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版生态的重组

2001-06-15

  二○○一年台湾出版产业出现了极为剧烈的变动,随着台湾景气低迷不振,出版事业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在二月曾宣称华文第一份网路原生报的《明日报》停刊,该报业的人力资源部份由来自香港的壹传媒集团接手。在五月,香港Tom.com网路公司以新台币十三亿元取得「电脑家庭出版集团(PC Home)」与「城邦出版集团」合并后新公司的百份之四十九股权,共同开发未来大中华地区的出版市场。因此,香港两大集团相继介入台湾的出版市场,不仅对台湾当下的出版事业生态造成结构性的冲击,同时也打乱了两岸三地各出版集团攻略大中华市场的布局与策略。

社会氛围与传媒境状

  由网路家庭集团、《新新闻》等媒体催生的《明日报》,标榜着台湾第一个网路原生报,其创设可以说是网路泡沫经济热潮下的产物,随着网路经济的繁华落尽之后,以资金不继而戛然停刊,成为台湾网路经济发展的惊叹号。除了归因于网路报业经济规模未具之外,其实另一个因素就是持有者以传统的报业思维来经营网路报纸与制作内容,未能充份发挥新媒体的特色与潜能。《明日报》对于台湾传媒产业的影响尚属轻微,但是随后接手其人力资源的香港壹传媒集团进驻台湾,创办《壹周刊》,却是狂扫台湾社会的大风暴。

  台湾当前的社会氛围与传媒环境状态相当有利于壹传媒集团的杂志发展。首先,从台湾政经发展的脉络来看,此际政府权力历经政党轮替,在过去的一年里,媒体上充斥着政治人物谩骂攻讦的讯息,社会上弥漫着怨怼与扰攘的气氛,此际台湾民众对于媒体上的政治讯息厌恶已极,期待另外一种较为软性的媒体内容来填补。

  其次,从台湾杂志产业的发展来看,长久以来,台湾杂志的市场规模与生态结构呈现极为稳定的状态,尽管近年来出现了标榜揭发内幕与花边风格的杂志相继出现,但是从内容报导的外观来看,仍未脱于「文人办报」的传统,内容不仅无关痛痒,而且距离大众与市场相当遥远。因此,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影响有限,新杂志的出现,只不过是一滩死水上的涟漪而已,涟漪一过,立刻又恢复原来平稳的状态,不仅无法持续提升媒体产制内容的素质,亦无法将市场规模进一步加以扩大。

壹传媒异军突起抢滩

  当然,台湾杂志界,包括《时报周刊》、《TVBS周刊》、《独家报导》等市场主流的杂志,对于壹传媒集团挟着庞大的资金,跨海来台办杂志,早已严阵以待。虽然纷纷调整杂志的编辑策略与经营方向,但是这些经营者对于壹传媒集团在香港崛起的认知,仍是相当有限而刻板的。这些杂志认为壹传媒的成功,不外乎是利用削价竞争的策略抢占市场;以高薪挖角的方式来瓦解竞争者的实力;以狗仔队的新闻采访方式,不择手段地扒粪、揭人隐私来吸引大众阅读;台湾的文化重视媒体的内容与深度,壹传媒的「市侩文化」将无法见容于台湾的杂志市场等等。然而,如果仅就以上的观点来归因壹传媒经营的成功与台湾杂志市场的特色,似乎过度简化了壹传媒集团在香港报刊领域经营管理的突出地位,亦低估了台湾在报刊市场上的发展潜力。
 


台版《壹周刊》引入港式狗仔队采访手法。


  香港壹传媒集团的创办人黎智英,一九八九年创刊《壹周刊》,发行记录曾达十五万份左右,一九九五年开办《苹果日报》,发行量超过七十万份以上,其他报刊如《忽然壹周》十四万份、《壹本便利》十一万份、《饮食男女》则有五万份,如此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平面传媒集团。当然,壹传媒集团能在短暂的期间内迅速窜起,自有其在出版事业经营管理上的特色。


铺天盖地的宣传,创台湾杂志推广先河。

  首先是,壹传媒集团对于通俗市场品味的精准掌握,无人能出其右。在香港,壹传媒集团为了进一步了解意见市场的动向,对于旗下的杂志报刊天天进行了「焦点读者访查」(Focus Interview),从街上找来二十多位的读者,进行报刊的阅读喜好调查,询问他们对于何种话题感兴趣,想看谁的八卦消息等。访查的结果,一方面可以立即作为当天新闻处理的编辑方针;一方面则作为长期新闻走向与变化的参考,这项意见市场调查的形式成为壹传媒掌握读者阅读品味的重要手段。壹传媒集团在人力资源的建置上,特别建立起内部竞争的机制。由于《壹周刊》所采用的记者比一般的媒体还要多,平均三位记者只有一位的报导可以排上版面,导致公司内部记者之间的竞争相当的激烈,如此更促成了杂志在报导品质上的提升。

