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难忘的公仔书

《老夫子》、《儿童乐园》、《13点》、《细路祥》、《牛仔》、《财叔》、《叮当》......
旧日的「公仔书」,在还没有智能电话的年代,是孩子的精神食粮,陪伴儿时成长。大家有睇过这些经典的「公仔书」吗?
01 老夫子的雏形 《老夫子》自出版至今,仍大受读者欢迎,原来在《老夫子》面世以前,作者王家禧先生(笔名「王泽」)曾为《乐锋报》绘画封面,角色隐隐藏着秦先生的身影。收藏家吴贵龙先生更展示了老夫子的雏形和大番薯前身「老番薯」的形象。
02 《13点》与《窈窕淑女》 李惠珍可说是香港少女漫画的掌门人。《13点》广受欢迎,当中主角穿的时装更成为潮流指标。其实在创作少女漫画《13点》之前,李惠珍曾绘画《星期漫画》,和创作风格较为成熟的《花花小姐》系列。收藏家吴贵龙先生认为,《13点》的雏形其实源自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中柯德莉·夏萍的角色 。
03 《13点》 《13点》创刊于1966年,是一本双周期刊。原来《13点》的名字源自李惠珍母亲对她的称呼。李惠珍的妈妈常称她为「13点」,即好动活泼的女孩。《13点》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主角的造型,充满时尚色彩,衣装款式精致亮丽,使人向往。李惠珍也因此被称为「纸上时装设计师」。 录音节录自《人生路上》- 当袁翠霞遇到李惠珍 (27/10/2007)
04 李惠珍作品 李惠珍可说是香港少女漫画的鼻祖。《十三点》广受欢迎,当中主角穿的时装更成为潮流指标。其实在创作少女漫画《十三点》之前,李惠珍曾创作风格较为成熟的《花花小姐》系列。
05 《花花小姐》 《花花小姐》走较成熟的路线,主角的造型成熟丰满,但及后发展出的《十三点》漫画则展现较青春的风格。
06 细路祥与三毛 收藏家吴贵龙先生忆述当年有一说法:「北方有三毛,南方有细路」。 三毛漫画系列被拍摄成电影《三毛流浪记》,启发了香港导演冯峰拍摄题材相近的《细路祥》。饰演细路祥的是当时还年幼的李小龙,角色为李小龙日后的璀璨星途写下序幕。
07 儿童杂志 自从《儿童乐园》半月刊于1953年创刊,多本以儿童为对象的画刊应运而生,造就了儿童杂志的全盛期。收藏家吴贵龙先生分享了他的藏品,包括《儿童乐园》的创刊号、连载和路迪士尼动画故事的《和路迪斯尼》画刊和以西方童话故事为主题的《儿童教育图画故事选集》。
08 西方童话 在芸芸公仔书中,除了本土创作外,也有西方童话故事,像是《乞丐王子》、《仙履奇缘》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等,让孩子在资讯尚未发达的六、七十年代,也能接触到西方的儿童文学作品。
09 《儿童乐园》 《儿童乐园》半月刊于1953年创刊,是本港第一本彩色综合儿童画报,及后出现了多本以儿童为对象的画刊,如《小朋友》、《小乐园》、《七彩儿童画报》等,有如雨后春笋。不过当中最广为人知的仍是《儿童乐园》,是很多人共同拥有的童年回忆。
10 《儿童乐园》(内页) 《儿童乐园》里有不同的专题,像是报导世界各地有趣时事奇闻的「播音台」,也有品德教育小故事「小圆圆」等。 录音节录自《香港留声机》- 儿童乐园 (30/11/2006)
11 《和路迪斯尼》画刊 - 创刋号与内页 图为《和路迪斯尼》的创刊号,主题为「101斑点狗」,内页则连载迪士尼主角的故事。
12 《和路迪斯尼》画刊 《和路迪斯尼》画刊于1963年创刊,内容关于和路迪士尼的动画主角,于资讯尚未发达的年代,是孩子接触外来文化产物的窗口。
13 《老夫子》 《老夫子》的作者王家禧先生,以大儿子的名字王泽为笔名,创作《老夫子》漫画,初期于报章连载,至1964年出版合并本《老夫子、秦先生AND大番薯》,至今仍在出版,但主笔已改为儿子王泽先生。《老夫子黐线漫画》(1965年)是继《老夫子》单行本成功后乘胜追击出版的刊物,内容除了有王泽的老夫子漫画,也有其他作家的漫画作品。
