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城市腹地:中西区

水坑口街、大会堂、皇后码头、山顶缆车、
文武庙、咸鱼栏......
中西区是香港开埠后最先发展的地区,百年以来一直是香港的心脏地带。早年,我们能在西环码头感受到苦力工作的辛酸,亦可在西环梅芳街嗅到咸鱼飘香;现在,来到中上环,沿着皇后大道走,从摩天名厦中看到国际商业中心的繁华。转进内街,发掘到嚤罗庙、都爹利街石阶等历史古迹的可爱,而天星与皇后码头的拆迁、中环街市的活化计划,引起了港人对于发展与保育的思考。看着中西区的变化,我们彷佛重新阅读了一次香港从小渔村蜕变成国际都会的故事。
● 地点:中环 ● 拍摄年份:2017 ● 出处:《历史说香港》- 辟地建房屋
01 中环的诞生与繁盛 当年政府为了发展商业,在香港岛以界石划分了中环区域,以便发展及吸引外商。之后中环便成为香港发展重心,建设了不少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筑物,虽然日换星移,能保留下来的建筑物不多,但现在还可以略见它们的踪影,例如:前立法会大楼、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圣约翰大教堂、现茶具文物馆等。
● 地点:文咸街 ● 拍摄年份:2017 ● 出处:《历史说香港》- 辟地建房屋
02 政府第一次填海-苏杭街、文咸街 1851年12月28日,上环发生大火,火势一发不可收拾。为免波及中环地区,军队用炸药炸毁附近房屋以堵截火势。事后,政府利用瓦砾进行香港首次填海工程,开辟了今日苏杭街、文咸街一带。
● 地点:海味街(德辅道西)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0》: 电车轨迹(香港岛)—上环
03 店铺临立的海味街 位于上环的海味街,指皇后街与正街之间的德辅道西,以及整条永乐街,是海味店的集中地。19世纪初,上环发展成重要的华人商业区,海味街一带慢慢开设了很多海味店。除了售卖鲍参翅肚外,还有一些售卖咸鱼、麻包袋及芦苇杆的加工工场。商店临立,非常繁盛。
● 地点:水坑口街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故事 2010》-香港建筑、寻找城巿绿洲
04 香港历史起源-水坑口街 水坑口街是当年英军上岸的地方。虽然街名已由波些臣街改为水坑口街,但英文名仍使用Possession Street,有占领的意思。
● 地点:皇后大道 ● 拍摄年份:1984年 ● 出处:《炉峰晚语(1984年)》:第一集
05 香港第一条马路-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是香港开埠之后的第一条建筑的主要道路,后来香港的交通网络亦由此开始发展。当时,马与马车是市民的交通工具之一,因饲养成本太高而未能普及。 虽然如此,现时的皇后大道是中环非常繁忙的道路之一。
● 地点:皇后大道中 ● 拍摄年份:1971及1976年
06 最有历史价值的道路-皇后大道中 皇后大道是香港开埠后第一条主要道路,由1842年开始正式通车,主要分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东。至今仍是香港市区的主要干道,亦被称为「大马路」。其中,皇后大道中即指由中环德辅道中交界至上环水坑口街的一段路。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 (8/11/2006) 由钟伟明讲述
● 地点:毕打街 ● 拍摄年份:1975
07 毕打街之命名 毕打街的名称是为了纪念香港首位港务及海事官:威廉·毕打而命名的。在1911年,香港邮政总局曾建于此,直至1976年新邮政总局建成才搬走。另外,主持钟伟明亦介绍了在1860年,因当时未发展水利,食水只能提供至毕打街,以东的市民便需要以井水来生活等轶事。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毕打街 播出年份:2006年 由钟伟明讲述
● 地点:苏杭街 ● 拍摄年份:2006年
08 填海得来的苏杭街 位于上环的苏杭街,原本名叫乍畏街。在1851年,上环发生一场大火,由威廉‧乍畏总司令官领导下,以灾后废料填海,开发了一条街道,就是当年的「乍畏街」。但由于街道商店大多售卖苏杭丝绸,政府于是就把名称改为「苏杭街」,但英文名没有改变,仍是Jervois Street。较少人知道的是,原来苏杭街与黄大仙亦有渊源,让我们一起细听钟大哥的讲述。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 (20/12/2006) 由钟伟明讲述
09 荷李活道之二三事 提起荷李活道,你可能会想起美国的荷李活,但原来荷李活道与美国的荷李活并无关系,名称是源自当时路两旁的冬青树(Hollywood)。现在到访荷李活道,已经没有了冬青树的纵影,但这里的文武庙仍然屹立不倒,我们听听钟伟明大哥怎样演译。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 (24/07/2006) 由钟伟明讲述
● 地点:都爹利街石阶与煤气灯 ● 拍摄年份:1989年 ● 出处:《都市传真》:香港的古迹
10 我们的古迹遗产-都爹利街石阶 中环的都爹利街只是一条小街,却因一条花岗石楼梯及四支香港仅存的煤气灯,而成为不少电视剧与电视取景场地。身处其中,你是不是也好像回到百年以前,感受到旧香港的气氛呢?