颠覆传统震撼效应

  在台湾,《壹周刊》作为一份外来的杂志,壹传媒的创办人黎智英亲自全程作镇指挥杂志的创刊,便是抱着活在当地并与当地的社会脉搏一起呼吸跳动为理念所致。此外,相对于台湾当地的杂志,《壹周刊》没有任何本地政商人情的包袱,使其在新闻报导的广度与深度上,比台湾本地的杂志更有挥洒的空间。这本杂志在台湾的宣传与推广上也是创举。出刊之前,除了运用广告铺天盖地的席卷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更在人潮汇聚的街道上推出巨幅的户外广告;而在新闻的制造上,有计划地分别披露各项轶闻,立刻成为台湾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为杂志进行了喧嚣且免费的宣传。五月三十一日杂志铺货上市,充份掌握了发货权与补货的时间运作,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造成周刊一时洛阳纸贵的需求,为台湾出版发行业引进崭新的发行与铺货手法。

  文前曾提及,台湾的杂志业者认为台湾的媒体文化不适合香港杂志的发展,《壹周刊》面市之后所造成的旋风即粉碎了这样的看法,更有甚者,台湾读者普遍反应创刊号的内容,不够麻辣八卦,足见这类型的杂志在台湾相当具有开发的空间。

  此外,从传播教育与学术领域的角度观之,《壹周刊》在台湾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将颠覆了台湾过去传媒教育所灌输的媒体角色与社会道德,这些媒体旧有的专业义理,似乎已经无法迎合此刻台湾当前所面对的实际情势,有必要重新检视传媒的专业伦理、报刊经营与隐私权等种种议题。

建构华文出版市场新版图

  黎智英根据其在香港创办杂志的经验推估,未来台湾杂志市场将会扩增到现有产值的二至三倍左右,因此,壹传媒集团加入台湾的传媒市场,不仅激化了原有杂志市场的竞争状态,同时也将台湾杂志市场的饼作大。黎智英选择台湾作为其境外投资的第一站,是着眼于未来的中国市场,因为台湾是进军中国的重要跳板。

  而同样的,台湾以詹宏志为首的「电脑家庭出版集团」、「城邦出版集团」与香港Tom.com合组新公司,其目的也在共同开发华文地区的出版市场。这家合组的新公司在其营运蓝图里,即计划购并既有成功的平面传媒事业;并配合大陆开放的进程,初期以发展广告及发行业务为主,暂不涉及编辑的事务;在出版内容上,先开发和政治较无关系的资讯产业、个人理财、学习、生活休闲等型态的出版物;最后,如果法令允许,将会进一步投资中国大陆的城市报纸。

  随着全球网路经济热潮的褪尽,Tom.com必须透过不断地并购中国的网路事业来拓展其华文网路经营的触角,也必须透过持续地收购传统的出版事业,来强化其在实体通路与内容上的有形资产,例如并购了广州的羊城晚报、上海美亚文化与《三联生活周刊》、以及香港的《亚洲周刊》等。因此,与台湾詹宏志的出版集团合组新公司仅是其建构全球最大华文传媒平台的策略之一而已。至于台湾詹宏志的「电脑家庭出版集团」旗下出版了十八本杂志,而「城邦出版集团」则有十九家出版公司,号称是全台最大的出版集团,在台湾出版市场逐渐呈现饱和的情况下,亟欲将其经营触角伸展至华文出版市场,但是努力经年却苦无机会,因此与Tom.com共组新公司,詹宏志的出版集团则可以利用这家香港网路公司「借船出海」,开始走出台湾,实现逐鹿华文出版市场的愿景。

  香港壹传媒集团扬扬沸沸地介入台湾杂志市场,以及香港Tom.com公司与台湾电脑家庭出版集团合组新公司,这些变动已经重组了台湾出版事业的版图与市场结构,而这样的变化其实是由逐渐形成的华文出版市场所牵动的。在此番华文出版市场形成的洪流里,我们看到了台湾出版业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香港充份掌握了资金、国际化、内容出版与经营管理的竞争优势。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