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蜕变中的九龙城

宋王台、九龙寨城公园、启德机场、黄埔船坞、广播道......
沧海桑田,九龙城区的变迁,就像一部鲜活的历史书,这里有不少古迹及重要地标,见证着香港的岁月发展:「宋王台」遗迹可追溯至南宋皇帝南下的历史;九龙寨城由清朝驻防军事基地,至英国殖民地时期变成中英港「三不管」地带;位处闹市旁的旧启德机场,开启本港通往世界的空航大门;黄埔船坞见证香港曾经辉煌一时的造船业;而「五台山」则盛载着香港广播界的光辉岁月…… 这些将永留我们的集体回忆中。
● 地点:宋王台公园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II》 - 寨城内外 (2010)
01 「宋王台」石碑 「宋王台」石碑原为一巨石,纪念南宋末年宋帝罡、帝昺二帝被元兵追逼而南迁于九龙城,原石竪立于马头角海边一个叫「圣山」的小山上,后来因扩建启德机场,便将圣山上巨石炸开。政府为保存古迹,将巨石削为四方形,移至宋王台公园现址放置。近年于兴建港铁沙中线时,曾在附近发现宋元年间的文物。
● 地点:九龙城寨 ● 拍摄年份:1995 ● 出处:《吾土吾情》- 时间滚轴 (1995)
02 寻找九龙城寨的踪迹 透过对比相片与蓝图,找寻昔日九龙城寨的旧貌。
● 地点:启德机场 ● 拍摄年份:1970
03 与民居极为接近的机场 启德机场,由1925年1月正式服务至1998年7月6日,与民居非常接近,昔日住在九龙城区的居民早已习惯,飞机升降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 地点:黄埔船坞 ● 拍摄年份:1971
04 曾经辉煌的造船业-船坞 航运业在香港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位于红磡的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简称黄埔船坞,记载了行业中的前尘往事。怡和公司在香港开埠便成为了香港航运业的鼻祖,带领了行业的发展。怡和洋行于1863年创办黄埔船坞,成为全港最大的旱坞,奠下了香港制造大型轮船和修船事业的基石,直到1984年才正式结束。它是当时亚洲其中一个最大规模的船坞。现有的黄埔花园,部份是黄埔船坞曾占用过的红磡湾土地。 片段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III》 - 航运连城 (2015)
● 地点:广播道 ● 拍摄年份:1970
05 「五台山」 六、七十年代不少广播机构进驻广播道,高峰期曾有5间电子传媒机构在广播道设置总部,因此又被称为「五台山」,可谓广播业界大本营。「五台」先后进驻广播道,按时序为「无綫电视」、「丽的电视」、「香港电台」、「商业电台」和「佳艺电视」。当年电台及电视机构在广播道大展拳脚,百花齐放。相中右方为丽的电视,左方为无綫电视,而中间的是港台的教育电视中心。
● 地点:广播道-无綫电视大楼 ● 拍摄年份:1970
06 TVB还在广播道的日子 1967年,香港首间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简称TVB,无綫电视),总台座落于广播道77号,附近一带尚未开发,可见山上仍有木屋住户。
● 地点:广播道 ● 拍摄年份:1975
07 「丽的」年代 丽的映声于1957年在香港推出电视服务,是本港首间电视台,启播时以有线及黑白制式播出,属收费电视。丽的映声于1968年迁入广播道,于1973年改名为「丽的电视」(RTV),当年总台大楼上刻了电视台的中、英文名字。至1982年,丽的电视再次易名为「亚洲电视」(ATV) 。
● 地点:丽的电视 ● 拍摄年份:1973
08 丽的电视 丽的电视原以丽的映声为名,是亚洲地区首个电视台,对香港电视发展有重要影响。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29/05/2008) 由钟伟明讲述
● 地点:香港电台广播大厦、香港电台电视大厦 ● 拍摄年份:1969 & 1987
09 香港电台进驻广播道 香港电台的广播大厦于1969年在广播道30号落成。当年港台的台名为香港广播电台 (Radio Hong Kong)。教育电视中心于1971年启用,与丽的电视为邻。香港电台电视部则于1987年迁入广播道1号A的电视大厦,电视大厦前身为佳艺电视大厦。
● 地点:广播道-商业电台、佳艺电视厂址(现香港电台电视大厦) ● 拍摄年份:1972 & 1975
10 商业电台与佳艺电视 商营的「商业电台」(简称商台) 在1959年正式启播,并于1972年迁往广播道现址。而本港第三间商营免费电视台「佳艺电视」于1975年启播,其大楼同样选址广播道,毗邻商台,建筑外貌如出一辙,相中可见到兴建中的佳艺电视台。可惜佳视只经营了短短三年,至1978年便告结业,其后大楼曾用作无綫电视的制作分厂,到了1987年又成为港台电视部的总部。 鸣谢:商业电台
● 地点:广播道 ● 拍摄年份:1976
11 广播道上百万行 1976年3月7日各大传媒派出代表参与《公益金百万行》活动。香港电台有熊德诚、颜国梁、葛剑青、黄兆强、钟伟明、车淑梅、杨丽仙、韦以庄等等。当年香港电台还是用RHK作台徽,而相中位于广播道的政府高级公务员宿舍现已改建成私人住宅。
● 地点:界限街 ● 拍摄年份:1996 ● 出处:《想讲就讲香港地》第二集《一起走过的日子》(1996年) - 褪色的界限、不睡的街
12 界限街 界限街是昔日中英双方签订的租借边界,即当年割让九龙的分界线,但现在已成为九龙其中一条重要的繁忙街道,连接深水埗区与九龙城区。
● 地点:太子道西 ● 拍摄年份:1973
13 走过太子道西 相片摄于太子道西,附近有著名的圣德肋撒医院和界限街。界限街是当年割让九龙的分界线。由于受制于启德飞机升降,一般楼宇不会建得太高,如相中所见,大厦大多只有数层高。喇叭裤仍是当时流行服饰之一。你又有没有着过呢?
