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Cinema :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 》探讨台湾「后新电影」

2012-10-12
书 名:《Taiwan Cinema :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 》
作 者:Guo-Juin HONG
出 版: Palgrave Macmillian
出版日期:2011年

  在2011年初,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奖像颁奖礼上,「还珠格格小燕子」赵薇大赞台湾片《艋舺》很好看。但话说回来,真的曾经有一段日子,很少人谈论台湾电影。明显的转变,是直至2008年《海角七号》的出现。到2011年尾,《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在台湾及香港均受热捧,台湾电影「确实再起飞了」的说法,逐步被认同。

  台湾艺文界用「后新电影现象」为这两三年间出现的复兴命名,也有人用「后(新)新浪潮」称呼它。这「后新xx」的名号是基于一度在国际影坛上发放光芒的「台湾新电影」而起的,当中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等。然而,「新电影」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也说明了「台湾电影」整体作为一个商品品牌,在千禧前后的十多年,其发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学术层面而言,「台湾电影」这品牌代表的却是电影史籍上的「缺页货品」。如果说,台湾电影制作始于日治时期,那么从起初到八十年代「新电影」的出现,台湾「旧电影」一直倍受忽略。又或者,用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洪国钧博士的讲法,1982年以前的「台湾(旧)电影」在西方出版的电影教科书中,是微不足道的,或被视为银幕上低水平的娱乐或政治宣传而已。当然,出身台湾花莲,而现今正努力于电影学术界的他,并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藉着对电影「类型」及美学「风格」的整理,与及对「国族电影」(national cinema)这概念的深思,他为英语世界送来的这本电影史「研究空隙」补白,要说明的,是台湾电影各阶段的「新」有何不同,及有什么社会文化意义。

  《台湾电影》一书,从战后的作品《黄帝子孙》(1956)、健康写实主义时期李行导演的《养鸭人家》(1964),到「侯孝贤之前的侯孝贤」—《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和《在那河畔青草青》(80–82过渡期三部曲),一路娓娓道来,让我们有一个清晰视野去探讨「新电影」这个台湾电影史的基准点。期后藉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杨德昌的《恐怖份子》(1986)、王童的《稻草人》(1987)、《香蕉天堂》(1989)、《无言的山丘》(1992),和蔡明亮的「台北三部曲」对历史回忆的梳理,促使我们可以放胆讨论:究竟「新电影」是在重复自己,还是去旧立新?而「台湾后新电影」是新的延伸,还是对何谓「新」的质疑?热爱华语电影的读者,让这本书带给你多一些资料及思考的灵感罢。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