● 地点:梅芳街(西环咸鱼栏) ● 拍摄年份:1997年 ● 出处:《一起走过的日子》: 城西旧事
11 咸鱼栏的风光(梅芳街) 西营盘的梅芳街曾经布满售卖咸鱼的店铺,又称大栏,但现今已经有很多间被拆卸了。梁伯在梅芳街售卖咸鱼几十年,他将带我们参观专卖咸鱼的老字号,让我们一起去逛逛街,听听他们的故事。
● 地点:港岛各地 ● 拍摄年份:1970年
12 中环的路牌 香港路牌经历多次改变,以往,香港部分街道名称以英国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例如坚尼地道是以第七任香港总督坚尼地爵士命名,麦当奴道以第六任香港总督麦当奴爵士命名,而梅道则以第十五任香港总督梅含理爵士命名。你亦可见当年的路牌上印有海拔的资料,以显示离海的资讯,从而得知昔日的船务的重要性。
● 地点:大会堂 ● 拍摄年份:2012 ● 出处:《大会堂.五十风华》
13 文化活动之起源-大会堂 大会堂的落成标志着香港走进文化城市之路,亦是很多官方仪式和庆典举行的主要场地,自1962年正式使用。时至今日,大会堂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故事。
● 地点:大会堂 ● 拍摄年份:1970
14 香港第一座公共文娱中心-香港大会堂 香港大会堂是香港第一座公共文娱中心,位于香港岛中环爱丁堡广场,于1962年3月2日正式开放给公众使用。大会堂曾举行多次港督就职典礼与访港英国皇室成员的欢迎活动,现时法律年度的开幕典礼也选址于此。
● 地点:皇后像广场 ● 拍摄年份:1988
15 没有女皇像的皇后像广场 1966年皇后像广场重修后再度开幕,主要是提供市民休憩之用,没有女皇像,广场内放置了一座纪念银行家昃臣爵士的铜像。原来,早期的维多利亚女王铜像于香港日治时期被运往日本,及后才找回,到后来才放到维多理亚公园内。 录音节录于: 香港老花镜:皇后像广场 播出年份:1996年 由陈敬创、吴昊、罗曼颖主持
● 地点:太平戏院(现址:创业商场)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 《香港文学行脚2010》: 电车轨迹(香港岛)—西环
16 香港最早的戏院-太平戏院 位于石塘咀德辅道西的太平戏院建于1890年前,是香港最早的戏院。戏院可容纳约1000位观众,设有不同座位等级:前、中、后座,两层超等及包厢。早期主要是上演粤剧为主,后期才有电影上演。在1981年停业拆卸,现址已改建为创业商场。
● 地点:邮政总局 ● 拍摄年份:2001年 ● 出处:《百载炉峰: 邮长岁月》
17 我们的邮政总局 在电话普及之前,人们大多依靠书信沟通,邮局的服务显得格外重要。在香港,为了方便邮务员知道带信船只的泊岸时间,四代的邮政总局也都依海而建。随着中环进行多次填海工程,邮政总局的位置也有所变化,影片追溯了香港邮务的发展。
● 地点:香港邮政总局 ● 拍摄年份:1971及1980年
18 香港邮政总局的变迁 香港邮政总局位于中环康乐广场2号,内有邮政信箱、邮筒、邮趣廊及邮展廊等设施,亦是使用率最高的邮政局之一。其实,邮政总局曾经历四次迁徙,但四代的邮政总局都是临海而建,因邮件可以直接装卸到停靠码头的驳船 。随着中环进行多次的填海工程,多年来邮政总局的搬迁位置亦随海岸线而有所变化。
● 地点:中环街市 ● 拍摄年份:2010年 ● 出处:《香港故事(第十二辑)》: 街市漫游 (街市)
19 屹立百年的街市 - 中环街市 中环街市自18世纪便开始启用,历经日军占领,至今已是第四代。政府在90年代研究活化街市,并在2003年起关闭街市,但直至2016年才落实并展开活化工程。街市重开暂未有确实日期,但此建筑物经历不同年代的洗礼,很值得我们细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前档主们诉说这个地标的故事。
