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奶癣 / 小儿湿疹

奶癣是坊间误以为婴儿因饮奶出现皮肤红疹,故此得称。其实奶癣是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医学名称为异位性皮肤炎(湿疹),又称为小儿湿疹,成因不一定与饮奶有关,并非食物敏感。患者的头部及面部会出现红疹,感到痕痒,甚至有脱皮的情况。根据统计,10%-20%小儿患有湿疹,情况更是愈趋普遍。

因素

  1. 香港人生活习惯西化
  2. 现代人愈来愈注重卫生,与细菌接触机会减少,容易引起过敏情况。

不同类型的湿疹

  1. 先天性: 家族遗传,如父母患有哮喘、鼻敏感,很大机会导致子女皮肤角质层基因突变,使皮肤没有了屏障,水份不断流失,兼无法阻隔外来刺激物,如尘埃、细菌、肥皂等。这些外来物因而可以直接刺激真皮层,令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T胞细发炎,皮肤便会出现红疹,感到痕痒,甚至脱皮。
  2. 接触性: 因皮肤接触到外来物,如口水、汗水引起皮肤出现红疹等病征。

病征

  1. 皮肤出现红疹
  2. 患处感到痕痒,抓患处只会愈来愈痕痒,甚至影响入睡
  3. 过份乾燥会出现脱皮情况

治疗


主张以润肤膏为主,类固醇药物为辅助,当两者未能止痕才口服药物

润肤膏: 应替小儿常涂抹润肤膏,保持皮肤柔润,避免乾燥,减低复发机会。建议每日在较乾燥的患处涂抹多次,每次少量,待皮肤吸收后再涂抹,以保持皮肤滋润

类固醇药物: 当润肤膏未能控制病情,便有机会需要使用类固醇药膏。许多人认为类固醇药膏会损害身体,其实类固醇药膏有别于口服固醇药物,只要按医生指示,涂抹适当份量于患处,类固醇是不会进入血管,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不过类固醇药膏也有其副作用,会使皮肤变薄,毛发变粗,容易引致皮肤生疮。

OTC(非处方)药膏: 许多人采用的坊间成药。它们多含有类固醇,不过各牌子的类固醇程度不同,未必适合不同患者的病情,使用前建议咨询医生意见。

口服药物: 当涂抹润肤膏/类固醇药膏也未能止痕时,而患者因痕痒导致难入睡,医生便会开处抗组织胺口服药物,主要治理痕痒情况。

预防


食物:
许多人相信避免进食某类食物,如牛奶、牛肉便可减低引起小儿湿疹的机会。其实小儿湿疹与食物的关系不是必然,根据数字显示,只有大概4-8%患者因食物导致小儿湿疹。家长可透过多次观察,看看小朋友是否进食同类食物均出现红疹、痕痒等情况,从而验证是否该食物引起小儿湿疹;如家长有任何怀疑,建议咨询医生意见。

衣服:
患者宜穿着透气质料的衣物,以保持乾爽,避免因汗水等外界物引起敏感。另外,衣物质地宜较为柔顺,也可避免与皮肤经常磨擦,引致敏感。

运动:
毋须避免运动,包括游泳。不论在海滩或泳池也可。只要运动后,适当地护理,如立即冲身保持皮肤清爽,再涂抹润肤膏保持滋润便可。不过当进行户外活动时,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受猛烈阳光照射,导致皮肤过份乾燥。

相关条目:
异位性皮肤炎 / 湿疹
皮肤屏障

相关分类
皮肤科 儿科
资料来源:2013年6月10日香港电台第一台《精灵一点》节目

何正纲医生

卫生署社会卫生科皮肤科高级医生

最后更新:201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