾情》- 庙人庙宇 (1995)
电视
《山水传奇》- 屿山寄迹 (1999)
电视
《山水传奇》- 别有洞天 (2001)
电视
《香港生态游》- 围村文化:屏山文物径 (2007)
电视
《香港生态游》— 庙宇文化:龙鼓滩天后庙 (2007)
电视
《山水传奇》- 生态乐土:荔枝窝 (2009)
电台
《香港老花镜》- 车公庙起源历史 (2010)
电视
《香港历史系列 II》- 调景岭岁月 (2011)
网页
《香港文学行脚》 - 调景岭今昔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下)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好去处(下)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好去处(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北区好去处(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北区好去处(下)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北区:乌蛟腾及荔枝窝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北区:鹿颈及南涌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北区(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北区(下)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沙螺洞及凤园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大埔滘自然保护区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龙尾(一)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龙尾(二)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好去处(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的好去处(下)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下)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西贡区好去处(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西贡区好去处(下)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西贡区(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西贡区(下)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屯门区(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沙田区(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 荃湾区好去处(上)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吉澳与塔门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坪洲及蒲台岛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南丫岛索罟湾、深湾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南丫岛榕树湾、洪圣爷湾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大屿山之水口、贝澳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大澳历史博物馆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西贡区:地质公园、万宜水库、破边洲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大澳的盐田和棚屋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离岛区:东涌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东平洲的晚上 (上)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东平洲的海上航程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大埔区:东平洲地质海岸郊野公园 (2013)
电台
《你的十八区》- 西贡区:海下、白沙澳、荔枝庄、深涌 (2012)
电台
《你的十八区》- 西贡区:羊洲及麻鹰 (2013)
电视
《香港故事》- 长洲老家 (2014)
电视
《香港故事》- 横水依旧,岁月如流:梅窝&长洲 (2014)
电视
《狮子山下 经典重温》- 电单车、元洲仔之歌 (2014)
电视
《山水传奇》- 西贡无战事 (2014)
电视
《山水传奇》- 大海之秀作:西贡大浪湾(2014)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屯门区(下) (青山禅院) (2014)
电视
《童游香港地》- 大澳 (2015)
电视
《山水传奇》- 迷失世界 (2015)
电视
《童游香港地》- 沙头角 (2015)
电视
《童游香港地》- 大埔 (2015)
电视
《童游香港地》- 西贡 (2015)
电视
《漫游百科》-苏万兴:元朗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元朗大树下天后庙的关系 (2015)
电视
《香港历史系列》— 思潮空间 (2015)
电台
《你的十八区》- 屯门区(上) (达德学院) (2015)
电视
《山水搜记》- 海下 (2016)
电视
《时代的记录-铿锵集》-《铿锵集》1984年《城市设计在屯门》
电视
《街角有乐》-沙田 - 爱‧在沙田 (望夫石) (2017)
电视
《街角有乐》— 大埔 - 光辉岁月(2017)
电视
《艺坊星期天》— 「邂逅!老房子」: 林岚 x 三栋屋 (2017)
电视
《艺坊星期天》— 「邂逅!老房子」: 林东鹏 x 沙田王屋村古屋 (2017)
电台
《考饮考食》— 流浮山蚝业 (2017)
电视
《街角有乐》— 荃湾 (2017)
电视
《吾土吾情》- 说客家话围头 (2018)
电视
《吾土吾情》- 醮 • 有期 (2018)
电视
《吾土吾情》- 醮 • 变 (2018)
电视
《吾土吾情》- 同吃一盆菜 (2018)
电视
《吾土吾情》- 说客家话围头 (2018)
电视
《吾土吾情》- 瑞兽麒麟 (2018)
电视
《香港历史系列 IV》- 南来到港 (2019)
电视
《日常8点半》— 南丫岛神风洞 (2020)
电视
《日常8点半》— 锦田树屋 (2020)
显示全部
我分享
你有无一些私人珍藏可以同大家分享?
诚邀你就我们列出的主题,上载相片及分享记忆与感受!
上载相片
上载影片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