● 地点:太平山 ● 拍摄年份:2015 ● 出处:《香港历史列III》-医疗与管治
20 不能忘记的疫情-香港鼠疫 1894年,香港鼠疫横行,当年香港总人口只有二十万,但鼠疫死去的人数高达二千多人,死亡率接近九成。政府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即时关注了公共卫生的问题,推行了「清洗太平地」的计划,即清洗所有患者的物件和住所。 经此一役,香港的医疗得以建立基石,有助日后的发展。
● 地点:九如坊 ● 拍摄年份:2015年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III》:医疗与管治
21 打击鼠疫-收买死老鼠、清洗太平地 1894年5月,不少九如坊居民患病,其后更在短时间内死亡,高峰时一日死近百人。这时,中西医也束手无策,其后才知道是鼠疫。政府强迫九如坊居民全部迁出,并下令拆卸九如坊的房屋。 为了更有效打击鼠疫,政府推行「收买死老鼠」和「清洗太平地」等措施。 录音节录于:香港老花镜:九如坊与鼠疫 播出年份:1991年 由吴昊、郑启明主持
● 地点:旧立法会大楼(昃臣道) ● 拍摄年份:2011年 ● 出处:《议事论事: 难忘立法会》
22 法治之始-旧立法会大楼 位于中环昃臣道的终审法院大楼在建成之初,其实是作为香港最高法院,在八十年代则改供立法机关所用。虽然立法会已在2015年搬往添马,但这座大楼仍在不少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八十年代开始担任议员的谭耀宗,将分享他在大楼工作的感受和难忘事。
● 地点:美利大厦 ● 拍摄年份:1970年
23 前政府重心-美利大厦 位于金钟的美利大厦于1969年落成,在60、70年代,是用作政府部门办公室。然而,由于空间不足,只能容纳一些决策局及部门的总部。直到80年代,金钟道政府合署高座建成才取代它。 当时,美利大厦曾传出不少闹鬼传闻:办公室内的打字机曾在一夜之间转移到抽屉中、文件亦常不翼而飞等等,引起公务员十分不安。让我们听听当时政府作出了什么处理方法? 录音节录于:《香港老花镜》 (25/12/1991) 由吴昊、张建浩讲述
● 地点:怡和大厦 ● 拍摄年份:1971及1978年
24 70年代的摩天大厦-怡和大厦 怡和大厦亦被称为康乐大厦,楼高52层,是70年代香港及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作为当年香港的第一幢摩天大楼,圆窗设计是它主要特色,成为了香港有名的地标。它沿海而立,把维多利亚港和太平山的景色一览无遗。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 (3/6/2006) 由钟伟明讲述
● 地点:太子大厦(第二代) ● 拍摄年份:1971年
25 历史悠久的太子大厦(第二代) 太子大厦位于香港中环遮打道,是置地公司发展的商用物业。1904年,以文艺复兴风格建成,直到1965年改建楼高27层的商业大厦。为了力保中环地王的美誉,在1998至1999年间作大规模翻新,内部的白色外墙被换上啡白相间的瓷砖,以加强采光比例。
● 地点:香港会所大厦(第二代) ● 拍摄年份:1971年
26 文艺复兴建筑-香港会所大厦(第二代) 香港会所大厦是香港高级俱乐部「香港会」的建筑物,位于中环。图中的香港会所大厦属第二代,建于1897年,是当时其中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物,但在1981年被拆除。第三代其后在原址重建,并于1984年落成,一代古迹又消失了。
● 地点: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 拍摄年份:1973年
