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港督」引起的反响

1997-08-15

  旅居英国数年,期间正值前保守党主席彭定康当上末代港督,其人其政,或多或少使英国公众对香港事务多了一点关注及认识。重量级政客压阵挂帅,加上英中关系突然掉头向下,英国传媒多加报导,也自是不在话下。

  主权移交之前,偶尔跟英人茶余酒后,谈起香港,劈头第一句不外是问九七后香港会继续自由吗、会有大量港人来英吗,又或者问关于对彭定康的观感:你赞成他吗、他做得对吗等等。从这些闲聊经验所得,不少英人觉得彭定康所作所为没有什么不妥当。所以,我亦相信,名记者Jonathan Dimbleby的长篇纪录片《末代港督》(The Last Governor),对彭定康的形象,多数会起正面作用,至少到目前为止,对纪录片以及同步出版的书籍的评论,都是誉多于毁。《末代港督》一书在七月下旬亦高踞英国精装畅销书榜首位,风头在文学界可谓一时无两。如果这纪录片不是安排在非黄金时段播出,影响力可能更大。影片及文字分别问世后,赞扬彭定康的评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还给了英国一点体面与尊严。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对彭定康之前主宰英国对华政策的外交部「中国通」都嗤之以鼻,而彭定康本人态度亦是如此,这一点在影片以及书籍中有详细叙述。

英人认同的赞许

  在香港,有政客曾经慨叹,彭定康政坛风波,使香港政坛变得两极化,「拥彭」与「反彭」两种取态壁垒分明,中间没有妥协余地。在英国,评论这出纪录片及其姊妹著作的人士,亦有这种非爱即恨的现象。

  例如为「星期日独立报」撰写书评的Raymond Whitaker,称赞彭定康才智过人,高风亮节。「金融时报」书评说,彭定康显示出英国建制之内,仍然有人关心香港人的意愿,和敢于为港人跟北京争辩,而他亦因此而为香港日后的民主、自由与人权,立下了量度基准。「观察家报」的书评则形容彭定康是第一位现代港督,是具有远见的民主人士。连一度是彭定康政敌的前工党外交事务发言人Gerald Kaufman在他为「每日电讯报」撰写的评论中,亦叙述他在香港出席主权交接仪式前在港督府一个酒会中对彭定康说过,如果英国在结束香港这一幕能够挽回一点面子,那将会是由于彭定康。

  上述几份报章,代表着不同政治立场,论者背景亦不尽相同。例如「金融时报」书评作者承认自己与 Jonathan Dimbleby一样,是彭定康的朋友。工党的Gerald Kaufman就不讳言,对彭定康这位以前亲手执行引起公愤的「人头税」政策的前保守党政客,本来一点也不在乎。不同背景的报章与作者,都异口同声给予彭定康这样的赞许,其形象政绩之深得英人认同,算是可见一斑。加上近年英国政坛腐化现象颇为严重,政客公信力大降,鲜有政客如彭定康赢得这种赞扬。

反击批评爱恨分明

  当然,既说评彭督者,爱恨极之分明,另边厢反击及批评者亦不遗余力,只是从数量上而言,反面意见略少,而且其中包括了前外相贺维勋爵和前英国驻华大使兼前首相外事顾问柯利达爵士。两人在影片及书中均为大丑角,被彭定康及作者Jonathan Dimbleby大加鞭挞及揶揄,所以他们愤而还火,并不为奇。另一篇反驳彭定康的书评出自前外交部中国通George Walden,而彭定康在书中差不多将所有英国外交系统中之中国通视为同一货色,通通是向北京叩头之辈。所以George Walden之批评言论亦可说在意料之中。

  减去这三位旗帜鲜明人士的书评,笔者读到的「反彭」文章中,就只有在「星期日电讯报」刊登,由一位剑桥大学学者John Casey撰写的一篇论述,题为「迷失了的港督」(The Lost Governor)。不过,Casey的文章,措词并不算激烈,而且细读之下,亦不无道理。Casey看罢纪录片第三集叙述彭定康等候立法局就他的政改方案投票的段落之后,认为彭定康为人生性好辩驳,自己仕途声誉几乎全押在立法局该次投票,但彭督在紧张之余,亦表现得乐在其中。另外,Casey又批评彭定康在镜头前表现得容易情绪激动,而虽然他有择所认为善者而固执的一面,但这亦使他变得傲慢及听不进其他观点。

