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的香港资讯科技政策

2007-06-14
  不断跃升的租金多年来都是香港中小型企业的头号敌人。小本经营的商店因所获的利润追不上租金的升幅,导致停业的例子屡见不鲜。本地中小企若要站隐住脚,便必须拥有自己的物业。但香港寸土寸金,又有多少商人能支付得起呢?

  同类型的情况也出现在资讯界身上。以生产DVD播映器为例,每生产一部,生产商都需要缴付约十美元的专利费,而一部最基本的产品在原材料上的成本也只需约廿元而已,换言之三份之一的成本是用作「交租」用途。另外,香港独立软件商的业务都以应用开发为主,而所涉及的应用大多数建基于第三者系统上,例如一套人事管理软件的背后,是一个高效率的数据库系统,因此它们也逃不过「交贵租」的厄运。所以独立软件商要成功,便须拥有自己的基础系统。这些案例,都能反映出自主创新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发展创新科技曾是香港的目标

  已故前柏克莱大学校长田长霖教授在一九九八年为香港未来社会发展提出多项建议,将香港发展成一个由知识带动及科技密集的经济体系。政府接纳该建议,并拨款五十亿元成立创新及科技基金及设立应用科技研究院。基金的主要任务,是全方位支持本地科研。

  学者一般以河流来形容科研的过程,而把它分为三个阶段:「上游科研」主要由大学承担,目的是发掘新理论及钻研新科技。「中游科研」主攻科技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目的是把上游成果因应市场的需求转化为产品,进行各方面的应用层面测试,务求提高产品的成功率。「下游科研」主要由企业推动,目的是把中游成果利用不同途径推出市场,包括以产品为核心成立公司,或把产品以合理价钱出让。

  在香港,「中游科研」的负责机构又何属呢?在二零零零年之前,由于香港在应用科研投入不高,要直接把大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对中小企来说实在不易,所以政府成立应用科技研究院,帮助加快本地业界接受创新科技,提升其商业竞争能力。这大方向是无可厚非的,奈何近日应科院发生的负面新闻被传媒广泛报导及抨击。在此笔者无意再落井下石,只想客观地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其因由。

从策略管理角度来分析

  大部份评论主要针对应科院及政府在行政层面上的漏洞,例如偏高的行政开支、缺乏透明度的招聘步骤等。但笔者认为,问题的核心是在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层面上。应科院是一间非一般的公司,它肩负着非牟利的使命,来「协助香港发展以科技为本的工业,从而提升本港的经济竞争力」。既然如此,政府及普罗大众该用什么尺度来量度它的成就呢?是否单以公司经济表现为指标,例如:纯利润、投资回报率、回报期等?或应以科研机构的生产力为指标,例如:科技转移的成功率、专利的数目、专材培训的人数等等?香港人急功近利,在投资项目上往往要求高回报率及短回报期。虽然创新科技项目回报率很高,但因回报期长,所以很多香港商人都不大感兴趣。基于同样理由,市民可能会同意审计署的报告,继而否定了应科院多年来的努力。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韩国和日本等科技强国,要多少年才达到今天的骄人成就呢?

  在舆论压力下杨日昌博士被迫执「包袱」,辞去行政总裁之职。但若港府不能确定应科院表现的量度指标,把它公开,使传媒及大众市民认同,下一任行政总裁肯定会同样地岌岌可危。

  其实应科院并不是香港的唯一公营「中游科研」机构,去年刚成立的还有四间运作模式相近的研发中心。香港政府创新科技署于二零零六年成立了五所重点研发中心,主责从事电子、纳米技术、制衣、物流管理和汽车零部件五个范畴的应用研发。应科院就是这五个中心之一,专门负责电子科技的研发,其余四间研发中心都是政府拨款独立运作,如应科院一样,都是受创新科技署监管。希望有关方面能认真汲取应科院事件的教训,适当地运用公帑,将来会否重蹈覆辙,还看我们的精英公务员团队是否能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

港府轻视资讯科技不智

  五月,特首曾荫权在立法会公布了重组政策局的方案,新一届政府将会由三司十二局组成。令笔者既大惑不解又失望的是,现有的工商及科技局将会被解体,科技发展的任务将被归纳入新组成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旗下。这意味着科技包括资讯及通讯科技,已沦为商务及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换言之,香港未来资讯科技的发展将会完全受制于商务应用,难有太多创新的空间。这策略无疑是十分之短视。

  港府自回归后口口声声要推动经济转型,锐意把香港从以劳动力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发展为以知识推动的经济。定出这个策略性目标是明智的,它除了抗衡其他邻近经济体系如新加坡的迅速发展外,也迎合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发展大趋势。要成功实践此目标,有赖多方面的创新科技(如资讯及通讯、光电子、生物工程等)发展配合。但在这次政府架构重组的方案中,创新科技并未获得重视,甚至在某程度上被矮化了。政府应三思,若我们采取被动态度来发展科技,香港难免很快便会被国内城市迎头赶上,失去我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另一角度分析,这次重组似乎未有好好与国家的「十一五规划」配合。以资金投入为例,高新科技是国家重点投资的目标之一。国家设有科技部,专责策划及统筹全国的科技发展的计划及项目。在「规划」中,国家透过科技部推动「自主创新」,并订下目标立志在二零一零年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前五名之列。为支持此计划,中央政府正持续投入资金,用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由二零零五年的1.3%增加至二零一零年的2.0%。在香港现时同类的比重只是0.7%左右,这数目除了比不上国家的目标,也远低于新加坡的2.2%(二零零二年)及日本的3.12% (二零零三年)。新的政策局架构缺乏科技发展的远见,未来业界如何争取资源与国家科研经费配合呢?

  在发展资讯及通讯科技方面,国家设有讯息产业部专责为中国「振兴电子资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资讯化」。反观港府在这方面的发展却是背道而驰不断萎缩,由九七年成立以科技主导的「资讯科技及广播局」降格为二零零二年半主导的「工商及科技局」,并在新一届政府将再降格为全被动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政府如此继续轻视资讯科技,对我们整体经济发展是绝对不利的。

  过去一年,笔者曾在不同场合提出港府设立独立科技局的愿望。从今次的重组方案看来,这愿望已遥遥无期。与其继续奢望奇迹的出现,笔者只有退而求其次,希望在新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旗下仍能维持现状,设有通讯及科技常务秘书处,并且由一名富有政务经验的常任秘书长来掌管外,也设一至两名既深懂科技又懂经济发展的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在政府内外推动以科技主导的政策。副秘书长应拥有独立自主权,以纯科学的手段及具创意的思维勾划香港科技发展的蓝图,并配合中央政府策略,以务实及积极的态度把它落实。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未有科技局前的日子

莫乃光
2012-11-13

香港网游产业的数点建议

冯应谦
2012-11-13

反国教运动与政治传播的动向

陈韬文
李立峰
201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