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报章如何处理「廿三条」立法的新闻

2003-01-15
《文汇报》及《大公报》对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的报导最多, 支持立场鲜明。
部份报章对廿三条立法抱负面或怀疑态度。
特区政府在二零零二年九月底,提出就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的谘询文件,谘询期在十二月底届满。这次谘询引起社会极大回响,在三个月谘询期间几乎在报章上天天都有报导此事。这次立法涉及范围很广,影响深远,各界人士纷纷表达了意见。究竟香港的十四份日报如何报导此事?在版面上呈现的「传媒现实」是怎样?这是本文希望探讨的议题。

本文可说是一个大型研究的中期报告。笔者和三十三位在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修读「传播研究方法」的研究生,共同合作进行此研究。我们的对象是十四份香港的日报,分析日期由二零零二年九月十九日起,即政府公布谘询文件(廿四日)的前数天,至十一月九日止,总共约七星期,即谘询期的一半时间。

除副刊的专栏文章外,我们将所有廿三条立法的新闻、社论、评论、分析及读者来信都包括在分析范围之内,并采用「定量」及「定质」的方法。「定量」方法是量度报导的类别、刊登日期、所属版面、面积、位置、有否相片、对立法的态度、引述的人物等。「定质」方法是尝试在文章中找出各报章的「意识包装」(ideological package),以观察其立场取向。



量化数据分析

从表(一)可见,十四份本港报章对廿三条立法的报导有很大差异。以新闻文章数目计,最多报导的报纸是《文汇报》、《大公报》及《苹果日报》,而《文汇报》及《苹果日报》所刊登的相关照片也最多。对事件较少报导的报章则有《英文虎报》、《新报》、《太阳报》及《香港商报》。

新闻内文中引述的人物主要集中于数人身上。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是向公众解释立法谘询的主角,因此她在各报的引述中几乎都排名第一。其余的主要人物包括:律政司司长梁爱诗、民主党主席李柱铭、大律师公会主席梁家杰、保安局常任秘书长汤显明、立法会议员吴霭仪、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

倾向于民主派的报章除了几个官员外,多引述法律界的人物如梁家杰、吴霭仪、李柱铭、涂谨申。而倾向支持政府立场的报章就引述曾宪梓、谭惠珠、邬维庸等亲中人士;它们也有引述李柱铭,但焦点却在指摘他针对廿三条立法到美国「唱衰香港」。

表(一)也显示各报的新闻对立法的倾向。三份亲中报章的报导自然以正面居多,几乎没有负面消息。其他报章则以中立的报导为主,但正面和负面的比例却有不同。如果我们以正面和负面的百份比计算,并以相减所得的数值作排列,便可见各报对立法的支持程度。顺序从最支持的报章排列是:《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星岛日报》、《太阳报》(以上各报的相差值均为正数)、《新报》、《东方日报》、《信报》、《明报》、《成报》、《经济日报》、《英文虎报》、《南华早报》、《苹果日报》。香港新闻界基本遵守「新闻与意见分开」的原则,所以上述的数字及排名只是反映大概的情况,我们还要看各报在社论、评论等方面的具体言论倾向,以便作更深入的判断。



质化言论分析

从定质角度看各报对廿三条立法和取向时,我们使用了学者甘逊(William Gamson)的分析架构,把各种报导的论述分为不同的「意识包装」,其中每个包装有各自的「立场框架」和「显示手法/言论」。我们可把各种「意识包装」分为赞成和反对立法两大类。

在赞成的意识形态范畴中,共有六个「意识包装」,它们几乎全部来自三份亲中的报纸。这六个「意识包装」可见于表(二)。第一个包装是「国家安全」。整个基本法廿三条立法的主旨是保障国家的安全,防止有人叛国或颠覆中央,所以它是立法的最重要理据。其立场是强调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份,所以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第二个包装是认为既然港人有责任报效国家,因此立法是必要之举,同时可体现港人的主人翁精神,是落实一国两制的必然举动。而且此举可消除一些不明朗的因素,能促进香港的繁荣安定,立法甚至是低迷经济的出路。第三个包装进一步表示,廿三条立法是逼切的事。毕竟特区政府已成立了五年,不应再拖延此事,现在是适当时候进行立法,免得出了乱子之后才作补救。