14 《老夫子》 - 《黑暗待黎明》 老夫子漫画除了讽刺时弊、幽默逗笑外,其实也可以很有教育意义。1969年出版的《老夫子、秦先生AND大番薯》之《黑暗待黎明》是与禁毒常务委员会合作的作品,用以宣传禁毒讯息。 录音节录自《香港留声机》- 杨维邦谈漫画历史(下) - 十三点、老夫子、财叔 (19/09/2002)
15 《老夫子》 - 电影 《老夫子与大蕃薯》于1966年被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饰演老夫子的演员是高鲁泉,穿上老夫子的服饰,显得入型入格。电影名称中的大「蕃」薯与漫画月刊中的大「番」薯用字有别,但仍是那个子矮小的冬瓜头角色。
16 看《老夫子》 学成语 老夫子漫画内常以四字成语为题,如「耐人寻味」、「祸不单行」等,后来老夫子漫画故事更被用作教授成语之用。
17 《老夫子》 - 《小乐园》连载 老夫子漫画原来也曾在《小乐园》杂志中连载,当时老夫子的造型跟后来的典型有点差别,头型比较圆,也缺了长衫的下摆。至于「大番薯」,原来角色原型名叫「老番薯」,身高也比后来的典型高。
18 《儿童乐锋报》 《儿童乐锋报》看似与《老夫子》风马牛不相及,原来两者极有渊源,王家禧先生曾为《儿童乐锋报》绘画封面。细看之下,不难发现角色造型与后来《老夫子》中的秦先生有不少相似之处。
19 三毛系列 【三毛系列】是漫画家张乐平的作品,三毛形象创作于1935年,是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的贫穷流浪儿童。【三毛系列】创作于1947至1949年间,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表达出战争带来的祸害。
20 《细路祥》 《细路祥》是漫画家袁步云的作品,袁步云于1939年创作了「细路祥」这个漫画角色。细路祥圆头圆脑,蓄一个平头装。这个小孩模样的细路祥,作者偏给他老积敢言的性格,说着广东俚语,既带出幽默小故事,也道尽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况。《细路祥》的漫画单行本于1957年出版。
21 《细路祥》 (内页) 袁步云于战后在报章上创作《细路祥》漫画,《细路祥》于1950年被改编成电影,由当时仍然是童星的李小龙主演,李小龙的艺名便是由袁步云命名的 。
22 《细路祥》 - 李小龙 《细路祥》电影之成功,有赖当时的天才童星李小龙的精彩演出,李小龙在演艺星途上崭露头角,日后更成为国际知名的武打巨星。
23 牛仔漫画 牛仔漫画是王司马先生的温情作品,深受读者欢迎。作品中有温馨的父子情,也有幽默小故事。王司马先生于1983逝世,【牛仔系列】便就此结束,甚为可惜。
24 牛仔漫画(内页) 牛仔漫画描述牛仔和契爷之间的温馨趣事和生活片段,洋溢温暖的亲情和天真的童趣,使人会心微笑。
25 丰子恺漫画 丰子恺是中国创作「漫画」的第一人。他的漫画有简约构图,也有国画的笔法。丰子恺的作品通常独立单幅成画,寥寥数笔却蕴涵了他对生活的观察和见解,且往往展现温情,具有诗意、幽默和智慧。正因丰子恺漫画拥有独特的魅力,故将近百年仍一直广受读者欢迎。
26 丰子恺漫画 - 儿童与自然 从丰子恺的漫画中,不难发现他对自然万物满怀欣赏、尊重和恻隐之情;对孩子的心事、行为了如指掌。他更擅于用童趣的意象表达,让读者感受到暖暖的温情。
27 丰子恺漫画 - 反映现实、讽刺时弊 除了温情护生的面向,丰子恺的漫画也有尖锐批判的一面,把荒谬世态一语道破。
28 雷雨田漫画 于战后的香港,讽刺社会时弊的漫画逐渐萌芽,雷雨田的作品《乌龙王》和《方茂漫画》乃是当中的佼佼者。作者对城市中贫富悬殊的现象和小人物的市井生活观察入微,漫画作品引人莞尔。
29 《财叔》 《财叔》于1958年创刊,以中国抗日为题材,主角财叔由最初的傻兵形象,进化成游击英雄,及后特务占士邦电影大行其道,漫画内容再演变成现代特务故事。
30 科幻漫画 在武打技击漫画流行以前,科幻漫画曾经大行其道,深受男孩读者欢迎。及后武打技击漫画兴起,科幻漫画才逐渐式微。
31 武打技击漫画 武打技击漫画算是香港的主流漫画,这股潮流萌芽于六、七十年代,这时期的香港人口激增,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但社会秩序尚未确立,武打技击漫画应运而生,既能满足男孩的英雄心理,也反映当时的社会时弊。
