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叔、房姐、房…」看内地「网络反腐」

2013-03-13

  中国网络是名副其实的新名词制造厂,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近来,「房叔」、「房姐」、「房媳」、「房…」占领了网友的萤幕。

房产网络爆料潮
  二零一二年十月八日下午五点三十一分,天涯社区的一个爆料帖引起网民注意。此贴名为「番禺一城管队长就有二十多套房产,广州房价能不高?」,爆料者「广州正义者联盟K」言之凿凿,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全家拥有二十多套房产,贴中附有官方出具的「个人名下房地产登记情况查询证明」。此贴于十月九日上午被发至新浪微博,转发寥寥,十日上午却突然大热,原来网友给蔡彬安了一个新名字—「房叔」。

  之后的故事不用赘述,消息在微博上飞速扩散,报纸电视跟进,政府着手查证。十二日,距天涯发帖不过四天,番禺区纪委证实网贴属实,蔡斌停职接受调查,二十二日,房叔被双规,一个月后,移交司法。

  房叔案的顺利解决引领了一波网络房产爆料潮。据不完全统计,仅二零一二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间,各地就有七个「房叔」和一群「房妹」「房姐」「房媳」「房祖宗」被曝,这些人个个家产颇丰。笔者使用慧科搜索,检索了十月初以来内地报纸每周出现关于房产爆料报导的传播实况,结果如图:

(搜索关键词:「房叔」or「房姐」or「房嫂」or「房媳」or「房妹」or「房婶」or「房祖宗」。)

  二零一三年一月十六日曝光的「房姐」将事件推向高潮。「房姐」龚爱爱原是陕西榆林市人大代表、神木农村商业银行的副行长,因被曝拥有双户口二十多套房,被冠名「房姐」。不同于房叔,房姐事件扑朔迷离,引得网民媒体穷追不舍。她有几个户口?几个名字?多少财产?十六号起,房姐案每天都有新进展,一周后,房姐已被挖出四个户口和遍布神木、北京、西安等地的四十余套房。二月四日,龚爱爱被警方拘捕。

  然而事情并未完结,网友们继续追问:房姐的钱从哪来?房叔房姐们和大地产商之间是否存在猫腻?房姐事件透露出的户籍管理乱象如何解决?至此,房姐案已不仅在于查处贪官,更触发了对中国户籍现状及权贵主义的质疑和追问。

  纵观房叔房姐案,一副网络反腐路线图跃然而出:网民发帖—微博传播—形成热点—传统媒体追踪—事态扩大—司法介入—真相大白,环环相扣。房叔案从曝光到查实只用了短短四天,房姐被挖出散布全国等地的户口和房产到逮捕归案也不过半个月,网络反腐的效率之高令人咂舌。

禁止「以人查房」为哪般
  这头网络反腐劲头正高,那头政府便泼下冷水。年初福建漳州、江苏盐城等多地纷纷出台房屋资讯查询规范,禁止「以人查房」。地方政府辩驳此举只为规范内部人员操作,「以人查房」原本就「行不通」。

  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服众。网友不买帐,仅二月十八日当天,新浪微博上含「以人查房」关键字的微博就有七万多条,大多言辞激烈。线下,各路媒体也是质问纷纷。「房姐」事件后「房…」出现又一小高峰。(见上图)。

  微博上网友质疑,「地方政府出台查房新规显然有保护腐败之嫌,要不怎么没见什么反腐政策有这么雷厉风行的?如果没有贪腐,为什么害怕查房源呢?」。对于政府强调「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说法,二月十九日《中青报》的评论写到「先公开官员的房产资讯,再禁止随意查询公民的房产资讯,将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区分开,这在价值次序和逻辑推演上也才讲得通,才符合常情常理常识,也才是真正的保障民权。」

「网络反腐」的背后
  「网络反腐」的提法二零零七年首次在媒体上出现。二零零九年,「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等人曝光,网络反腐曾一度进入公众视线,但当时社交媒体尚在起步阶段。如今,中国的社交媒体网络趋向成熟,腾讯和新浪微博的用户注册量均超过三千万,网民已成为反腐常规军。

  「网络反腐」顺应民意而起,其本质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因一张车祸现场照片陷入「名表门」,十一块名表,价值十几万的眼镜架…网友顺藤摸瓜,最终将这个坐拥一千六百万的大贪官绳之于法。集中力量另一层面的意义在于传播。「网络反腐」的高透明性使得爆料一旦进入社交媒体,便轻易无法停止,一日没有结果就一日有人追问,水落石出方罢休。十八大以来,中共新领导层多次提到反腐,民众对腐败的愤怒之火越烧越旺。于是,借着微博时代的东风,「网络反腐」凭借其高效透明和广度深度,交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天网,腐败分子闻之色变。

  事有两面。网络反腐说到底是网民单方面的草根行为,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讯息甄别是为其一,「网络反腐」的模式注定了事件需先通过传播形成热点,才能获得媒体和政府的关注,继而得到解决。当虚假讯息得以查实,大规模传播下的误伤已然造成。「房…」事件中网曝拥有二十四套房的房婶便属此例,虽最终证实房婶无官无爵,财产皆合法所得,其名誉已经受损,家庭财产被公之于众。

  公民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网络时代犹为突出。然而,对于公职人员来说,这一矛盾并不存在。公职人员必须公开财产,接受社会监督。中国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九九四年列入立法计画,近三十年后仍是只听雷声不见雨点。有专家曾在二零零九年撰文分析,官员财产申报即是肃贪的突破口,但也可能导致官员人人自危,统治集团集体休克。医者不能自医,不敢自医,此话到如今仍然不错。

  显然,网络上的反腐爆料,是制度缺失下的反腐替代途径,是对「制度反腐」不作为的民间反弹。财产申报制度缺失为其一,反贪机构的公信力缺失为其二。同样的检举材料,选择网络而非纪委,可见民众对体制的不信任。但挑战政府的同时,「网络反腐」也提供了机遇。如果传统反贪机构能善用网络作为寻找腐败线索的平台,开放渠道让网民成为第三方监督,将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相结合,这将会是中国语境下反腐可能的途径。

  网络对于反腐,最大的功能是无处不在的监察。但内地网络受到官方严格管束,作用仍堪忧虑。香港大学中国传媒研究计画主任钱钢曾用3C(Change,Control,Chaos)来形容中国媒体现状,其中Control一词,也可用于微博传播现状。今年初,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微博上无数帖子被删,众多帐号被关。虽然关于「房叔」「房姐」的网络反腐至今尚未遭遇严重阻挠,究其原因只因捏死的蚂蚁太小,设想被曝光的是省部级以上干部,信息的传播又岂会如此轻易?

  对于「网络反腐」,目前政府态度暧昧—不添乱,也不主动创造条件。好在对于制度反腐、立法反腐,他们一早言之凿凿。既然如此,那就请从官员财产申报做起吧。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