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香港传理教育先驱」余也鲁教授

2015-07-07

《万水千山都是诗:余也鲁回忆录》
作者:余也鲁
出版社:海天书楼
出版日期:2015 年 7月

  被誉为「香港传理教育先驱」,集学者、作家、翻译家及出版人于一身的余也鲁教授,于二○一二年九月八月在香港逝世,享年九十二岁。为纪念余教授及秉承他服务社会的遗愿,他的家人在今年七月成立余也鲁教授传理教育基金,并出版他亲自撰写的《万水千山都是诗:余也鲁回忆录》,缅怀他的一生和贡献。

  余也鲁原名余利民,祖籍江西省奉新县,自取「也鲁(笨拙之意)」为号,以提醒自己时刻保持谦卑。他一九二○年生于一个基督教文人家庭,父亲是邮政公务员,母亲是小学教师,外祖父母都是基督教传道人。受到先辈的薰陶教导,余也鲁从小成绩优异,在战乱中刻苦完成学业。

  一九四二年,他考上中央政治学校(1946年定名为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在学期间,曾到大后方昆明出任美军翻译。一九四七年大学毕业后任职《中央日报》。两年后转到台北负责分社事务,并兼任台北美国新闻处(简称美新处)的新闻翻译员。一九五○年初,因美新处在香港开设分社,余也鲁被调到香港工作。自此,他在香港落地生根,其后更与传理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任职美新处的十五年间,他先后负责新闻翻译、杂志《今日世界》及书籍的编辑和出版工作,累积了丰富经验。一九六四年七月,余也鲁辞任美新处,到美国史丹福大学深造,师从传理学泰斗宣伟伯(Dr. Wilbur Schramm),取得硕士学位。六六年回港后,获香港浸会书院(1994年升格为香港浸会大学)邀请,创办传理学系(Communication Department),为香港首个包括新闻、广播与电视、公关广告和电影四大范畴的传理专业学系,两年后正式成立招生。

  当时「Communication」在华人社会普遍译为传播,并常与新闻学混为一谈。是他最先提出此学科应命名为「传理」,因为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Communication」的内涵早已超出传统新闻学的范畴,应以具前瞻性的译名来表达这门新兴的学科,并可凸显这学科重视理念和理论的研究。创系初期,他四出招聘优秀教员、搜罗资源、邀请海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为学系奠定稳固基础。

  一九七四年,余也鲁应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卓敏之邀,到中大出任新闻及传播学系出任讲座教授、系主任,兼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推行改革,把新闻系课程由两年制转为四年制大学课程,增添电台电视、广告公关等科目。其后又开办硕士课程。他在中大任教八年,至一九八二年退休。

  余教授对中国大陆的传播教育亦贡献良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九八二年四月,他首次往中国大陆讲授传播学及在多个城市的演讲。退休后又先后协助厦门大学和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开办资讯教育和传播专业学系。

  余教授一生勤奋,著作甚丰,除了《传播教育现代》、《杂志编辑学》、《门内门外——与现代青年谈现代传播》等有关传播学的,还撰写和翻译了不少宣扬基督教信仰的书籍,由他开办的海天书楼出版。其中历时十载,由他策划编写,于一九八九年出版的《中文圣经启导本》,被誉为香港基督教出版界的重大成就。

  他在二○○五年着手撰写回忆录,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引领读者进入他的人生历程,亦为香港传理学教育史留下珍贵的记录。二○○八年十一月,余教授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传理教育先驱奖」,他领奖时语重深长指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开创的事业,「创业不易,我们听见了时代的呼唤,看见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凭着信心和勇气,接受了挑战。当然艰苦备尝。但继续一个事业,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则更不容易。」他鼓励有志投身传媒行业的年青一代,本着求真求善的精神,迎难而上,开辟一个又一个的新天地!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