27 百年古迹-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香港大学成立于1911年,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英国在东亚地区成立的唯一一间大学。图为1912年落成的香港大学本部大楼,是校园内最古老的建筑物,顶部置有遮打爵士于1930年所捐赠的钟楼,自1985年起成为香港法定古迹。
● 地点:西港城 ● 拍摄年份:1995年 ● 出处:《吾土吾情》 第七集:物古情今
28 变化中的西港城 西港城是香港法定古迹之一,前身是船政署旧址后改建成街市,在1991年重修后沿用至今。主持访问了设计师何弢,了解他如何平衡西港城的历史性与实用性,又向东主了解过从花布街迁进西港城做生意的不同之处。时代转变了,但建筑物仍保存了英国爱德华式的建筑风格。
● 地点:卜公码头(昔日) ● 拍摄年份:1977
29 码头的移动故事-卜公码头 卜公码头的前身是毕打码头,是位于毕打街的码头,由于1961年兴建大厦(即现在遮打大厦的位置),再加上配合中环填海工程,卜公码头于1900年正式落成,并起名为卜公码头。早年,主要是给香港总督、政要往返港岛时使用,同时亦用作欢迎及送别仪式,直到1925年才被新落成的皇后码头取代。 相片中的码头是第二代的卜公码头,建于1965年,位置大约在怡和大厦附近。到了1993年,由于中区填海计划,原有的服务改由中环码头取代。 其后,卜公码头的上盖移至赤柱美利楼旁,以原本卜公码头的模样兴建新的码头,为赤柱卜公码头。
● 地点:皇后码头 ● 拍摄年份:1970年
30 令人回味的皇后码头 皇后码头是供小型船只泊岸上下客的公众码头,殖民地时代是政府主要官员及英国皇室的专用码头,亦是不少电视剧与电影的取景地。2000年代,皇后码头因中环填海计划而要拆卸,引起不少公众反对,其后政府答允会重置皇后码头,但至今仍未有具体计划。
● 地点:皇后码头 ● 拍摄年份:1970年
31 皇后码头被拆卸 皇后码头于2007年被拆卸,政府答应示威人士称会重置码头。九年后的2016年,政府提出三个安置皇后码头于9号及10号码头的方案,但没有原址重置的选项,而至2019年亦未有具体方案,让我们来听听2016年时的讨论。 录音节录于:《自由风自由 PHONE》 (26/05/2016) 由区家麟主持 张韵琪评论
● 地点:第三代天星码头 ● 拍摄年份:1971年
32 天星码头的搬迁 第一、二代的天星码头位于干诺道中与雪厂街交界。其后,由于1950年代有填海工程,码头便迁往中环爱丁堡广场,正式名称为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并于1958年启用。直到2000年代,受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影响,码头于2006年11月拆卸。到了2006年迁到现址,即民光街与民耀街交界,当时引起不少市民的反对声音。
● 地点:美利兵房(现在) ● 拍摄年份:2017 ● 出处:《历史说香港》- 辟地建房屋
33 美利兵房与美利楼 昔日的美利兵房(又名美利军营)位于现时的花园街和红棉路之间。它是昔日的一个军营,而当时军营内的美利楼是军官宿舍。 时移势易,于1982年,因应兴建中银大厦,兵房被拆卸,而美利楼则在2001年于赤柱重新被组合,好让我们窥看当年的面貌。
● 地点:上环荷李活道文武庙 ● 拍摄年份:1989年
34 中国的信仰-文武庙 上环荷李活道文武庙约在1847年至1862年期间落成,是本港的旅游胜地和法定古迹之一。信众每年会按照传统,于庙中祈求文武二帝的保佑。时至今日,文武庙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 地点:坚尼地城青莲台 ● 拍摄年份:2011年 ● 出处:《香港历史系列 II 》第五集:百年筑城
