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问题—台湾观点看动新闻

2010-10-14
  随着社会的变迁,新传播科技的演进,与人民意识的抬头,传播生态有了新的风貌,例如动新闻以影像的方式来说故事,公民记者也藉着新传播科技随时提供新闻给媒体,更赋予传统新闻丰富的生命力。

壹传媒动新闻的见解
  「动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将过去传统新闻写作,在平面呈现的新闻内容以真实或动画,并将影片铺在网路「演」给读者看,让阅听众如身历其境,希望藉此更了解新闻事实的真相。《苹果日报》网上版的动新闻更首创以动态「画公仔」的方式来表述新闻内容,其中有真实新闻的声音、影像,并辅以动画、旁白等。

  壹传媒2009年11月12日举行座谈会提出动新闻的概念与新的服务,并开始试播,主要是提供旗下《苹果日报》、《爽报》、《壹周刊》即时新闻和动新闻与推荐网路互动内容,订阅新闻快讯服务,壹苹果网络每日将阅听众订阅的关键字新闻寄送到订阅者电子信箱。
 
  看动新闻并不是无偿的,而是必须支付一种叫苹果点的虚拟货币。「壹斑码」其实是一条二维码,读者只要用手机镜头对住条码一嘟,便可以得到点数及看到短片。

  壹苹果网路总经理李兆富承认,动画新闻质素管理是一个难题,《苹果》不是将新闻中所有环节全部动画化,亦没有规定动画在新闻短片中的比例,动新闻只能以接近真实的内涵呈现。

台湾社会各界反应与看法
  动新闻于11月16日正式播出,各界反应不一,有从传播经营角度观之,认为动新闻建立的资讯平台可以提供报纸、杂志、电视、网路等各种媒体使用;有从警示的意涵观之,认为动新闻提醒社会应注意的某些议题。惟多数阅听众关注的是动新闻的「演出」,对事件当事人的再度或无数度的伤害;动新闻钜细靡遗描述暴力、性侵害、凶杀等社会事件,内容的确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严重的影响,违反了《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媒体分级规定,其描述情节手法,容易给予模仿的示范。

  台北市政府对《苹果》所属的壹传媒开出两张50万元罚单,被罚的动新闻,都在11月19日播出,包括大学生玩三P、铁撬杀妻、兽父奸子女,还帮情妇奸儿子。台北市政府也下令市内中小学禁订《苹果》、市立图书馆更禁止18岁以下民众借阅《苹果》,学校与市图的网路也禁止连结《苹果》网站。

  由于壹传媒描述犯罪内容的动画手法很写实,引发争议,妇幼、媒体改革等公民团体至《苹果》抗议。各界挞伐之声,纷纷要求壹传媒动画应做分级。

  受访的中外学者多认为政府单位对动新闻的措施,可能干预新闻自由,与侵犯业者经营权,校园禁阅《苹果》措施处理过当。学者也提出北市府做法应更谨慎,拒订、拒看的做法会违反新闻自由,宜以辅导取代禁止,应尊重媒体自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吉特林(Todd Gitlin)表示:无论动新闻原意为何,政府都不应介入干涉审查。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休斯(Christopher R Hughes)也提出:台湾应成立独立的媒体委员会,自行把关新闻尺度。

  当然学者们也强调自由仍应受到社会的规范,建议壹传媒透过分级付费,做好管制及自律,可避免让不该看或不想看的人接触,台北市教师会也建议苹果动新闻做适当的分级。

分级制度作回应
  《苹果》11月27日迅速对公民团体作出善意回应,表示11月28日起新上线的动新闻,参照行政院新闻局制订的「电脑网路内容分级处理办法」,此业务目前改由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NCC)主管,限制级内容包括暴力、性行为、性侵等,业者须明示分级之标识,如加上「未满18岁者不得浏览」文字,避免儿少接触到不妥内容。

  大多数学者都赞成苹果动新闻作分级,并认为《苹果》是有品牌的媒体,负有社会责任,腥膻色的动新闻还是适可而止较好。并建议动新闻内容真的走向普级,否则难消民众疑虑。

  妇幼团体一再呼吁盼勿侵害人权,在获悉动新闻的分级后,依旧持质疑的观点:「只要有以动画描述社会事件的新闻出现,就会侵害当事人的人权,分不分级不是重点,况且网路分级原本就形同虚设,就算标示限制级,未成年人还是可能点进去看。」 

  家长的观点是:媒体出版品原本就该有分级制度,网路无法辨认点选者年龄,但多一道把关程序、提示警语总是对孩子有利,也可以不用向电信业者再申请守门员。

  至于受访学生对于动新闻的分级则表示:网路分级多一层保护当然更好,既然是限制级内容,不该看就不要看,不过虽有警语,但如果标题耸动还是会想点进去看。

  《苹果》因刊有动新闻二维条码而遭台北市政府禁止学校订阅、市立图书馆下架,民众须证明年满18岁才可借阅。台北市长郝龙斌一再呼吁,壹传媒应做好分级处理。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发言人陈正仓对《苹果》能做出善意回应「给予肯定与支持」。

剖析动新闻吸引人之因素及其点阅率
  解读动新闻吸引人之因素,包括:

  1.新奇的:新科技带来新的阅读方式,颠覆传统「读」报纸。

  2.动态的:以前是「看图说故事」,现在可以「阅听故事」看3D动画表演,满足视听感官需求。

  3.刺激的:动新闻包含的元素很多,除了新闻发生的实景实境外,还请「演员」模拟演出,或加上卡通动画,将整则动新闻热热闹闹虚虚实实的呈现出来,更引人入胜。

  4.声光效果:动新闻配上声音、布景、明暗度效果,旁白的抑扬顿挫、揶揄的口气、「弦外之音」的言词,让阅听众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5.满足人偷窥的欲望:动新闻将一些私密言说和行为跃然眼前,彷佛亲眼所见、亲耳听到他人的隐私,也满足人们偷窥的好奇心。

  经过分析得知,以下各类动新闻点阅率较高,包括:1.情色、偷窥;2.裸露;3.恐怖或怪力乱神;4.悖于常理;5.冲突、戏剧张力强;6.趣味性高;7.重大社会案件;8.标题耸动吸引人等。有些新闻融合上述几项元素,更是吸睛,例如「百货透明梯 情侣大胆嘿咻」,竟然在两分钟之内就有500位阅听众点阅。

动新闻伦理与规范议题
  《苹果》动新闻正式播出十一个月以来,我们可以从新闻价值与要素来探讨动新闻伦理与规范议题:

  (一)值得肯定:

  1.动画重建社会真实;
  2.避免直接呈现不当镜头;
  3.更容易取信于阅听众;
  4.新闻媒体分级制:苹果首创。

  (二)值得商榷与深思:

  1.新闻事件被害者受到再度伤害;
  2.侵犯隐私权或人权的议题;
  3.过度腥膻色:惟恐以后媒体只关切丑闻和绯闻、裸体与尸体。
  4.故事化新闻事件(例如「补教人生」喇舌系列动新闻报导);
  5.可能会有模仿效应;
  6.分级制的困境:如果阅听众不遵守(除非图书馆对于借阅者的管控),则此一美意恐成虚设;
  7.收费:造成额外的负担等。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香港传媒高层访京团背后

吕秉权
2018-10-22

假新闻 Vs 新闻自由

彭家发
2017-04-13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