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成立此监管局的谘询早于二零零六年结束,业界亦已向政府提出意见,政府也曾向其他有此经验的国家取经,看来万事俱备,只待一锤定音。
总结英国把五个有关传播监管机构合并为一的经验,及学术界和国际组织对这类监管机构的研究,我认为一日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并非由普选产生,「通讯事务管理局」都不宜成立,否则,该局认授性和独立性会成疑;其超大的权力,缺乏制衡,可能会影响言论自由和创作自由。
超大的权力缺乏制衡
港府建议合并广管局和电管局,一大理由跟合并九广铁路和地下铁路一样,都是为了增加协同效应。此外,政府也考虑到媒体发展趋向多功能,好像手机可以用作睇电视、上网、睇电影。业界经营的生意范畴也多元化,电讯商不单提供网络,还会制作节目;而电视台将来也可能染指电讯商的生意,提供流动电视网络兼节目。
媒体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但政府目前只按传统媒体的性质而分门监管,这对业界、消费者和有意投资的财团来说,都显得过时和不公平:电讯归电管局,电视和电台归广管局,各有发牌规定和程序;电管局管频谱分配、技术质素和业界竞争是否公平,而广管局则有权对节目质素提出调查和惩处。
根据政府的构思,新成立的「通讯事务管理局」,将来统一负责电讯商、电台和电视台的发牌和监管,务求监管要求较目前各有各做更公平和一致,并可简化程序。
我先不谈两局合并后会否增加效益,最值得关心是这个将来对传媒通讯操生杀大权的超级管理局,有何制衡?事实上,学术界和国际媒体组织对于这种近年兴起的「流监管机构」(converged regulator)所作的研究,最关注的是这种机构的中立性,特别是政府会否透过此监管机构,干预言论自由。
联合国辖下主管信息通讯技术的国际电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简称ITU)和世界银行创办的Inform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简称Infodev)零七年发表的报告,形容此为「political capture」的危机:(媒体)监管机构必须独立,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意见。而流监管机构若从属于政府,只向政府负责,其独立性很成疑问。
该两个国际组织还提出,流监管机构要发挥其效用,不受政府或者业界左右,社会必须有以下三个有利条件:具制衡力的政治制度、法治和专业人才。
香港情况有别英国经验
英国于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合并五个媒体监管部门为一,成立Office of Communications,成为发展流监管机构的世界先驱,学术界都就英国经验,作出研究。在短短的日子里,这个新监管机构减省了成本和人手,向业界征收的一些牌费也可降低,消费者的口袋也因而受惠。
更重要的研究发现是,在过去几年,未有投诉指英国政府影响这监管机构的运作,言论自由也未有受损。取得此佳绩,主要归功于政治和法治制度的健全。Office of Communications是法定机构,董事局成员由(民选)政府委任;其权力来自法例,权限也受制于法例,亦即是说,权力来自民选国会。它的经费虽百份百来自向业界征收的牌费,但每年要向国会呈交年报,并接受审计署作衡工量值审查。
港府计划成立的「通讯事务管理局」,同样是法定机构,形式上和英国的Office of Communications很相似;甚至二零零六年政府发表谘询文件前数个月,广管局还邀请Office of Communications的副主席Richard Cooper来港演说,大谈英国的经验。但港府的构思和英国的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比较,只是形似,由于香港欠缺英国政治制度上的优良土壤,所以我预期这个监管局会很易受政府或商界影响,独立性会备受质疑。
首先从其权力来源说起。「通讯管理局」的权力将源于法例,审议和通过法例的立法会只有一半议员(共三十名)由普选产生,另一半来自功能组别小圈子产生。
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张晓明提出「普选与功能组别并无排斥」的言论后,迈向普选的未来十年,功能组别看来不会轻易废除。这个以财团利益和亲政府为主的立法会,会审议和通过怎么样的法例,以赋予「通讯事务管理局」的权力呢?
另一个角度是人事安排。「通讯事务管理局」的董事局成员全部由行政长官委任,缺乏公众认授性的行政长官,何以保证其委任的董事局成员,不偏不倚地执行公平而又兼顾各方利益的政策?
本月八日东区法院裁判官游德康对「民间电台」非法广播一案所作的判决,正是针对行政长官操电台发牌的最终话事权,却缺乏制衡。游德康在其判词指出,「电讯条例」订明的电台发牌制度,行政长官根据广管局的建议,决定发牌与否,然而广管局一半成员乃由行政长官委任(按:另一半成员为官方成员)。欠缺独立的发牌机制,违反基本法和人权法对市民有言论自由的保障。于是,游德康裁定要撤销「民间电台」六名成员非法广播的控罪。(律政司对此判决即时提出上诉,并向法庭申请禁制令,要求法庭基于公共安全理由,禁止「民间电台」广播。本文截稿前,法庭并未就此作出判决。)
另一令人忧虑之处,是政府倾向保留电管局和广管局的原班人马,过渡至新成立的管理局;换言之即以公务员为主导。这样换汤不换药,又如何改变旧有的官僚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呢?
相对之下,港府的构思,比英国保守,当年英国Office of Communications成立之时,只接手部份原来监管部门的公务员,近四份之一的人手皆为新聘的。
政府的立场暧昧
法定监管机构,在香港并非新鲜事物,但涉及电讯、电台和电视台的监管,事关重大,不单影响投资意欲,还关乎本港言论自由程度。现在广管局可就市民投诉,向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内容,进行调查,裁定有否违反守则,并有权作出惩处,轻则是口头警告,重则是罚款,甚至暂时吊销牌照。至于将来若「通讯事务管理局」成立,这种对节目内容的监管,会否伸延至电讯商提供的服务呢?
港府在有关成立「通讯事务管理局」的谘询文件中,偏偏没有就内容监管上,提出政府具体的看法,只是很笼统地说任何有关节目内容的监管,政府会确保言论自由和消费者利益得到保障。
政府的立场愈厦眛,愈令人对新监管模式不安。所以我认为未有民主制度前,香港不宜设立「通讯事务管理局」;这个机构即使会产生协同效应,为库房节省不少,但远远不能补偿对言论自由可能带来的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