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互联网用户调查看虚实意义

2008-07-15

「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首次在香港举行。
  今年的第六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由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主办,也是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举行;另一个特殊的意义,是该研究年会举行日期是在六月十三及十四日,刚好在四川地震发生一个月后,也是中国奥运会前夕举行。中国过去半年经历了雪灾、圣火传递,及地震浩劫一连串举世瞩目的国际新闻,正好冲击了媒体的发展,令今年的「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主题│中国和互联网:神话与现实(China and the Internet: Myths and Reality),有更堪探索的意义。研讨会其中一场:「华人互联网用户调查报告」,由东南西北网站的著名博客、媒体研究员宋以朗和专门探讨互联网对美国民众影响的调查机构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Deborah Fallows,以两项调查阐释网民身和互联网互动下的心态的媒体效应。真实的数据和具体的调查,深度展示了互联网上的面貌。

中国网民的行为心态
  会上,宋以朗提供了二零零六至零七年一项大型的China Marketing and Media Study「中国市场及媒体研究」(CMMS)调查的资料,该调查对象为十四万五千个年龄由十五至六十四岁,来自中国三十个城市的人士。调查以上门访问形式进行,被访人口反映了中国一亿四千四百七十多万人的互联网行为心态。

  调查数据反映了部份已知的客观事实,过去半年使用互联网的博客比例,大部份为二十至三十岁人士,中国博客大都较年青、富裕和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士,男女博客人数相比,女性较男性比例高出少许。一亿四千百五百万人口中,约占43%为上网人口,当中的博客为一百零七十六万人,少于上网人口的1%。三十个大陆城市中,头三个网民比例较多的城市依次为杭州、合肥和宁波市。

  虚拟世界中的博客心态,从调查结果反映,没有太大落差,一亿四千四百七十多万人,博客比例少于1%;他们既活跃于网上的社交活动,浏览入门网站,玩网络游戏,但也会关注社会政情;有激进份子,也有不问政事较被动人士。总的来说,博客世界和真实世界一样,多采多姿。

  中国市场及媒体研究列出一百五十九个态度让被访者回应是否同意,当中可见网民和大众、博客和网民的心态差距。博客和网民相比,博客(36%)则较网民(29%)较常光顾西方快餐店,在追求挑战的生活上,博客(59%)也比网民(54%)积极,博客重生活质素多于金钱。生活态度愈是进取的博客,相对地重视传统礼仪和观念(50%)较网民低(61%),博客普遍不爱理会发生在周遭的事情;较担心有暴力和罪案发生;家庭观念也较薄弱,倾向不太认同女性的角色是相夫教子。

  调查把博客心态分作三类,和网民相比,第一类(40%)对以下事情较不感兴趣:购买高科技产品;追求时尚服装潮流;易受其他人的意见左右;支持环保等。他们较不服膺于社会的传统模式,有自己的主观意愿。

  第二类(20%)博客的心态类型,相对网民而言,较偏向:随俗;崇洋;购买先进科技产品;追求长久的感情关系;支持环保;当中也有不完全随俗的,不囿于传统规范,不关心身边事情,就是对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女人要三从四德的说法,他们只会嗤之以鼻。调查中最有趣的发现,是第三类博客心态族群(40%)博客较网民高意欲于:追求具挑战性生活;重生活的内涵多于金钱;参与志愿工作造福社会;支持环保等。当中最突显不同的态度,这类博客(83%)较支持企业和财团投放资源于公益事业;随俗的第二类博客占60%;第一类较激进的博客占33%。

  第三类心态族群的博客态度积极,愿意建设社会,支持财团各品牌履行社会企业责任。宋以朗表示,四川地震发生后,谣传和真相满天飞。网路上曾出现有网民谣言,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只捐一元,事实上地震刚发生后阿里巴巴已捐了一百万振灾;也有人在网志内博客呼吁杯葛可乐公司,支持捐款一亿的王老吉集团,还有饮王老吉不饮可乐的说法。宋以朗指出,该调查在地震发生前进行,但有关博客倾向社会企业责任这点,却在地震后的互联网上博客普遍的态度上有所验证。这类博客渐渐形成公民社会,重视社会责任,富正义感,四川地震正好反映了他们的行为和心态。

网民对灾难的反应
  重大新闻事件提供互联网的虚实指标,宋以朗提供大型互联网用户调查报告,同场的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Deborah Fallows,则探讨四川地震后互联网上网民的反应,同时辅以美国「九一一」事件后的网上反应。她的研究和在地震前进行的中国市场及媒体研究互相对照,Deborah的资料正好前瞻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Deborah研究了四川地震后中国网民对该灾难的回应;她指出,过往大众对中国互联网有两个假象:一是把互联网主要当作为娱乐工具;二是互联网用户大都是受控制监测的。但四川地震事件则反映了互联网更深层多样的功能。另外,受地震冲击下,可能催生了一个崭新视野的网络世界。最明显的效应,是互联网在地震后提供即时新闻、资讯、影像和跟进事态进行分析;也直接和社会各界和全球接轨联系,通过人和人;人和地;人和外界,支援提供更深层和人性化的功能。

  Deborah指出,四川地震后网络呈现较一致的心情和调子,有人性温情,较少愤世嫉俗的态度,网络呈现的图片和影像都很具震撼感,受监控的内容也不多。Deborah又提供了美国「九一一」事件即时发生后及事件发生半年后网民的反应。「九一一」刚发生时,互联网是作为辅助获得资讯的工具,大众仍是以电视为主要报导媒体;但也催生了网上媒体记者,和其他媒体一同报导事态发展。

  「九一一」发生半年后网民的反应,在心态和生活态度上有所转变。他们对国家政情更感兴趣等;更愿意付出私人时间参与社会事务;更多人于互联网上获得资讯;他们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对照美国「九一一」灾难和四川地震后网民的反应,Deborah指出,约八成中国互联网用户认为网络内容是应受监管和控制的,85%网民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他们特别担心网上的不良内容严重影响下一代。此外,26%网民信任网络上的内容,这方面较五年前调查的的33%为低。她总结说,随着新时代来临,网上活动和网民的诉求将会出现更大的转变和不同面貌;对政府立法和监控互联网有所行动;传媒的网上表现将更受注意。综观宋以朗和Deborah的调查所给予的启示,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虚实并存的意义在和世界接轨融和的过程中,此消彼长、不断更新交替,和世界同步前进,必定呈现崭新的面貌。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