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广播将面临的挑战

1998-04-15

  相信大家都同意,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作为同资讯业息息相关的广播媒体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而且,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不断提升,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海外,可以预见的是,市场对华语广播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身为华语广播的一份子,如何把握这个契机,巩固甚至加强本身的市场地位,就是我们在下一个世纪将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迎接数码时代的来临

  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将进一步确定数码广播时代的到来。事实上,国际电脑网络 (Internet) 的出现使数码网上广播成为了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美国在内),全球目前共有近二百九十家网上电台,其中华语网上电台有大约二十多家。

  不过,奠定数码广播未来主导地位的则仍然是数码声音广播 (DAB) 这种新技术的面世。其实,英国广播公司 (BBC) 早在七十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数码声音广播技术,但直到近几年才研究成功。现在,一些欧美国家都计划在今年稍后时候正式推出数码广播,而据悉香港和新加坡也会在几个月后进行试播计划。虽然目前数码声音广播仍然处于初步阶段,但预料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取代传统的模拟广播技术成为未来广播业的主流。不过,数码广播目前仍是一个新鲜事物,要真正做到普及化则还需要一些努力。

广播进入多媒体互动化

  无论是数码声音广播还是网上广播,其中一个突破就是它们都具有多媒体的功能。网上广播在这方的能力大家可能已经相当熟悉了,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数码声音广播技术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因为数码收音机也可以同时传送文字或者图像。

  广播的多媒体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我们一方面要像以往一样提供声音广播之外,同时还要处理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的传送。这意味着我们在制作广播节目时,愈来愈多地要考虑到各种不同媒体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要扮演多重角色,即是广播人,同时又要充当影像制作人和出版编辑。这对于某些传统的广播人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不容易接受的痛苦转变。

  广播的互动媒体化将打破传统的广播模式,使节目制作更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影响,因为广播媒体更容易获得市场对某个节目的反应,对决定节目发展方向会有很大的稗益。但这样也会有一个危险,就是可能过于受到市场的牵制而牺牲了一些制作上的创意。

广播频道剧增带来竞争压力

  数码声广播的出现将使电台频道以倍数增加,再加上那些新兴的网上广播电台,广播业市场将出现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竞争。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广播业所需要的资本投资额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从传统的模拟广播系统转为数码广播系统的过渡阶段,一方面需要添置整套新的设备作为数码广播用途,但同时又不能放弃原有的听众而要继续维持模拟广播。这对财力不足的小型电台来说,可能是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一些靠政府提供经费的公营电台也会因缺乏资源而拖慢了数码化的步伐。

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自从七十多年前电视出现以来,一些人已经对电台广播判了死刑,认为肯定会在电视的冲击下面临淘汰的厄运。但是,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项判决并没有成为事实,即使在电视业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电台仍然扮演着主要的媒体角色。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固定电台听众有老化的趋势,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有经常收听广播的习惯,这种情况对于国际广播电台更为严重。这一方面反映出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媒体方式的多样化,但同时也突出了目前电台节目的制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需求的问题。如何在广播中注入新的元素,扭转这种趋势,是每一位广播人都面对的一个难题。

  电台广播的专门化也意味着节目制作人本身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甚至本来就是一位专业人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广播的深度,满足听众的要求。

同业竞争呈现新气象

  全球华语广播业长期以来主要有两大势力。一是由政府提供经费的公营电台,其中绝大多数是国际广播电台。其次是针对某地区听众的地方电台,而且以商营电台为主。至于这些电台目前遇到的困难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下分别简述之。

  随着冷战的结束,一些好像英国广播公司 (BBC)、美国之音 (VOA) 这样的老牌国际广播电台,都在不同程度上面对着重新定位的问题。因为这些电台基本上都是在冷战时代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的背景下诞生的,而且都是由各有关政府提供经费来源。除了极少数外,这些国际广播电台的华语广播现在都开始受到相当严重的经费削减压力,其中部分更因此被迫减少甚至结束部分的广播。当然,仍然依赖已经过时的短波广播技术也是国际华语广播听众不断下跌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长远来说,数码广播的出现,特别是数码短波广播的研究成功,无疑将为国际华语广播带来新的生命。但是,如何在数码广播普及之前,尽量减少听众的流失并适当调整本身的发展方向,将是决定他们未来生存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过去十年内,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和英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都建立起一个个新的华人移民社区。这些新华人移民社区的形成也促进了华语广播的发展,不少新的华人社区电台都是在近几年内创办的。他们普遍在制作技术上相当先进,但是严重缺乏专业制作人才,再加上市场规模普遍较小,广告收入不足,因此在节目制作经费上也比较有限,而节目质量参差不齐。

  国际电脑网络的出现使这些地方电台也可以透过「上网」扩大本身的听众覆盖范围,打破以往的地域限制,成为国际广播界的一分子。不过,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这些华语地方电台必须要放开视野,调整本身的节目内容,尽量减少地方色彩。

华语广播未来的合作前景

  近几年来,不少国际华语电台都向社区电台提供转播节目,甚至免费提供有关的技术支持。这种合作安排对双方都有利。一方面国际华语电台可以间接增加听众,以补短波广播的不足。而社区电台则以此降低节目制作成本,增加收益。不过,这种合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的问题在于国际华语电台是以全球听众作为节目制作的对象,而且制作模式较为保守,往往未能完全照顾到某些地方听众的口味,使人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进一步加强在节目制作上的合作,特别是一些大型节目制作上的合作,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尽量在节目制作上互为补充。例如,国际华语电台可以较多地发挥在国际时事报导上的长处,而社区电台则更多地侧重于当地华人社区报导。

  此外,增加节目制作人员的互访交流,也是提高国际华语广播业的其中一个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的研讨会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两会采访手记

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
2016-03-23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