● 地点:九龙城 ● 拍摄年份:2015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III》- 安居屋檐下
14 九龙塘的「花园城市」 英国规划师贺维提出的「花园城市」概念,拥有城市的便利,同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影片将带你看看现今仍然保存的当年风光。
● 地点:何文田自由道 ● 拍摄年份:1976
15 喇叭裤的年代 1976年,香港电台曾于何文田自由道进行外景拍摄,引来大批市民围观。从衣着所见,当时还流行「喇叭裤」,现在较为少见。而在自由道的九龙总商会幼稚园、中文小学及英文中学当时还在,到了1984年它已改建成28层的高楼大厦。
● 地点:宋皇台道 ● 拍摄年份:1973
16 扑灭罪行999! 在宋皇台道附近,曾经放置一个大型电话形状的宣传装饰,你有没有见过它呢?上面写着:「Fight Crime 999」,以提高市民扑灭罪行的意识。背后的屋村是真善美村,是近年有意参与重建计划的屋村之一。由于位置极近启德机场,当年不少市民受到噪音滋扰,然而飞机低飞时的景象又非常震撼,可谓奇景。
● 地点:衙前围道 ● 拍摄年份:1975
17 包罗万有的市场 衙前围道旁的市场,当年还是一个户外市场,售卖各种衣物、蔬菜和食品。现在的街市多设在单栋多层式大厦,既方便管理,卫生情况也较好,同时设有熟食中心,可谓应有尽有。
● 地点:狮子山隧道 ● 拍摄年份:1973
18 如果没有「狮子山隧道」? 狮子山隧道连接九龙塘(九龙城区)及大围(沙田区),当年为配合其后新城市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1973年,第二条管道还未通车,只靠一条隧道来疏导。其后因预见将来有更大的需求量,第二管道的工程展开,到了1978年才正式开通。
● 地点:香港启德机场 ● 拍摄年份:1970
19 一条跑道走天涯-香港启德机场 在70年代,如果你远望启德机场,只见数架飞机停泊在停机坪上,规模和现在相差很远。但到了90年代,香港启德机场已被誉为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国际客运量是全球第三,而货运量更是全球第一。以当时只有一条跑道的机场来说,表现可算引以为傲。
● 地点:启德机场 ● 拍摄年份:1971
20 启德机场的服务拓展 1959年启德机场的夜航航班首次开始,首班抵港的夜航客机是由澳洲飞往香港的国泰航空公司,为历史踏上新一页。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14/07/2008) 由钟伟明讲述
● 地点:启德机场 ● 拍摄年份:1998
21 狮子山下的飞机降落 影片记录了飞机着陆的一刻,狮子山每天远远守护着与它为邻的启德机场。启德机场的前身是「花园计划-启德滨」住宅项目,但后来因为省港大罢工、公司经济等问题使计划搁置,及后才演变成启德机场项目。
● 地点:启德机场控制室 ● 拍摄年份:1989
22 从控制室看飞机起飞 在控制室内看飞机起飞的情况,原来另有一番体会:第一是听不到噪音;第二是这里停泊了很多飞机,从控制室居高临下,便能一目了然。
● 地点:启德机场控制室 ● 拍摄年份:1989
23 在控制塔上工作 飞机升降我们看得多,原来当年控制室工作的情况是这样的!不知他们如何能处理那么多飞机班次呢?
