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新闻,作为活跃博客的第一身感受

2014-08-06

  执笔之时,正是网络媒体《主场新闻》「头七」,由崛起到殒灭,短短不足两年,但网络上一片哀鸣,有读者慨叹出现「后主场症候群」,鼠标在不同网站游移却找不到方向;众多网站借势冒起,摆明车马要占领《主场新闻》的真空。笔者是第一代博客,本文试从博客角度,总结在这种新媒体之写作经验。

  一直以来,笔者常遇到朋友两个问题∶你和《主场新闻》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为何无钱你都愿意写?

  合作模式很简单,笔者在网志发表了文章,《主场新闻》认为合适的话,就会原文转载,过程中甚少沟通,亦不涉及任何金钱交易或实质利益。博客同意《主场》转载,作者保留版权。

  不少作家认为,首肯别人无偿「抄袭」自己的文章,贬损文字的价值。然而,对很多博客来说,文字不是赚钱手段,而是沟通的媒介、发声的平台;写作是自娱,是兴趣,是一种生活方式。

  概括而言,写博客文章,与报纸专栏评论,同是笔耕,却有很大差别。写网志,不是工作,其实是娱乐;为报章定期撰文,有承诺则有责任,有责任就有压力。写网志的吸引力,在于限制少,较自由∶

**没有死线限制

  报章专栏有交稿死线,面对大限而脑筋麻痹,是很痛苦的事,事忙或外游之时,心理压力也大。自家博文,无人催迫你交稿,有灵感就写,写不下去就算,或放下、睡一觉再来,灵活自如,身心舒泰。

**没有篇幅限制

  文章长短,随心所欲,任君选择,心念一动,那怕只是寥寥数语,反而精妙动人;若要长篇论述,滔滔不绝,也悉随尊便,不受报章字数限制,不用拖长缩短。

**没有内容限制

  报章专栏或评论,虽云多数不会规限你写作内容,但顾及整体版面主题及观感,政论版不能太多私人感情,文化版又未必适合硬桥硬马论政,还是网志限制少,任何题材,随时就写。

**没有格式限制

  写网志,你可以尽用网络空间之灵巧,加插大量图片,甚至只发图集;或加插影片、连结,配合文字,尽视听之娱;又可转载文章,加点自家评论;甚至全用广东话,或中英夹杂,或粗口烂舌,无人管你。报章专栏,弹性甚少,只能是一堆文字,最多加一幅图。

  然而,写网志的人毕竟仍少,也写得不频密,究其原因,大可归为「三无」∶无时间、无读者、无反应。平民博客,默默耕耘,散兵游勇,得三数百点击,读者群少,未必有回响,久而久之,难有动力写下去。

  《主场新闻》「策展」博客文章,带来新气象,令网志的「自媒体」(self-media) 优势能充分发挥,加添新动力∶

**主场协助推文制图

  文字人,多是资讯科技文盲,不懂网络玩法。主场新闻选择文章后,会找寻适合配图,或以文入图,或撮写选段,择时推出。引文的撮写摘录,能捉到重点,捉住读者心理,旁观者只道是寻常,本人当过编辑,深明这些微小动作,都是不为外人道的甚深功夫。

**为博客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文章

  「主场新闻」短时间急速冒起,一些好文章及切合时弊的论述,点击率瞬即以万计,很多隐世博客,有机会接触广大读者群,读者也在网站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字。《主场》短短的两年生命中,于大专学生、专业人士、政界、传媒界等特定阶层,影响力尤其大。

**主题版块有机汇聚

  「主场新闻」读者群众大,原因有多方面。他们的新闻选择,取材角度及时效性,能吸引眼球,博客评论则能留住读者。彷效美国原型《赫芬顿报》的主题分类,《主场新闻》陆续加添各种内容版块或专题,如绿色、远足、艺术、体育、性小众、澳门等分类内容。这些专题或许不及时政新闻般点击率高,但新的园地,多为其他类似网站所无,吸引到小众汇聚,发挥协同效应,凝聚了一批忠诚的博客与读者。

**博客群的虚拟真实

  《主场新闻》定期举行博客派对,网上名字,都变作真实的人;观塘厂厦内,轻谈浅酌间,谈我城、谈理想、谈生活;一群陌生人,志不同,但道合。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独特社群。几十岁人,还找到可以信赖的新朋友新战友,实属意外收获。

  所以,主场博客,不收分文,不会觉得吃亏。有一个平台,帮你找到十倍至百倍的读者,这「主场」帮你上载文章,推文、制图,背后需要人力物力,而主场新闻一路亏本;换句话说,主场每登一篇文章,是贴钱给作者。

「第五权」兴起时

  「主场新闻」因为政治原因倒下,但它是「新媒体」概念的成功实例,亦证实香港有土壤与空间,孕育一个有批判力、相对理性而质素高的一站式网上新闻及评论平台。新闻媒体本应担起监督政府的「第四权」责任,随着主流媒体慢慢陷落,正是「第五权」兴起时,网络技术,令往日零散的公民力量,能有效自我组织,不需倚赖主流媒体,重夺发声与主导议题的权力。「主场新闻」展示了,网上的舆论力量影响纵深,并非虚拟;博客社群网上网下连结,成为一个恒常、真实的社群。

  主场新闻溘然而逝,留下是宝贵经验,不灭的指路明灯。一个主场倒下,后来者将会遍地开花。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