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n Media Studies: Politics of Subjectivities》

2005-12-15
第二波批判传媒研究
「预告篇」中的亚洲想像


书名:《Asian Media Studies: Politics of Subjectivities》
主编:John Nguyet Erni & Siew Keng Chua
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ing
出版日期:2005年

「韩」流袭港和「哈日风」(Japan mania)横扫台湾的现象,并不能用简化的媒介入侵论来解释。今天,多元的亚洲现代性(Asian modernities)之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众数的「亚洲想像」(Asias' imaginations) 和一些能把媒体研究和文化政治论述缝合起来的分析架构。正如台湾清华大学的陈光兴所言,藉亚洲想像为中介,亚洲各国才能打开眼睛,看清楚对方的容貌,成为彼此发展社会文化的参照点。

香港城市大学陈锦荣教授(John Erni)及奥克兰科技大学蔡秀琼教授合编的这本《亚洲传媒研究》之价值,是它能以新角度讨论亚洲人的主体定位,并尝试以摆脱「英美口音」的路数来记录亚洲如何联系于全球历史进程。书中谈及的地区包括香港、台湾、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韩和日本,代表了一个「既济未济」的第二波亚洲批判传媒研究的预告篇(trailers)。

据陈、蔡二人的理解,二战后,现代化理论盛行,因此当时传媒研究的焦点,离不开「洋为东用」的技术论争,而移植西学就是为奠立传播学的认受性。及至七、八十年代,对媒介帝国主义的反省,成了亚洲批判传媒研究的第一波。最近十多年,随全球化议题的兴盛,后殖民的解构战术,替亚洲传媒研究增添了一件彩衣,亦清晰地标志着发酵中的第二波游走和进出于各地的历史脉络和建构主体的不同轨迹。

我们可以从书中研究的题目领略到迟早到来的第二波旨趣。例如:专注于东亚日益蓬勃但又不平衡的媒介消费流,日本的岩渊功一教授剖析了区域文化所产生的权力关系;蔡秀琼及研究生在新加坡共同观察了幼童阅听跨国快餐广告的经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姜明求教授在亚洲民主化运动的前提里,讲述南韩新闻自由的权力争霸史;香港中文大学马杰伟教授则以政治过渡期,汇丰银行形象宣传的个案来分析广告观众的解码实况;而陈锦荣和另一研究生藉着分析在同性恋人士中畅销的《热爱杂志》,把台湾酷儿文化(queer culture)的家庭政治和同志身份问题讲出来。

虽然这本结集没有大陆学者的作品而令人感到可惜,但仍值得大家抽空阅读,看看全球中的亚洲可以有几多种「想像」的可能性及推想「第二波」的模样。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