第四个包装认为,立法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法例,而且此举得到社会的大多数人支持,更获不少政经名人的认同。立法更可体现一国两制,是中央政府不干预和信任特区的表现,因此港人要表现自主能力和智慧,实现高度自主。第五个包装是这次立法完全符合基本法的要求,而且立法也建基于普通法的精神,不受外地的影响;这次立法只是遵从「有法可依」及「依法办事」的原则。第六个包装认为一些反对廿三条立法的人只是一小撮别有用心者,这些人「心中有鬼」,只懂「唱衰香港」,根本「不配做中国公民」,因此反对立法者是「罪人」。「反对立法者有罪」也有温和版在非亲中报章出现,手法是引述政府官员的立法辩护理据,强调条文宽松,指反对立法的人反应过敏。

除了三份亲中报章,其余大部份的报纸没有明显支持立法,部份更提出异议,积极反对立法。它们反对的意识形态范畴可分为五个「意识包装」,详情列于表(三)。第一个包装认为立法将破坏一国两制,令中央干预特区事务,甚至打击香港的国际形象,令外国投资者裹足不前。第二个包装是强调立法有损香港的民主人权,将毁去香港的特色,令警权过大,及巿民的基本权利受压制。

第三个包装是所谓「阴谋论」,即立法是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计谋,意图收紧对香港的控制,打击如法轮功等异己组织。第四个包装是立法将打击香港的新闻及言论自由,新闻界的「头上有一把刀」,产生「自我审查」和「寒蝉效应」,令港人容易堕言论陷阱。第五个包装是指在立法过程中,显示了特区政府的专横态度。政府不尊重民意,只懂讨好中央,大力硬销立法,过程也只是「假谘询」,官员一派「霸王硬上弓」的势态。



各报章对立法的取向

综合量化和质化分析,我们可总结香港十四份报章在廿三条立法报导中的取向:

*《大公报》有特殊的亲中背景,它采取一边倒的支持立场是可以预料的。

*《文汇报》作为典型官方报,其坚决支持的立场也是显而易见的。

*《香港商报》的报导立场清晰统一,全力支持立法的取态甚显。

*《星岛日报》力求平衡支持及反对声音,但同时在社论中淡化立法的负面影响,隐含支持政 府的倾向。

*《太阳报》中可看到正面和反面的意见,其报导语气平淡,但从整体和细节来看,可见是它 较倾向赞成立法。

*《新报》的立场十分模糊,它的报导尽量把正反两方的意见都包容在同一个新闻内。

*《东方日报》的立场是反对政府的做法,但它并没有利用社论明显地说出,而是藉选材报导的方式表达,可说是低调地表达反对的意见。

*《信报》在新闻类别的报导中虽然采取中立、持平的的态度,然而其实在标题已透视该报对廿三条的怀 疑态度,并在社论中强烈反对。

*《明报》对廿三条立 法的态度是中性偏负面,其报导既有正面也有反面,营造客观持平的立场。在政府推出谘询文件前,《明报》透露了不少「内幕消息」,对立法的态度倾向 正面。立法细节公布后,该报的立场开始转变,后来更明显反对立法。

*《成报》的主调是反对廿三条立法。

*《经济日报》的报导手法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倾向,但仔细观察可见该报对立法抱有怀疑态度,甚至有直接批评。

*廿三条立法并非《英文虎报》的重点内容,相关的报导不多,这与其商务报纸的定位一致,但基本主调是负面的。

*《南华早报》较多报导有关立法的负面消息,而讨论则很理性,并且对事不对人。

*《苹果日报》在报导二十三条时,持毫无保留的鲜明反对态度。



小结

香港报章数量多,立场观点纷陈,对廿三条立法的报导也各自精采。有些报章明确支持立法,有些坚决反对,有些暗中支持,有些紧守「中立」不作表态。部份报章对事不对人,另一些对人不对事,也有些对人又对事。「百花齐放」的局面基本是好事,体现新闻自由和多元开放,但读者就要懂得自行分辨,及多看几份报章以作比较。

除了政党报纸,大部份的香港报章对廿三条立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它们和社会舆论一样,都担心立法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港人现时享有的自由与人权会减少,进而打击香港赖以为本的一国两制,同时加深对特区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令社会分化。这当然并非香港之福,也不是中央所乐见。但愿特区政府能广纳民意,拿出诚意和有智慧地处理立法事宜,达致双赢效果。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