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治色彩的宣传广告?
事件曝光后,商台策划总监黄永坚称,节目虽然为民建联买下,但其原意是为关心社区内一些青少年以及深宵外展社工的关爱行动。节目于五月一日清晨首播,但见主持人及民建联沙田区区议员葛佩帆落区探访夜青并接受质询,节目内访问的对象为民建联议员,亦不断出现「民建联与你关心社会」的宣传字句,以及葛议员讲及自己在区内的工作。可见,这第一集节目借「关爱」之名,有强烈的宣传民建联努力为民请命的成份;虽无广告之名,但有广告之实。
「政治广告」之界定,向来都受到争议。外国对于政治广告的定义,并非只包括竞选期间政党在媒体中卖广告。根据欧洲一些文件指出,不少议题也可被挪用作政治宣传的议题,包括医疗、房屋甚至堕胎等。美国政策规定,在竞选期间,政党可在主流媒体免费时段中作竞选宣传。不过大部份西欧国家(包括英、法、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等)都有明确法例禁止一切政治广告,其理念是防止较富有的政党藉主流媒体大肆宣传,而资金较少的政党因而在选举失利,此乃基于一种核心的「公平」理念:政党不应因财力多寡而被「歧视」,否则,最终受害的是选民资讯权甚至社会福祉本身。《十八仝人爱落区》在五月启播,临近五月十六日的补选,不难令人猜测,民建联此举与选举有关。另外,刘慧卿在报时中呼吁听众支持普选,亦间接有宣传投票成份。
广管局现时为电台设定的第28条订明:「除非得到广管局事先批准,否则不得播放有政治色彩的广告。」「广告」为一特定类型及文本,但「政治色彩」则定义含糊。商台此次做法,明显带取巧成份,一为节目,另一更只是资讯提供。既然如此,商台称只需跟循本身已设立的《节目守则》中第50条,即须向公众交待清楚节目由谁赞助,节目环节中提及赞助商的次数不可太频密的规限。商台事先声明节目由民建联买下,但民建联在节目中的宣传字句是否过于频密,值得商榷。诚然,商台一边厢与民建联「关爱」,那边厢却有刘慧卿报时,是否变相已做到「公平」?不过既然商台秉承公平,又是否需要向其他党派邀请参与节目?譬如说,商台应否同等地向其他政党(包括公民党、社民连)销售其时段?当然,社民连已有其网络电台/电视台的据地。那公民党亦应否参与其中,以示商台的公平性?说到公民党,党魁余若薇在零三年曾暂任主持一职,但播放到零六年年初,商台要结束其节目,因余要筹组公民党,商台当年恪守其中立之道,到今天为何受到动摇?
商台近年左摇右摆的深层原则,亦见于早前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亦买下商台时段,为其市区重建策略,及加快旧楼清拆,以至降低强拍门槛护航。林郑的做法,亦刚巧呼应政府愈来愈积极的媒体宣传策略。在电台的免费时段播出宣传短片,找来艺人呼吁其政改方案,并警告若然方案被否决,政制将原地踏步。诚然,主流媒体一向都有责任宣传政府政策,尤其政改方案等重要政治议决,是否都应包括其他政派声音,以至民间团体的政治立场,让民众有多元及平衡的讯息,达致更周详理性的决定。
广播条例应否及或如何修定
正如上文所述,现时法例存在灰色地带,从内容上,怎样为「政治色彩的广告」加入注码,使其更清晰;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原则应否作出调整。目前广播条例中的电视、电台及广告守则,都以内容断定其政治性,但从原则角度上,是否需要从「中立」角度,考虑加入「平衡」,以至「多元」性?
观乎外国例子,一些中欧及西欧国家,基于言论自由的原则,均有条例容许主流媒体将时段售作政治宣传用途,但基于公平原则,一些地方强调所有政党均享有同等宣传权利。
固然,有关政治宣传的法例考虑,必须因应当时政治社会环境,民众的政治意识及享有的资讯渠道。但条例的制订及修改与否,亦存在难度。在考虑因素上,黄永亦提出其复杂性,就是香港欠缺一套完整的「政党法」,使商业媒体不能就政党的财政收入,制定一套对财力大小的政党,订立较公平的收费标准;亦使商台可以利用这缺口而抗辩,称电台向政治组织售卖节目,没有砥触任何法例云云。
笔者认为,鉴于香港现时民众政治意识日渐成熟,社会不少议题亦因贫富悬殊加剧以及政府施政的失误而被政治化,民间需要更多渠道发泄民怨、宣示自己素求之余,更渴求更多政治、经济、民生的资讯。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在商言商,亦愈发靠拢政治及国家的利益输送,使社会的权力倾斜更趋恶化。条例修改需要审慎考虑,但更需要循公平原则,平衡资讯。在应否容许政治宣传上,一是坚持媒体的相对中立,不容许政党收买时段,一是让媒体百花齐放,但要订定媒体对所有政党有公平处理,包括在收费上按政党的收入作比例性收费。这考虑因素直接牵涉黄永所提到的政党法制定,故考虑需时,而在考虑修改法例的时候,好应让公众有权参与谘询。
商台何去何从?
除广播条例的考虑外,商台事件正好让我们思考商营电台的社会责任。黄永在一个节目中高声反驳社民连主席陶君行时说:「见钱开眼的是市场销售部同事,编辑部坚持一样野」,反而更突显编辑部对销售部的唯命是从。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当提到商业媒体所面对的过滤(filter)时,针对昔日我们期望媒体作为「第四权」应对社会及政府进行监察及制衡,今天已渐次受控于政治及商业利益。商台面对民建联的数十万元而「折腰」,说明媒体沦为政治/政府宣传机器,进一步令社会上的权力倾斜加剧。黄永被大力批评背叛了商台一向坚持的「林彬精神」—敢言批评「左派」、 或者「18楼C座风格」—讽刺政府政策,而向政治及商业势力投其所好,令人不胜唏嘘;其左摇右摆的做法,更突显香港媒体的缺乏核心价值及原则,藉「创意、出位」的技俩求存的困局。
网络媒体成「第五权」之声
林彬先生的遇害,反映当时社会民怨沸腾,缺乏发声渠道,间接助长激烈的表达行为。今天,网络群组动员谴责商台的行为,更亲到商台示威,反映今天民众会更直接向媒体宣示不满,变相实践「第五权」—制衡媒体作为第四权的力量。当我们高呼主流媒体必须负起社会责任的同时,由民众参与的网络组织又能否有效地监察主流媒体,提高其问责性,又补其不足,鼓励基层民众发声及多元讨论,形成持久的公共领域力量,正是我们需注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