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的非遗办事处将于今年 6 月推出首届「香港非遗月 2025」,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预计总参与人次为 10 万。本港现时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24个项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则有507个,当中不乏为人熟悉的技艺、节庆,如盂兰胜会、太平清醮等。
香港史学会执行总监邓家宙在《自由风自由Phone》中称,现时大众身边都有不少具「非遗」特质的事物,例如凉茶、奶茶等,但近年科技进步令个别与生活关连较小的非遗渐被淘汰,日后恐有失传危机。他指出,内地现时已有成熟的「传承人制度」,确保各具文化历史意义的非遗项目得以长久传承。他认为确立「传承人制度」对推广非遗有正面作用,但即使本港可仿效内地确立「传承人制度」,料传承方面仍会面对不少困难,例如在本港这个商业化社会中,「传承人」的学师时间有限,或难在短时间内传承到师傅的技术或传统。他寄语市民可为身边的非遗多做纪录,由个人开始向大众推广各项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