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学“习”记

2019-03-14

  「排比」是一种修辞方法。适度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文章气势,如滥用,效果就相反。这是2019年3月4日《学习时报》:

  上图这篇文章,全文6399字,共使用了42个排比句。

  用中共党媒内部的术语,这是一篇「反应稿」,报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对习近平3月1日在开班式讲话的反应——这样的反应从来是、也必须是热烈的。

  报道称,学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深受教育、深受鞭策」;盛赞总书记有「深沈的历史思考、深厚的理论内涵和深切的期待嘱托」、「 与时俱进的理论色彩、辩证智慧的时代话语、直面现实的责任担当和真挚朴实的领袖情怀」、「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领袖风范,心系国家、情系人民的人格魅力,以身许国、以身许党的历史担当」。

  大家决心,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真正「落实到言行中,体现到作风中,运用到工作中」。

  一篇报道,42个排比句,如震耳欲聋的鼓点。阅读体验颇为怪异。

  既然是反应稿,就不能不查看习的「3.1讲话」。有关报道刊登在3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

  讲话全文尚未发表,主要内容已在上面的报道中。原来这篇讲话也是「满目排比」。报道全文2900字,用了24个排比句。仅以《学习时报》在报眼摘录的一段话为例:

  短短175个字,用了4个排比句,占102个字。撰稿者对排比的酷爱,跃然纸上。

  撰稿者当然不是习本人。习自2012年秋上任以来,讲话无数。这些讲话都有专门的撰稿班子。通常情况下,到哪个部门讲话,该部门有责任草拟文稿。比如这次到党校对中青年干部(高级干部的预备梯队)讲话,讲稿很可能是由党校或中组部的撰稿班子起草的。

  不过习肯定审阅讲稿,他不同意的提法不会出现在稿中,不喜欢的表达方式也很难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据笔者观察,上任8年来,他讲话中排比句越来越多。特别是19大之后。撰稿者应该说看准了他的偏好。

  这种偏好有极大的引导力。3月4日后,《学习时报》每期都要发表对「3.1讲话」的反应稿。4日这篇之外,笔者阅读了6日、8日、11日的3篇文章。发现实如古语所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3月6日徐兰宾的《不断修炼自我 增强担当本领》,2131字,6处引用习讲话中的排比句,16处为习未用过的,共有排比句22处。如: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浮在表面的,是坚定不移的、不是一时兴起的」;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要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植入灵魂、融入血脉」。

  3月8日刘伟的《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引述与原创的排比句共8处。如他提出,习思想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加强理论学习「最重要的教材、最权威的依据、最基本的内容」。

  3月11日刘渊的《加强学习是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仅1507字,使用排比句13处,且处处为原创。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重点学习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世界性」的理论品质,理解这一重要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的精神品质,着力「校准思想之舵,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思想境界,打开思维视野,增强使命担当」。

  紧跟新时代,热爱习主席,大用排比句。请原谅,写到这里,笔者亦受到传染。我想说的是,那些大用排比句的人,不出数年,就有可能是中国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他们的文风,他们的气质,对国家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