35 三行的信仰-鲁班先师庙 建造业的发展历史不单是行业的历史,也对香港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鲁班先师庙由一群从事三行工作(即建筑)的人集资建成,信众均会庆祝鲁班先师诞,亦曾经在此举辧义学,成为历史中重要的一环。
● 地点:圣约翰座堂 ● 拍摄年份:1970年
36 哥德式建筑-圣约翰座堂 位于香港中环花园道的圣约翰座堂是香港圣公会香港岛教区的主教座堂,于1849年建成启用。具有维多利亚时期哥德式建筑特色,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会建筑物,也是本港唯一一片以永久业权形式持有的土地。
● 地点:嚤罗庙 ● 拍摄年份:2014年 ● 出处:《香港故事(第十三辑》: 我们的嚤罗庙 (清真寺)
37 香港第一间清真寺-嚤罗庙 中环半山,沿自动扶手电梯而上,穿过苏豪区,在嚤罗庙街和些利街之间,除了有学校和豪宅之外,还有一座人称嚤罗庙的回教清真寺。嚤罗庙有百多年历史,是香港第一间清真寺,见证了香港的百载岁月。
● 地点:添马舰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世纪蓝图》:还海于民
38 中区的填海计划 随着添马舰政府总部及中环湾仔绕道的启用,自90年代开展的中区填海工程终告完成。是次填海计划面积之大,可谓翻天覆地,经历皇后码头等争议后,你又觉得整个填海计划能达到政府的初心,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吗?
● 地点:中西区 ● 拍摄年份:1975
39 多姿多彩的中西区 中西区是香港开埠之后最早发展的地方,也是香港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区内既有商业大厦林立的中环、政府总部与立法会所在的添马,更有苏豪区、礼宾府、嚤罗街等特色景点。一起来听听主持旅游钟介绍这个多姿多彩的区域。 录音节录于:《知识叹游踪》 (10/09/2010) 由钟政勤(旅游钟)与陈婉红讲述
● 地点:西营盘高街 ● 拍摄年份:2008年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怀旧行:中西区
40 昔日的重要据点-西营盘 西营盘位于上环西面,曾有传在清朝嘉庆年间,是海盗张保仔堡垒的所在地,因为只要占据西营盘,就可占据西面入港的航道,是非常重要的据点。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 (19/12/2006) 由钟伟明讲述
● 地点:石塘咀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0》
41 石塘咀的开发 19世纪初,中上环开始发展成商业区,原在中上环(水坑口附近)的妓院被强制搬至新填海区石塘咀,同时也带动了石塘咀的发展。,其实,石塘咀何以称为石塘咀呢?原来与当时的石匠有关,一起来听听主持人的详细讲述。 录音节录于:香港老花镜-风月塘西(二) 开发石塘咀 播出年份:1990年 由吴昊、郑启明主持
● 地点:上环大笪地 ● 拍摄年份:2010 ● 出处:《香港文学行脚2010》—电车轨迹(香港岛):上环
42 消失的大笪地 大笪地是现代的夜市,当中有跳蚤市场、大牌档、还有不少表演节目,是当时香港贫苦大众的娱乐场地。 上环大笪地的起源,可由1840年香港开埠说起。1841年,英军在上环水坑口街一带建立了一个军营。当军营迁往上环尾至西环头时,留下了一块旷地,附近居民在此歇息,慢慢形成了一个夜市。到了70年代,当时市政局为了发展荷李活道公园,整个上环大笪地被迁往港澳码头一带。1992年,随着中区填海计划,该地发展成中环(港澳码头)巴士总站。就这样,大笪地也正式结束其历史任务。
