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不是问题核心 – 谈互联网年代传媒业的真正挑战

2015-08-07

  有56年历史的《新报》宣布停刊; 比《新报》历史长20年的《成报》就因母公司清盘带来的资金问题,一度暂停出版;壹传媒集团亦因为重组业务,停办旗下有20年历史的《忽然1周》杂志,不少人都将问题焦点放于新媒体出现,令传统「纸媒」无法生存的问题,认为停办「纸媒」将成为大势所趋,新媒体是传媒惟一出路。不过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未有切入问题的核心。

  看看《新报》的例子,除了印制报纸外,她亦开设网站及智能手机app《新报新闻》,Android及苹果智能装置iOS的两个平台均可以下载,换句话说,《新报》并非因为只做「纸媒」而遭淘汰,而是她的「新媒体」平台,同样未能吸引足够的受众注意,找不到可持续的营运模式才要结束。

  互联网带来的革命,其实不单在传媒业发生,我们宜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这个议题。常常听到有人说:互联网会取代「X」。有报纸停办,就说「互联网会取代报纸」;有互联网公司向客户提供贷款,以及网上出现众筹(crowd funding)平台,就说「互联网会取代银行」;在教育方面,大量的免贵线上课程(如MOOC)出现,就会担心「互联网取代学校」。


互联网不能替代专业

  内地互联网界龙头之一的腾讯,主席马化腾有另一种见解。他在《互联网+》一书中提到,互联网的出现,不是带来一个减号,令传统行业消失;相反互联网是一个加号,将一种新力量加入已有的传统行业中。他认为:「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笔者觉得不妨反过来理解马化腾这句话:一个行业如果产业基础不稳固,又不够专业的话,就会比较容易被互联网取代。由此看出,传媒业感到互联网的威胁,反映传媒的专业性似乎未能获得广泛认同。

  过往要经营传媒的门槛高,令传媒自身的不足很容易被「掩盖」。例如要经营报纸,需要大量人力机器的投资。要经营渗透力更广泛的广播传媒,包括电视、电台,除了资金外,更加受限于频谱及牌照数量,「行外人」要加入市场难上加难。受众在缺乏可替代的资讯来源下,即使觉得传媒提供的资料并不完全符合他的要求,也只能「被迫」接受。例如一份报章,读者觉得需要阅读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但他亦只能全份购买。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团体以至商界如想向公众有效散播讯息,亦往往需要透过这些「供应」有限的大众传媒机构对外发放。

  不过,互联网的出现令传统大众媒体的中介人角色重要性大减。需要发放资讯的人或机构(sender)很容易就能自行设立互联网的沟通平台,直接对公众发放讯息,例如在社交平台Facebook建立专页,就是越来越普遍的做法。同一时间,受众(receiver)亦在互联网上有大量资讯来源,不需要再依靠传统大众媒体,例如透过facebook,他们可以跟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想关注的的专页(page)赞好或追踪,就可以持续接收该来源发放的讯息。

  笔者随意选择了多个持续发放资讯的facebook 专页,包括了一些传统的主流媒体及公众人物,统计了他们专页的赞好数量,或许可以让大家更明白所谓传统媒体中介人角色大减的意义。(请参附图)


  从图表可见,不少广受关注的政治人物专页,追踪他们的用户数已经数以十万计,比一些传统媒体的专页还要多。换言之,这些人物有讯息想发放,过往他们可能需要召开记者会或进行其他媒体活动,吸引传统媒体追访及报道,但今天他们透过自己facebook专页,已经可以将讯息传送给数以十万计群众。同样,他们的支持者亦宁可透过他的专页,「原汁原味」阅读到有关讯息,而不用透过其他传统媒体「间接」地了解他们的动向。


传媒中介人角色弱化 

  就以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为例,他与另一名学民成员钱诗文于今年6 月29 日凌晨在大角咀街头遇袭受伤,他很快就可以透过自己的facebook专页,向超过20万用户发放受伤的相片及交待事件经过,很多传统主流传媒亦是透过他的facebook获知事件,才作出报道。试想想未有互联网之前,黄之锋遇到相同事件,他可能要动用很大的人力物力,才能通知传媒并讲解事件,而且他无从掌握传媒如何报道,甚至报不报道他的遇袭经过。

  除了政治人物之外,不少商业机构亦有设立facebook 专页,而且赞好的用户数以万计,这意味企业要发布广告及公告,也未必需要依赖传统传媒。

  不过,从受众的角度看,按道理他们不会单单依靠这些政治人物及企业作为资讯来源,因为这些渠道的资讯的全面性及可靠性成疑。政治人物很可能只会发放与他们政治理念相符的资讯,而商业机构亦只会发放一些他们单方面想客户知道的消息,鲜有企业会在自己的平台主动披露自己的问题。这也是大众过往信赖传统媒体的原因:期望传媒发挥资讯收门人(gatekeeper)及监察者(watchdog)的作用,为大众核实资讯,并报道与大众相关的真实讯息。

  可惜的是,香港传媒业的公信力过去十多年不断下跌,受众似乎看不出传统媒体的资讯较其他渠道的独特性。如果传统传媒业不能发挥他们独有的专业角色,如全面、独立、多元化的报道及相对独立的资讯,传统传媒自然很容易被其他渠道淘汰。近日陆续都有一些标榜「独立」、「专业」的传媒平台出现,一些前新闻工作者亦透过众筹的方式筹办「专业」新闻平台,可见不少传媒从业员正希望透过专业羸回受众的信任。

  不过,受众的口味变化也是值得大家留意的。受众获取资讯有更着重于「娱乐欢笑」,多于「认清事实」的趋势。最明显的例子是《苹果日报》,她的专页赞好数目超过一百万,大幅度抛离很多传媒机构,但同时间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公信力调查,《苹果日报》的公信力在过往十多年显著下跌,由1997年调查的6.24分(第九位),跌至2013年的4.98分(第十七位)。可见读者一方面对该报消息存疑,但同时又经常阅读,甚至成为不少人惟一阅读的媒体。大家收看资讯似乎越来越不计较真伪,但求有趣「过瘾」。传媒提供娱乐无可厚非,亦是她的功能之一,但如果过份强调传媒的娱乐功能而忽略收门人及监察者的角色,将会是社会一大损失。

  这种发展趋势,或许是传媒业的更大挑战,也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的人士反思。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

报纸手机平台逐渐兴起

苏钥机
叶菁华
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