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Cell Phone Reader : Essay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

2007-05-11
社会转型握在手?

书名:《 The Cell Phone Reader :
Essay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
作者:Anandam Kavoori & Noah Arceneaux
出版社:Peter Lang
出版日期:2006 年 6 月

  读本(reader)已成为流行的书种。编辑这类书,形式上看似简单,只是依据某主题收录文章,而该主题直截了当地,成为书名便可。然而,严格来说,一本书若被冠以《某某读本》之名,它必须让我们看后对「某某」,知之更深、更广,甚至能够更新我们关于「某某」之理论认识和想像才算合格。大抵上,美国乔治亚大学新闻及大众传播学院副教授Andy Kavoori新近编辑的《手机读本》,是名实相符的。

  安迪的读本,探讨之方向有以下两点:第一,每天握在手里的流动电话,不单是双向的沟通工具,在兼备摄影、记事、电邮、短讯等功能外,它亦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收音机不用说,手机电视(cellevision)的出现,让我们有了电影、电视和电脑萤幕之后,所谓的「第四萤幕」。几次重大事件,诸如恐怖袭击、海啸、地震,数以百万计在户外工作或行走的人,短时间内获得了资讯,立时他们也以手机作进一步的本土或跨国联系。因此,握在手的,是私人及公众空间(public sphere)并存的双界面文化科技(culture technology)。

  第二,我们握在手的是驱动社会转型的新事物。以手机为介质的关系和社会环境(mediated relations & social environment),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和城市人类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例如,没有手机的年代,上下班的界线是较清晰的。现在,不少专业人士为了尽量保护自己工余的十六小时,是采用双手机的,但不一定可解决其烦恼。

  又例如,遗失手机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即使不是像某男艺人被检获的手机内,因有某女艺人的换衣服照片而遭勒索这样严重,也有不少人会用上「灾难」两字来形容其心情。此外,「信息权限」在男女朋友、夫妇和家人的相处中,应如何界定,亦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让亲人知道保密码(security code)是彼此信任的象征,抑或是「此地无银」的猜疑反射动作?手机带出的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议题,在性别、种族、社会地位、经济的脉络中,讨论日见精彩。

  据政府统计资料,一九七七年,大约三十年前,香港有近九十九万具固网电话,平均每四点几人拥有一部。踏入零七年,手机渗透率,将迈向每人1.5部。因此,尽快翻一翻这类读本,对社会文化转型有更敏锐认识,可算未雨绸缪。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