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2010-04-22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与外交

书名:《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编者:Simon Shen & Shaun Breslin
出版社:Lexington Books
出版日期:2010年

  自从一九九四年中国正式接入虚拟社区以来,中国的网络使用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截至二零零八年底,在中国大约有二亿九千八百万网民,使中国的网民数量超越美国而达到世界第一。中国网络社会的出现本质上为国家权力运作提供了一种监督、甚至是检验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既利用了这种社会互动,同时又担心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国家政权和网络社区之间本质关系的基本特征。

  正如安德鲁•查德威克 (Andrew Chadwick) 在《互联网政治》中评 论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网络政治,而是以什么方式存在,其结果又是什么?」所说,这是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要面对的问题。在《互联网政治手册》中,安德鲁•查德威克和菲利普•霍华德(Philip Howard) 列举了在发达国家可以看到的网络政治的新特征,其改进的版本也同样适用于中国。

  网络可以作为探讨政治的平台。谷歌、雅虎这类的门户网站,其价值取决于其分布式网络接口的覆盖面积,即具有提供大量信息数据库和网络抓取页面的基本架构。其结果是,政治运动现在是从网络开始。在中国,党领导的国家也曾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分化网络信息。然而,国家对网络强有力的控制,导致了网络上出现大量的亲政府信息,以致于研究人员无法区别哪些是政府操纵的,哪些是自发的爱国行为。

  与我们讨论的话题相关,互联网政治2.0的另一个特征是集体智慧的观点。主要是认为通过汇集来自于最广大民众的信息,覆盖广泛的外行们是能够战胜政府准备好的官方论调的。东亚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恶搞」文化。

  另一个展示了集体智慧力量的明显的例子是,以「维基百科」和中国的「百度」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互动型百科全书的出现。网络博客可以使博客一族能够绕开传统的印刷媒体向公众表达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说,Web 2.0推动了普通市民参与公共事务。这对像中国这样的威权统治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这样的国家里公众参与高层政治常常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尽管为了通过政府的审查而常常需要以爱国色彩为伪装,但网络已经成为中国自下而上的信息循环和重组的唯一替代平台。

■沈旭晖
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