盛怒出粗言

  说彭定康情绪激动,就不得不提片中及书中都载有他怒极而口出粗言,而且不只一次,有看过纪录片的朋友自然会知道我所指的粗言为何。虽然这里不便转述,但我却感到必须指出,除了那些彭督在立法局投票当日口中谂谂有词的英人「国骂」—「法克」之外,还有他在接受Dimbleby采访时,轻声所说的一句。当时彭督谈及政制谈判进入十五、十六轮后,中方突然收回较早时提出的让步,彭定康一时光火,用极粗鄙之言语形容北京高层决策者,使不少人听后哗然。至于这究竟会否影响彭督形象,则未敢肯定,但报章反应则不算负面。例如小报「每日快报」在谈及彭定康使用粗言时,角度是借此说明其对中国之盛怒。该报报导并未因此批评彭定康,反而在文章末段提及中国也没有以礼相待这位末代港督。

  彭定康作为老练的政客,大概不会轻易在镜头前溜了嘴,而且片中粗言秽言多达八次,实在使人猜测是有意反击,报一箭之仇。正是香港俗语说:「忍咗咁耐,闹番你够本」,这也多少表现出彭定康的另一面。

  他这种不避俗的作风,在九二年英国大选中曾经大派用场。当时他以党主席身份主管竞选工作,彭定康表现出他语言之精练,不只是在文绉绉时有用处,而是在街头拉票,或在镜头前与对手互质对骂时,所用俗语亦为一绝。当时其实有人认为牛津旧生,不应为竞选拉票而做个大俗人,但正可能因为他的这一面,使保守党当年有效为向平民百姓传达信息,最后在劣势中保住了江山。不过,彭定康本人就输掉了自己的议席,香港过渡期历史亦因此而改写。

后记 —

  在《末代港督》面世后,八月三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首先独家披露,然后经英国政府内阁大臣证实,外交部与情报机关军情六处「MI6」正调查彭定康是否有向Jonathan Dimbleby泄漏机密。据报道,调查焦点是关于片中与书中指当年英国与中国在香港八八直选问题上有秘密协议,各自在民意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下手脚,使所谓的民意被扭曲成港人反对在八八年推行直选。有关报道的消息来源称,彭定康曾经特别要求外交部提供有关档案给他参考,而Dimbleby如果没有从彭定康那里得到这些机密文件,理应不知道内情。

  有关报导即时引人关注彭定康是否会被起诉,但其实一般估计,检控彭定康的机会非常微。「泰晤士报」八月六日引述政府消息报导,外交部将建议不对任何人采取行动。更为有趣的是,英国报章后来进一步披露,首先向报界放出消息指彭定康正接受调查的人之一,就是在八月三日公开证实调查进行中的内阁大臣Peter Mandelson,而他泄漏这则新闻的动机,是要引开公众对连串对工党不利的新闻的注意,其中包括八月三日公开的外交大臣郭伟邦的婚外情披露。

  被彭定康大力抨击的外交部部分前任与现任官员,在这场英国流行的「新闻拉扯术」(NEWS SPIN)之中,究竟担当什么角色,目前还未知道。「泰晤士报」认为,中国通乐于见到彭定康声誉受损。不过,笔者认为,诚如彭定康所言,如果是中国通在幕后策划这则对他不利的消息,则令人感到奇怪,原因是人们必定会因此而重新争论关于当年否决香港八八直选的事件,而中国通理应不想人重提旧事。

  要求调查当年是否真是有出卖港人的中英秘密协议的声音已经愈来愈多,事情的下一步发展,相信要等到国会夏季休会完结之后才会明朗。但这一回工党主管传媒事务的大员企图借彭定康来引开传媒对政府的注意,效果却并不尽如他意,如果日后政府或国会决定调查当年中英的秘密谈判,相信这并非始作俑者所预料得到,而一番争论之后,《末代港督》一书,自然更为畅销。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