● 地点:九龙城 ● 拍摄年份:1996 ● 出处:《想讲就讲香港地》第二集《一起走过的日子》(1996年) - 褪色的界限、不睡的街
24 听声估飞机,你得唔得? 在启德机场附近念书的学生,常常玩一个游戏,就是听声估飞机型号,由此可见住在附近的市民,已视飞机升降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 地点:马头角道,马头涌道和马头围道 ● 拍摄年份:2012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2》
25 马头角道、马头涌道和马头围道名称的由来 钟伟明和你讲述马头角道、马头涌道和马头围道这三条街道名称的由来。原来与龙津码头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可以听听钟大哥的讲述。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31/07/2006)
● 地点:九龙城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II》 - 寨城内外 (2010)
26 龙津桥遗迹 龙津桥于1873年至1875年间建成,原长约200米,是当时九龙半岛最重要的码头。龙津桥与九龙城,基本上成了直线的关系。龙津桥走到尽头,便能连接九龙大街,一直走便可直达衙门。石桥随着地区的发展曾被多次改建。在二次大战日占期间,石桥和当时的九龙城码头被淹埋,直至2008年开展启德发展计划,石桥遗迹才被发掘出来。为保育龙津石桥,政府将于遗址兴建保育长廊。
● 地点:九龙寨城公园 ● 拍摄年份:1995
27 兴建中的九龙寨城公园 九龙寨城公园原址为九龙寨城(俗称「九龙城寨」),早年曾用作防御外敌的军事基地。至二次大战后,在没有政府监管下,寨城内楼宇密集、卫生环境恶劣,更成为了罪恶的温床。九龙寨城于1994年完成清拆工程,并于原址兴建公园。影片拍摄了九龙寨城公园仍在兴建时的情景,片中已见九龙寨城公园的雏形,一些寨城的遗迹糅合在公园的设计中,供游人欣赏。
● 地点:九龙城 (九龙寨城公园) ● 拍摄年份:2012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2》
28 九龙寨城 有「播音皇帝」美誉的钟伟明和你讲述当年九龙寨城的历史,从建立到被清拆,以及当中的种种变迁,例如围墙被拆,被日军占领等。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24/07/2006)
● 地点:九龙城寨 ● 拍摄年份:1975 ● 出处:《铿锵集》- 城寨 (1975)
29 城寨的房屋 九龙寨城楼宇密集且欠规划,僭建处处,危机重重,影片带你看看当年九龙城寨的「新楼」。虽然是新的楼宇,但仍偶有停电停水的情况。
● 地点:九龙城寨 ● 拍摄年份:1975 ● 出处:《铿锵集》- 城寨 (1975)
30 「三不管」地带 九龙城寨曾经在英国殖民管治下变成中英港「三不管」地带,龙蛇混杂。片中主角理发师傅雷伯,带大家穿梭于城寨黑暗湿窄的街巷,那里随处可见垃圾堆积如山、鼠踪处处,卫生环境非常恶劣。
● 地点:何文田邨 ● 拍摄年份:1973
31 大量兴建公屋的年代 何文田政府廉租屋邨于1972-1975落成。相片摄于1973年,当时屋邨刚落成不久,第五座还未入伙。到了2001年,屋邨进行拆卸重建。
● 地点:红磡消防局 ● 拍摄年份:1971
32 红磡的消防局 相片摄于1971年,位于佛光街的红磡消防局和现在的消防局没有太大分别,但是对面的家维邨当时还未出现。到了1984年,红磡邨才正式改名为家维邨。至于消防局旁的大厦是什么,已找不到记载,街坊可否告知?
● 地点:毕架山 ● 拍摄年份:1970
33 毕架山也有「Fish and Chips」吃? 因毕架山有优美的景观,一些高级住宅便在这区建成。早在70年代,不少外籍人士亦喜欢住在这区。相片所见是当年毕架山的街头(在碧华阁附近)。原来当年已有美食车售卖食物,车上写着:「Fish and Chips 」(European owned and run)。
● 地点:机利士路 ● 拍摄年份:1970
34 木窗框还是铁窗框? 机利士路是昔日红磡填海工程中的一条道路。机利士路是以当时黄埔船坞高级职员的名字来命名。从相片可以看到当时居民的生活:旧式窗框、吊扇、简陋的布帘,充满50-60年代唐楼的风味。
● 地点:中华电力公司总部大楼 ● 拍摄年份:1975
35 一个地标的消失-中华电力公司总部大楼 1940年,何文田的中华电力公司(中电)总部大楼落成。由于拥有特色的钟楼设计,令人一见难忘,成为此区地标之一。原来此钟楼与昔日中环天星码头的钟楼采用同一种设计风格,难怪似曾相识。2017年底,中电公布将总部大楼重建,而只会保留钟楼部分作保育用途。从此,又有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标消失了。
● 地点:香港浸会大学 ● 拍摄年份:1975
36 你有去过浸会大学会堂吗? 1975年的香港浸会学院的大专会堂,在校园草地上还显示「HKBC」,因当年还是以「香港浸会学院」作名称。在1994年,随大专升格为香港浸会大学后,「大专会堂」亦改为「大学会堂」,名称仍然使用至今。
● 地点:红磡观音庙 ● 拍摄年份:2015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III》 - 航运连城 (2015)
37 红磡观音庙 红磡观音庙位于家维邨附近的差馆里,是九龙区最大的观音庙。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是「观音开库」的日子,很多信众会来观音庙「借库」,香火非常鼎盛。
● 地点:候王道 ● 拍摄年份:2012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2》
38 侯王庙与民生书院 要谈侯王道,就必谈这两个著名的地方:分别是侯王庙和民生书院。大哥和你讲述当中的历史故事。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27/10/2006) 由钟伟明讲述

我分享

你有无一些私人珍藏可以同大家分享?
诚邀你就我们列出的主题,上载相片及分享记忆与感受!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