32 《小流氓》与《李小龙》 谈到武打技击漫画,不得不提上官小宝的《李小龙》与黄玉郎的《小流氓》,两者均曾参照影星李小龙的形象和功夫。《小流氓》于1975年易名为《龙虎门》。
33 金庸漫画 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全港,相关的文化产品应运而生,随电影和电视剧集外,也涌现了大量由小说改编而成的漫画。
34 从金庸小说到漫画 金庸武侠小说大受欢迎,小说内容早于1962年已被改编成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后来,《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被拍摄成电视片集,著名漫画家崔成安参照剧集中主角的外貌,绘制成漫画。由小说到电视剧集,再又剧集到漫画,各种文化产物互为影响。
35 日本漫画和动漫 自60年代,出版商开始将一些日本流行漫画翻译成中文版出版。由于画风和题材与港产漫画截然不同,吸纳了另一群读者。日本流行漫画还衍生出大量相关文化产品,如电视剧集、电影和玩具等。此外,有一些创作最初是动画电影,例如宫崎骏的电影,然后才被改编成漫画。
36 《叮当》 (《多啦A梦》) 圆圈加一点,圆圈加一点,下面画枝波板糖,再画个呼拉圈…… 叮当一身法宝,对大雄不离不弃,是孩子的好朋友,也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至1999年,中译本中的「叮当」改名为「多啦A梦」,仍受新世代孩子欢迎,但两个不同的名称,却足以区分世代之别。
37 《叮当》中的法宝 叮当的法宝众多,曝光率最高的经典法宝要算是「竹蜻蜓」、「时空门」和「变大缩细枪」了。戴上「竹蜻蜓」任意遨翔;通过「时空门」穿越时空;用「变大缩细枪」把人和物随意变大缩细,这些都是不少孩子梦寐以求的宝物。 录音节录自《香港留声机》- 儿童乐园 (30/11/2006)
38 《小露宝》 大踏步神情确威武,小子大名露宝,人人皆知道…… 「小露宝」电视剧集于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连带漫画也大受欢迎。红色胖胖的金属身躯,加上伸缩喉管状的手脚,就是表情多多,又卖力又肯做的小露宝了。
39 《丁丁历险记) 由比利时漫画家中埃尔热 (又译作「艾尔吉」) 创作的《丁丁历险记》系列,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漫画角色之一,在二十四册的历险旅程中,丁丁走访世界各地,这系列漫画更被翻译成过百种语言,在全球不同的地方出版,香港也是其中之一。
40 何紫作品 除了公仔书,七、八十年代成长的孩子年纪小小便开始阅读文字书,当中何紫的儿童小说深受欢迎。何紫是著名儿童文学家,他写的儿童小说故事刻划出七、八十代香港孩子的生活和社会面貌,故事温馨感人,渗出浓浓的人情味。这些故事在万千孩子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录音节录自《不是黄金屋》- 阿浓、潘金英 (何紫纪念特辑) (19/11/1991)
41 阿浓作品 说到文字书,阿浓的散文集可算是七、八十年代孩子们必读之选。他的著名作品包括《点心集》、《点心二集》和《点心三集》。阿浓除了是一位作家,也同时是一位教师,他见尽不同的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他的文章记述了校园生活中真实而有趣的一面,孩子的小顽皮在他笔下成了童年的珍贵回忆。

我睇过呢本

以下的公仔书,你读过多少本,当中令你印象难忘的又是哪一本?为你喜爱的公仔书按赞,选出让人最难忘的公仔书。(*注:点赞的百份比每15分钟更新。)

我分享

你有无一些私人珍藏可以同大家分享?
诚邀你就我们列出的主题,上载相片及分享记忆与感受!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