● 地点:西环海旁 ● 拍摄年份:1997年 ● 出处:《一起走过的日子》: 城西旧事
43 没有鞋穿的日子-苦力 你有否经历过没有鞋穿的日子吗?一位曾担任码头苦力的人,将会在片段中分享其工作上的辛酸,见证今昔的变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 地点:西环海旁 ● 出处:《城西旧事》:码头苦力
44 咕喱:「鬼叫你穷呀,顶硬上啦!」 香港早年,大量难民涌入,他们缺乏资产与技术,大部分担当码头苦力,亦即「咕喱」。本集节目会介绍当时的趣事,又邀请曾当咕喱的全叔忆述何谓「咕喱馆」。 录音节录于:《香港老花镜》 (26/01/1989) 由吴昊、张建浩讲述
● 地点:中环和平纪念碑附近 ● 拍摄年份:1969
45 香港首办大型庆祝活动-香港节 香港节是1969、1971和1973年在香港举办的大型庆祝活动,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次。目的是为了加强香港人对香港的归属感,营造繁盛的气氛。 香港节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当中包括了一系列以中国文化传统为题的活动,以文娱康乐为主:各式各样的展览、军操表演、嘉年华会、舞会、时装表演、歌唱比赛、环岛竞步和「香港节小姐」选美比赛等等,更在弥敦道举行大型花车巡游。
● 地点:太平山 ● 拍摄年份:1970年代
46 太平山与山顶缆车 太平山(又名扯旗山),是香港岛最高山峰。它亦是香港其中一个冠以「维多利亚」称号的地标之一。由于早年香港总督的住所位于太平山顶,因此居住在山顶的人大多是达官贵人,并以外籍人士居多。为了方便居民,山顶缆车于1888年启用,是开埠后第一条缆索铁路,来往香港岛中环花园道和太平山炉峰峡。
● 地点:山顶缆车 ● 拍摄年份:1971年
47 太平山缆车的故事 山顶缆车自1888年启用,是亚洲第一条缆车索道系统,服务港人过百年。早期的山顶缆车曾按市民的身份分三等座,车厢首排两个座位背后更挂上了「此座位留座予总督阁下」的铜牌,预留给香港总督及夫人专用。本集节目钟伟明(钟大哥)将讲述山顶缆车工人加薪的故事,并谈到山顶缆车历史与发展。 录音节录于:《大哥今日想当年》 (23/02/2009,24/02/2009) 由钟伟明讲述
● 地点:香港动植物公园 ● 拍摄年份:1975
48 香港最早的公园-香港动植物公园(兵头花园) 香港动植物公园在1864年局部开放,是香港最早的公园。因当时还未有动物,因此它的名称只有「植物公园」。由于公园与港督府相近,而早年的港督多有亲自带兵,所以他是「兵头」,因此亦有人称这公园为兵头花园。 片段出处: 《香港故事 2010》-香港建筑、寻找城巿绿洲 播出日期:29/3/2010
● 地点:香港动植物公园 ● 拍摄年份:1970年
49 花园的蜕变:兵头花园(香港动植物公园) 兵头花园又称香港动植物公园,其实最初只是「植物公园」,首三任园长均为植物学家,更设立植物标本室,搜集和研究本地植物。日治时期,标本曾被迁往新加坡植物园,后来才迁回香港。战后,公园慢慢变成了有「动植物公园」,欲知当时的蜕变过程,请留意主持人的讲述。 录音节录于:《香港老花镜》-兵头花园 (05/09/1993) 由吴昊、张建浩讲述
● 地点:龙虎山郊野公园 ● 拍摄年份:2016年 ● 出处:《山水搜记》 第十三集:龙虎山
50 近在咫尺的城市绿洲 - 龙虎山 龙虎山郊野公园成立于1998年,是全香港面积最小的郊野公园。小小的山头,见证了香港开埠以来百多年的历史,亦为港人提供了一个近在咫尺的城市绿洲。

我分享

你有无一些私人珍藏可以同大家分享?
诚邀你就我们列出的主题,上载相片及分享记忆与感受!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