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壹传媒集团老板拚着烧掉口袋里五亿元台币决心,强打着不怕得罪人,港式的「狗仔精神」是一种追求「新闻态度(和角度)」的口号,于五月卅一日,在台湾正式创办《壹周刊》后,显然成了「话题周刊」——可惜,大多数意见,多流于感情用事,较少理性佐证。本文拟以逐点论列方式,「沉思」此杂志成功地抢登台湾传媒滩头堡的种种前馈与后续话题。
「八卦」源于风水?──
据说壹传媒之所以远征台湾,原系受风水先生之建议,而计划以五年时间在台湾打天下。读中国抗日战争史都应该知道,在抗日战争前夕,发生过令人怆痛的「五.卅」济南惨案,难道时移世迁「五.卅」之后一日,会是创刊的黄道吉日?风水师灵乎?
不惜工本打响头炮──
首波「财大气粗」式打知名度,系由台湾上奇广告公司负责,内容涵盖电视、印刷及户外等类媒介,加上精心策划的上市及促销活动,估计已烧掉一亿两千万元台币。可惜花费达九百多万元台币的十二层楼高「大狗仔」布条,因为严重影响公共安全,不及两周,即被市政府建筑管理处拆除;而五月份电视广告之「人人自危篇」,因为有不妥做爱场面,亦被评定核处,另一个出现男女激情画面之「口是心非篇」,则被限定于晚间十一点后始准播出。
利用「脑结石」传媒敲边鼓──
面对着声言要压地头蛇的过江龙,台湾媒介竟也有像着了魔般地长他人志气灭己威风,慌失失的不经不觉就为对方搞起宣传来——谣传陈幸妤未婚怀孕,令「腾鸡」的传媒急着去「捱训」,就系一个杰作。
以全线攻击为媒介策略──
编辑政策:全刊以多量彩色照片为主,图片加大运用合成照片;价格政策:以低于《时报周刊》、《TVBS》等主要竞争对手及一般成本价为号召(一刊两本售七十九元台币);促销政策:强力炒作话题:如「混乱的台湾,需要一些刺激,好样的壹周刊,令人大开眼界」之类;促销政策:实行「狗仔道」,揭发丑闻八卦等新闻为其同类型杂志功能区间(functional niche)——死盯着采访对象,一副《一九八四》一书中苏联老大哥式霸道作风,是否令人久而生厌?从而加深「反媒介情绪」?
读者争夺战中的赢家?──
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二零零一年《时报周刊》首季的阅读率高达9.6%,而根据数传网在《壹周刊》创刊后,首周的调查,综合性杂志方面,《时报周刊》约占34.1%,《TVBS》为17.5%,而《壹周刊》则为5.2%,名列第三。《时报周刊》与《TVBS》可说是《壹周刊》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前者号称发行量为五十万份,后者则为三十万份,要掀倒这两份杂志,恐非朝夕间之事。不过,传闻在过去一年中,两大民营报纸的亏损额度,都在二、三十亿元台币上下,而继《中国时报》裁员事件之后,现存之晚报,又有陆续停刊传言。在这一关头上,如果有人不惜重资揖注,是否给《壹周刊》一个机会,真是有待观察。
《壹周刊》虽然以「读者有权利以低价消费资讯」的口号,来作经营的包装,砸银纸的割喉减价战似乎烟硝弥漫,但在台湾的低迷景气中,要很多人每个星期都花七十多元去买一本只求「爽一下」的读物,恐怕不容易。然而,《壹周刊》创刊号估计印刷量为二十七万五千份,第二期为二十五万份,第三期为三十五万份,这一印刷量的起伏曲线,又代表了一个什么意义?
为发行通道卯足了劲──
行家估计《壹周刊》两本的印刷成本约为五十多元台币,其中的赚蚀,就只有《壹周刊》自己知道。不过,它在发行通道上,也的确做足了工夫——除了要香港发行该杂志的德强记负责发售的通路开拓外,更透过7-Eleven和联合报系旗下的鼎世公司,负责零售发行,还订下印完书后两小时就补货到店,以及退书率为5%以下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据行内人士估计,本年度台湾杂志上的广告量,约减少了二十亿台币,《壹周刊》虽然带来大量资金,但到头来还是要瓜分原有的广告大饼,并没有创造新的经济契机蕉,也正因如此,并未受到业界欢迎。行内人士也曾指出,《壹周刊》配书,每次都是先配二份一,卖完之后再补,目的是塑造一个「永远缺货」的表象。
员工士气可嘉──
搭上了《壹周刊》列车的新闻从业员,情绪似乎还挺安稳的——因为已经做了过河卒子,再跳槽其他媒介,机会就可能甚微了,而且,薪酬又较高呀!
上演「人咬狗」闹剧──
在台湾有「综艺教父」之称的吴宗宪,为了要「驯狗」,遂自导自演一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人咬狗」假剧,来骗狗仔队上当,以为他跟某女星私会,而用大篇幅加以报导。不过事后经他本人亲自揭发之后,有人以为他也把「驯狗的义举」与提高自己节目收视的「壮举」,混在一起,难分真伪,而《壹周刊》「问了大家想知的问题,做了记者该做的事」以为就可交差,也不无可议之处,是否各该打五十大板呢?
功过未定论──
壹传媒集团的作风,从媒介主的心态来说,是会产生一阵冲撞旋风的。在此之前,大多媒介主管都以各种借口(例如亏蚀之类),来尽量不作任何经营上的投资、改良生产设备,或提高职工薪水;顶多做到所谓的「生财立品」,亦即市场稳定,赚个盘满砵满之后,对过往性色腥做法,稍为收敛些。壹传媒集团的大手笔商营法,的确曾令许多媒介主体认到,「报无钱不行」,旧作风不可行了,职工福利,即使是一个发行部小职工,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非待之以君临之姿。
新闻学上的一些沉思──
吴宗宪「驯狗记」牵涉到新闻学上的假事件、制造新闻、有闻必录和价值取向新闻等等争议;而陈幸妤文定之日,狗子队硬闯官邸拍照事件,也关乎匿名采访和化装采访等问题,无疑是课堂上的极品教材。不过,若果以量产见称的主流通俗传媒,一味只把传闻当作真实事件报导,或者,只是综合街头巷尾及某些热门谈兴,就包装成耸动式「新闻」出街,放弃大众传媒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则在新闻传播的课堂上,该教授些什么?对下一代新闻从业员又应有些什么期望?
好令人怀念前《工商日报》总编辑阳秩五前辈生前所说的一句话:「人有人格,报有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