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
返回
偶戏志
2018-03-18
木偶戏曾经在香港不同的年代,在民间担当着重要的娱乐和祭祀角色。
木偶戏古时又称傀儡戏,早在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前后,广东杖头木偶已经流行于东莞一带,香港跟东莞相邻,故亦常有木偶戏班来港献技。
广东杖头木偶戏又称手托木偶,顾名思义,它是靠艺人托着一尊只得上身的木偶,一边舞动一边歌唱来演出,目前在香港已经难得一见。现时,华山传统木偶粤剧团算是其中一个较活跃的戏班,其班主陈锦涛在过去三十几年,曾到过香港不同地区演出神功戏,但近代因观众对木偶戏的兴致大减,他的表演多只见于新界的太平清醮,而鲜见于其他场合。
木偶戏除了会在醮会、庙会、庙宇开光或节庆日子看到,农历七月盂兰节也曾经是剧团的旺季,像六十年代的深井村便做过潮州铁枝木偶戏。在五六十年代,香港很多地方都可看到铁枝木偶戏的踪影,但随着社会变得富裕,普罗大众逐渐爱看真人演出的神功戏,不少潮州铁枝木偶团亦只得歇业解散,退出历史舞台。
由福建来港的黄晖是一名资深的木偶戏师傅,他回想七十年代尾至八十年代初,由于不少西方游客都希望到香港感受一点中国热,顿使传统的演艺文化大受欢迎,当时他每晚随着温陵剧团在美丽华酒店的宴会厅-万寿宫演出一套经典掌中木偶戏《大名府》,赢尽各地宾客的掌声。
擅长福建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的李贻新师傅,为政府演出文娱节目已有三十年,但近年演出的机会日少,影响生计,令他多年来辛苦培训的木偶艺人亦不断流失,叫人无奈。
木偶戏古时又称傀儡戏,早在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前后,广东杖头木偶已经流行于东莞一带,香港跟东莞相邻,故亦常有木偶戏班来港献技。
广东杖头木偶戏又称手托木偶,顾名思义,它是靠艺人托着一尊只得上身的木偶,一边舞动一边歌唱来演出,目前在香港已经难得一见。现时,华山传统木偶粤剧团算是其中一个较活跃的戏班,其班主陈锦涛在过去三十几年,曾到过香港不同地区演出神功戏,但近代因观众对木偶戏的兴致大减,他的表演多只见于新界的太平清醮,而鲜见于其他场合。
木偶戏除了会在醮会、庙会、庙宇开光或节庆日子看到,农历七月盂兰节也曾经是剧团的旺季,像六十年代的深井村便做过潮州铁枝木偶戏。在五六十年代,香港很多地方都可看到铁枝木偶戏的踪影,但随着社会变得富裕,普罗大众逐渐爱看真人演出的神功戏,不少潮州铁枝木偶团亦只得歇业解散,退出历史舞台。
由福建来港的黄晖是一名资深的木偶戏师傅,他回想七十年代尾至八十年代初,由于不少西方游客都希望到香港感受一点中国热,顿使传统的演艺文化大受欢迎,当时他每晚随着温陵剧团在美丽华酒店的宴会厅-万寿宫演出一套经典掌中木偶戏《大名府》,赢尽各地宾客的掌声。
擅长福建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的李贻新师傅,为政府演出文娱节目已有三十年,但近年演出的机会日少,影响生计,令他多年来辛苦培训的木偶艺人亦不断流失,叫人无奈。
香港承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因它在地理、历史上的特殊位置和角色,百多年来,香港既是中国人前往外地的重要中转站,亦是他们落地生根的新家园。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和国籍的人士均汇聚于此,不同文化、风俗和技艺在这里得以传承、演化、融合,令这片弹丸之地,流传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概念亦愈趋普及,本土对文化遗产的保育亦逐渐重视。
本节目希望立体地呈现香港的本土文化特色,令大众对各项文化有更透彻的了解,加强对濒危的本土文化的保育意识;同时文化在不同社区落地生根,既产生多样的社会意义,亦是人与人之间凝聚力的来源;再者,具体地呈现文化承传对社会,甚至社区所造成的正面力量,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节目希望立体地呈现香港的本土文化特色,令大众对各项文化有更透彻的了解,加强对濒危的本土文化的保育意识;同时文化在不同社区落地生根,既产生多样的社会意义,亦是人与人之间凝聚力的来源;再者,具体地呈现文化承传对社会,甚至社区所造成的正面力量,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