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伦敦奥运采访体验

2012-09-13



  「2012伦敦奥运」瞬间已成为历史。根据官方统计,7月27日至8月12日期间,有超过30万名记者及来自世界各地传媒朋友前往伦敦采访,加上数以十万计游客从欧洲各国蜂拥而至,伦敦大小街道顿时喧闹起来。

  伦敦奥运犹如一个马拉松式体育与文化活动结合的嘉年华,我们三人有幸前赴伦敦亲身采访是次四年一度的盛事,过程中有不少珍贵体验可与大家分享。

伦敦奥运贵精不贵多 (刘莲)
  我已是第五次踏足伦敦,看见红巴士、红色电话亭、邮筒等英国标记,感觉份外亲切。我在奥运开幕前三日抵达伦敦,机场的准备完善,早上清晨时分步进大堂便见到一群穿着整齐制服的奥运义工,精神抖擞地在奥运特设柜台为前往欣赏奥运赛事的游客服务。义工们来自不同行业和阶层,年龄由18岁到80岁的英国市民及学生均可参加。奥运义工数目约共十万人,在街上协助游客的奥运大使共七千人,开幕礼表演义工一万人,这充分体现伦敦奥运贵精不贵多,足够便可的原则。

  在伦敦市内采访的传媒朋友,均可登记成为伦敦新闻中心成员。新闻中心位于伦敦中心位置,西敏寺地铁站一出步行3分钟便到,旁边圣占士公园是单车比赛举行地点,新闻中心门口更是火炬传送途经路线之一,极方便记者落脚。新闻中心在奥运举行期间更是24小时开放,每天有不同大小记者会举行。登记那天,新闻中心的英国帅哥更以普通话与我聊
天呢!

  伦敦奥运会的举行亦标志着伦敦东部的重新发展。除了奥运会主要场馆集中在伦敦东部,例如位于地铁站Stratford旁全新兴建的奥运公园,令到伦敦东部交通及居住地区得以重新发展及规划。至于伦敦奥运会开幕礼当晚,伦敦市政府更特别在伦敦东部的户外大型公园,例如地铁站Mill End 的Victory Park维多利亚公园,及Bethnal Green的Porter Field公园,设置户外电视直播奥运会开幕盛况!我置身其中,就像在联合国一样,每当代表国家的持旗手出场时,属于自己国家的旅客当然落力欢呼,就连旁边其他旅客亦报以鼓励掌声,真的做到与民同乐的目的。这点相比起四年前身处北京参与京奥采访,王府井大街银幕大电视全部关掉反高潮做法好得多。

  我有机会访问了一位开幕表演义工韵姿,她同样在京奥及伦奥担任义工,她表示参与伦敦奥运开幕礼表演义工遴选时,工作人员用心地询问她的喜好及意愿,务求让表演者胜任最适合角色。结果她成功获取录并在开幕礼当晚担任护士角色,与其余九千九百多位义工一起载歌载舞呢!

  伦敦奥运举行过后,比赛场馆会分拆成较细的运动场地,供伦敦市民继续使用,达其可持续目标,这方面无疑比京奥做得更好。

受访人物印象深刻(罗曼颖)  
  从来没有想过会在广播生涯中采访奥运,这次伦敦奥运之行,对我来说就像一趟神奇之旅,所见所闻遇到的人及碰到的困难,都是千金难买的宝贵经验。

  非常感谢曾接受我访问的伦敦朋友们,一向以为奥运只是属于世界各地的运动精英,其实奥运也属于每一位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包括这些与我萍水相逢的受访者。像来了伦敦只有两年的香港留学生Polly,她不但参与开幕礼的演出,还协助大学到选手村进行「运动员牙齿健康研究计划」。移居伦敦二十多年的吴吕南博士,本身已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更是伦敦少数的华人义务警察。在奥运开幕当天,他分文不收连续站岗16小时也绝无怨言。

  透过吴博士的介绍,我认识了几位在东伦敦区居住了好几十年的华侨,她们见证了这区的转变,有好的有坏的,人流多了地区繁盛了,但也同时带来了品流复杂的外来居民和飙升的罪案率。奥运就在她们家附近举行,但昂贵的比赛门票和繁琐的网上订票手续却令她们望门轻叹,顶多只能到奥运公园旁的大型商场Westfield闲逛。不过,她们仍然期待能有一天游览奥运公园,因为将来那里会永久开放给市民和游客使用。

  像这些老华侨一样,无论在唐人街做生意的华人,还是居住在伦敦的英国人,他们面对交通挤塞、买不到门票、市中心人流稀少影响生意等问题时,也是以包容态度接受。事实上奥运举行前,伦敦人反应普遍冷淡,但惊喜的开幕礼过后,伦敦人的投入程度却使我大开
眼界。

  在伦敦的十多天里,有两位人物特别令我印象深刻。一位是来自江苏的农民陈冠明,他为了宣扬奥运精神,两年多前独自骑着三轮车从北京来到伦敦,途经东南亚、中东及欧洲,经历过水灾和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天气,可谓发挥了另类奥运精神。另一位是来自上海,年届88岁的吴成章先生,他曾参加1948年的伦奥篮球赛。时隔六十四年,他重游旧地与当年对赛过的英国球员见面,那一个场景我只能用神奇来形容!

  奥运把一切梦想串连起来,不知道四年后仍否有机会到里约热内卢,再度追访别人的梦?

体会采访「执生」(程振鹏)  
  六年来,第二度造访英国伦敦,恰巧两次都是因为工作关系而来,但今次意义重大,就是肩负起采访2012年伦敦奥运的工作。对此,心情颇复杂,一方面我不喜欢伦敦,故并不视此行为优差,但另方面能有此难得机会参与奥运相关的工作,又觉相当兴奋。

  出发前、航机上,心情还是迷茫,担心自己缺乏经验,未能把任务完成;犹幸抵埗后,当可以好实在地接触到相关的工作资料与了解到采访的范围时,心神才定下来。

  鉴于我今次的采访工作,主要是报道伦敦奥运的周边花絮,将比赛以外的所见所闻带到香港听众耳边。故此,我的通行能力和采访范围是有限制的。如果没有门票的话,我是不能进入奥运场馆、甚至奥运公园内。这样的设限,对于一个远赴伦敦采访奥运的小记而言,除了沮丧,还是沮丧!

  还好,香港传媒压根儿就是有一种打不死的精神,这回我把它发扬了。最后,为了打破这个采访困局,我还结合了中国人一句老话,就是「出外靠朋友」。在伦敦我结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身份很重要,因为他是在奥运公园内工作的技术人员,结果,在我再三请求之下,他以一个巧妙的安排,让我光明正大地进入了奥运公园,继而走进了奥运主场馆—伦敦碗。就是这样,我在不用买票、不用花钱、不买黄牛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次伦敦之行的重要部份,让听众得悉容纳多个主要比赛场馆的奥运公园,以及伦敦碗,其内里所见所闻,否则所谓的「走遍伦敦看奥运」也会遗下一片空白。

  说得动听是「机灵」,说得难听是「蛊惑」。总括而言,今次到伦敦采访奥运,让我体会到于外地工作「执生」的重要性。为了听众的福祉、为了把任务完成,「蛊惑」也少不了。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两会采访手记

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