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声筒与镜子的抉择:《美国之音》如何回应政府的干预

2001-11-15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前任新闻总裁David Burke语重心长地说:「事实是战争第一个伤亡者。」(Truth is the first casualty of war)。他说:「《美国之音》差点证实了这句说话。」

受压消息广泛流传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惨剧之后,九月二十日,美国总统布殊在国会发表全国讲话,表示:「任何一个继续窝藏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美国将视之为敌人。」翌日,二十一日,阿富汗塔利班领袖奥马尔向《美国之音》暗示愿意接受访问。由于奥马尔很少接受采访,任何记者及新闻媒体都不会放弃这条独家新闻。不过,《美国之音》早上九时半的编辑会议刚刚宣布了独家采访的消息后,来自政府的反对声音随即响起。他们认为由《美国之音》将访问内容播放,会增加其可信性,误导阿富汗人。《美国之音》隶属于一个独立的「广播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也立即接触其成员。

  当时,《美国之音》台长一职悬空,由节目部主任惠特沃斯女士署理,她事后接受电台访问,忆述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我应该讲清楚的是,不是国务院所有人施加了压力。国会以及白宫和国务院一部份人认为,这样做是不适当的……一部份人开始施加压力,对我个人施加压力,同时也对我们的广播管理委员会施加压力。」在不足半分钟的说话里,四、五次用上「压力」的字眼,可见心情还未平服。

  「那天结束时,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很清楚......不广播这个采访可能会对我们有利。」

  在接着的两天里,受压的消息传出,被传媒广泛报导,记者一连三日向国务院提出质询。发言人包润石表示:「坦白地说,我们不想听到阿富汗人告诉我们,是从《美国之音》听到了奥马尔的声音。」

  一位记者追问:「美国的纳税人不是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享平衡的报导、新闻自由及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吗?这不是我们竭力争取的吗?」

  包润石答道:「我们支持新闻自由......。但没有要求纳税人出钱向阿富汗播放这个人的声音。」


《美国之音》坚持有关九一一事件的报导须平衡全面讯息。


  最终,包润石仍多次强调《美国之音》具有编辑自主,播放与否,由台方决定。《美国之音》拥有不少出色的记者,在行内有名有姓,要他们就范,等于终生放弃传媒工作。一百五十多名员工发起联署行动,并声言会以辞职抗议。新闻部主管Andre de Nesnera写道:「这是对编辑自主全面的攻击,正面破坏我们的信誉!」

  终于,在访问完成之后五天,《美国之音》的署理台长惠特沃斯决定播出:「我同国务院也取得了联系。我并没有要求获得他们的允许。我告诉他们,我们将播发这个报导。我给了他们大约三个小时的时间做出回应。没有人对此予以回应。」

坚持维护编辑自主

  在访问里,奥马尔说:「阿富汗已经准备面对美国的袭击。阿富汗如果惧怕美国的话,上次美国打击阿富汗的时候就会交出拉丹了。」除了奥马尔的访问外,《美国之音》还播放了布殊的讲话、北方联盟的声明及伊斯兰学者的评论,这其实是一个特辑。这位伊斯兰学者指出奥马尔宁可牺牲阿富汗人们,也不交出拉丹,其说法实际上违背了伊斯兰教义。对于特辑推迟了五天才播出,《美国之音》表示这是因为要等候流亡的阿富汗前国王的访问,以作出全面及平衡的报导。不过,访问最后亦落空了。

  《国际记者学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经过深入的调查后,认为《美国之音》的编辑自主进行受到不恰当的干预。《国际记者学会》会员遍及全球超过一百个国家,一锤定音,令美国政府蒙上干预新闻自由的恶名。超过九十年历史的《专业记者协会》(Society for Professional Journalist)亦在其二零零一年年会上通过动议,谴责干预,赞扬《美国之音》维护编辑自主。

《美国之音》节目部主任惠特沃斯(MyrnaWhitworth)于受压期间署理台长一职。

  惠特沃斯说:「美国的新闻媒体毫无疑问一直是站在我们这边的......我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我们坚持了新闻道德的高标准。」

  「我没有被撤职,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强大,我们坚持到底,最终,得到所有人尊重──除了几个之外!」

按「章」工作不是按「策」广播

  《美国之音》是一个对外广播机构,应该履行传声筒的职责,充当政府的喉舌;但是,「下级」竟然抗拒「上级」,坚持播放敌国领袖的访问,确是有点不可思议。而且,整个新闻界更一哄而起,围攻政府,口诛笔伐。

  事实上,《美国之音》每天都播放国务院撰写的评论,一字不漏,原文照读,每日数分钟,风雨不改。不过,除此之外,其他所有内容皆不用跟随政府的立场,其宪章规定《美国之音》要「成为可靠及权威的新闻来源,新闻必须是准确、客观及全面」。一九九九年十月,国会修改《国际广播法例》(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Act),将《美国之音》的「广播管理委员」确定为独立的机构,扮演「防火墙」的角色,阻挡来自国务院的直接干预,当时的美国总统更明言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确保编辑自主。前线新闻工作者是按「章」工作,而不是按「策」广播。「章」是指《美国之音》的宪章,而「策」是指及美国的外交政策。

误传撤职以讹传讹

  在中文的传媒里,一直流传着台长被撤职的消息,更有甚者,利用这项不确切的报导去作为评论的基础。但是,翻查最原始的报导,消息来源仅是「美国传媒」、「当地官员」,无名无姓,佐证薄弱。

  其实,《美国之音》台长一职属于政治任命的职位,克林顿下台后,旧主管S. Ungar在四月左右亦已离职,职位一直悬空,由副手署理,静候新任命。此外,台长人选虽然由总统提名,但必须经过独立的广播管理委员会批准,「国务院下令撤职」根本没有可能。

  广播管理委员会有九位成员,拥有两党制的巧妙平衡,四人为民主党人,四人为共和党人,再加上国务卿,虽然全部由美国总统任命,但成员多为传媒资深工作者,对新闻自由有一份执着。现任的主席Marc B. Nathanson说:「我们是国务院与国际广播之间的『防火墙』,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职责。最终,我们赢得信任,是因为提供了准确的新闻及资讯。」

《美国之音》目前以53种语言广播,每周播出一千三百多小时,内容包括新闻、专题特写、音乐和评论。

  今时今日,就算是由公帑支付的《美国之音》,也要服膺专业守则,作出平衡报导,于是,播放塔利班访问就成为顺理成章的做法。正如《芝加哥论坛报》指出:若《美国之音》成为白宫的啦啦队,便会失去公信力,失去其听众。失去了独立自主,也失去了客观报导的能力。纵然双方开战,访问敌国的领袖,让受众掌握全面观点,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应尽之义。当年,美国的记者从越南传回美军残暴的影像,促成了战争提前结束。战机空袭伊拉克的号角刚刚响起,美国的电视台就立即直播侯赛恩的访问。「对外广播」与「对内报导」并无分别,要取信于人,就要客观全面。传声筒的角色已经过时,新闻机构应当扮演镜子功能,向大众反映现实。

  CBS前任新闻总裁David Burke曾经出任《美国之音》第一届广播委员会的主席,他指出单方面的宣传不单止浪费美国纳税人的金钱,亦违背了自己相信的新闻原则。他认为要取信于阿富汗人,必须向他们提供全部的事实。正如美国著名记者Edward R. Murrow说:「要有说服力,必须可信;要可信,必须可靠;要可靠,必须真诚。」(To be persuasive, we must be believable. To be believable, we must be credible. To be credible, we must be truthful.)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