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际关系的紧密与疏离

1999-11-15

  新通讯工具的出现,如手提电话、个人电脑、互动电视,以至国际互联网等,正在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和通讯方式;有不少传播学者指出,新资讯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人类的通讯不会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透过网上交谈或参与网上讨论群与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沟通,从而加强了人类的社会连系;然而,亦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说法,认为互联网是导致人类离群,走向孤立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把日常的社交活动时间都用在互联网上;认为不管那个说法较有说服力,但都引伸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使用互联网的动机是什么?哪些人会喜欢使用?近年,资讯科技已成了热门的研究课题,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引起了传播界和学术界连番的讨论和研究。以下将尝试作一探讨。

互联网冲击传统媒介

  互联网可以避免面对面的交往,但又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能拓阔人际网络至全世界;然而,在得到这个「联系」和「人际网络」之同时,人就好像变得离群了,甚至孤单了。究竟互联网会是如何影响人的生活呢?最近,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完成了一项根据香港互联网用者的使用情况研究,希望找出本港互联网的使用模式,以及互联网对用者的影响,当中亦比较了孤单和非孤单人士在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差异。

  根据电讯管理局一九九九年三月的数据显示,香港六百八十万人口中,有一百五十万人拥有私人电脑,有登记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达六十五万,而今天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更会比这个数字为高;一项由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调查发现,使用「互联网」的人,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是在家中使用,而晚上使用的比率更接近五成。用者会利用晚上较悠闲的时间来上网,这显示「互联网」已成了市民另一个娱乐和消遣的「场所」,亦反映出「互联网」的使用模式已渐趋普及化和生活化,上网已成了生活的一部份,甚至习惯。研究发现这个新媒介亦为其他传统媒介带来了冲击,因为有超过三成的「互联网」用者看少了电视,超过两成半用者少租看了电影,而有超过两成就少去了戏院,亦有近两成的使用者少看了报纸和杂志。

使用者动机与模式

  此研究综合了互联网的功能,大致可归纳成六个类别;包括:提供娱乐、提供资讯、刺激情绪、逃避生活、社交及情感交流;如果把互联网的使用分成「惯性使用」及「偶性使用」两种,研究发现惯性使用互联网的人,通常是为了娱乐、逃避生活,以及刺激情绪;而「偶性使用」通常是有特定动机的,包括是为了更新资讯、社交及情感交流等。但是,这两类使用者并没有一致和固定的使用模式。

  「孤单」及「非孤单」的人在使用互联网时的动机差异,是此研究的另一焦点。研究尝试把用者分成两类,分别为「孤单」及「非孤单」。「孤单」是指性格孤癖,生活单调,不爱交际的人,而「非孤单」是指交游广阔,朋友众多,善于交际的人。研究发现,「孤单」的人大多会利用互联网作社交和情感交流的地方,而年轻和教育水平较低的女性就尤为显著;相反,「非孤单」的人大多会利用互联网作娱乐和寻找资讯。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孤单」的人也须要社交,而互联网就提供了他们一个另类的社交场所,因为他们可以避免面对面接触,又能满足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乐趣,而互联网对于「非孤单」的人就只是一种用作找资料和获取消息的辅助工具而已。

  这个研究结果为未来的研究奠下一个很好的基础,究竟「孤单」的人是如何使用互联网作为与人沟通的工具呢?而一些在互联网上隐藏真正身份来与人沟通的行为,又是否与此有关呢?过去曾出现不少有关利用互联网来欺骗少女作不道德行为的报导,这些被骗的人是以何种心态来使用互联网呢?为何会被不法之徒骗上呢?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传媒研究新领域

  美国一些传播研究发现,依赖互联网作人际沟通的人会削弱了他们的实际人际网络,令他们的生活圈子缩窄,因为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互联网上处理电邮和进行网上对话,虽然互联网上的人际联系是互动的,但这些交往通常来得表面,同时大量依赖文字来表达亦难以尽吐心声,当中亦存有理解差异,因此,在互联网上难以结下深交;所以表面上互联网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实际上它却加阔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另外,亦有美国传播学者指出,经常使用互联网作沟通,会削弱了朋友之间友谊承诺,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乐趣;然而,有关的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近年,另一个在互联网上极为流行的新通讯工具ICQ,为人类的沟通带来了进一步的冲击,因为沟通已从一封一封的电邮变为直接对话。首先,ICQ的出现,进一步地把互联网的使用推广至更年青的一代。过去,互联网大多为大学生或资讯科技行业使用,而在最开始时,大学生大多利用互联网寻找参考书目和文章,而资讯科技业会利用它作电邮通讯和寻找资料。但自ICQ出现后,互联网变成一个具相当娱乐性的沟通工具,因为同时上网的用者,可以进行即时网上对话,感觉就好像同时有很多人陪伴着自己,一起工作,一起闲谈。这种「新鲜」的玩意对中学生非常具吸引力,因此上网玩ICQ已成为新时尚。在这情况下,互联网得进一步推广,甚至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也热爱起来,而近期报章亦有不少有关ICQ的报导,可见ICQ已被广泛使用。

  然而,透过这种方式而获得的满足感,将对人类的沟通带来什么程度的影响呢?人与人的沟通会因此而失去了真实性?还是沟通已不是为了真正的沟通,而是为了填补个人的心理空虚?这些又是否属于「孤单」用者主要使用ICQ的动机呢?假如ICQ变成了一种自我满足,肯定自我和投入幻想世界的工具,那么人与人的沟通是紧密了?还是疏离了?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过往的传播研究通常是以电视等被动性媒介作为研究基础,但互联网就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亦成了传播理论发展的契机。中大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结果,互联网的影响是广泛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