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誉官怨:台湾大地震电子传媒新闻处理

1999-11-15

  九月二十一日凌晨,台湾台中南投县集集镇,发生百年首见之黎克特规模七点三强烈大地震,震殇遍及全台,造成两千多人遇难,八千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惨剧;透过地区和国际传媒的传布,举世怵目。尤其是有「电托邦」之称的台湾本地各大电子媒介,更无不卯足全力,日夜总动员,深入受创严重灾区,全天候报导震灾消息,令人感同身受,同看「电视」都垂泪!

电台发挥传媒之王效应

  台湾全岛,曾于七月二十九日午夜时分,发生过全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停电,全岛陷于一片漆黑之中,所有「插电」(plug in)的电子媒介,全部讯号中断。除了少数人有使用乾电池之手提电视机或液晶电视机外,大多数民众,则全靠有「小众传媒之王」之称的电晶体收音机,来获知消息。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当大地震发生后,全台虽然又再度伸手不见五指,但有了前车之鉴后,家家户户都晓得凭借小收音机,来了解有关地震的各种讯息;在往后的日子中,心急如焚的听众,更想到了以电台为扣应站(call in),利用电台查询住在灾区的亲友消息。

  也诚如古谚所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地震发生后,电子媒介——尤其是广播电台,立刻全面投入灾情报导。例如,总部在台北的中国广播公司(中广)新闻网、飞碟电台、台北之音、ICRT(英文台),台中的大千电台和NEWS九八(飞碟电台新闻中心)等电台,都快速地设法播报地震相关新闻。可惜的是,专长于播报交通路况消息的警察广播电台(警广),却因为设备出了状况,在最关键时刻,竟然断讯达两小时之久,失掉了一个「打招牌」先机。所谓凡事豫则立,维修概念,在于「平时如战时」,身为「民众代用耳目」的大众传播事业,一定得居安思危,做好万全准备。另外,台中、南投一带灾情虽然严重,但好在有跨县市整合之中小功率电台硬撑,维持了大部分电讯畅通,功不唐捐。这些电台,大多数是九三年时,当局开放频率后的社区电台,原意在提供一种整合区域性策略联盟服务;这次震灾,倒肯定了这一概念。

媒介功能分工与共栖

  讲到广播媒介,当然仍以中广为「皇上皇」;它也不负众望,震后不到十五分钟,所属的新闻网、流行网、音乐网、和宝岛网等,已完成一联播网络,做灾情特别报导;各在地记者,亦即刻赶赴驻地灾区,展开全台连线播报,主动提供最新和最快灾情消息,而且一路领先,不但成为全台震灾消息权威,甚且成为诸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新加坡电台和香港电台等全球知名媒体,报导台湾灾情的主要消息来源,风光压过了电视台,引证了媒介功能分工和共栖的生态理论。

  在采访上,除了卫星电话「小兵立大功」外(因为中继站损毁,行动电话未必能通)、直升机和卫星传输新闻车(SNG),更是倾巢而出;而因为灾区广大,为了弥补采访死角,如中广这类大型机构,另外又加开救灾电话扣应专线,专供南投地区的热心听众扣应,开拓另类互动式讯源关系。这招奏效后,多家电视台也立刻跟进,同广播电台合作,做跨媒体播音;例如,媒体界TVBS-N同台北之音联播,环球电视台同亚洲电台联播,中视新闻和台中全国广播台联播,以及环球电视、中华电视(华视)与环宇电台、云嘉电台等联播,务令电视台记者所采访得的报导,在电视和电台做「双频」播报,以方便停电区灾民收听,效果果然不错。当然,电台与电台之间亦兴起联播风;例如,主震后,全台仍然摇摇晃晃之际,台北之音主持人,即与HITFM台主持人联合交换主持播报,空谷跫音,安抚了不少灾民情绪。

官方不满诸多责难

  大震之后,灾区一片颓垣败瓦,各有线和无线电视则在电力中断和人手不足危机下,忙得人仰马翻。它们的共同应急密笈则只有四个字——易地而播。例如,中视除了以走马灯式流动字幕,在萤幕上打出灾情快报外,新闻主播当天及南下南投县,借用体育馆开设「现场特别报导」;华视新闻主播赶到震灾中心集集镇做现场采访;全民电视台(民视)不但搬到楼下骑楼办公,以SNG作主控室,新闻主播更把主播台「搬」到台北已倒塌的松山宾馆灾场,又走访南投埔里灾区,实地报导救灾情况;东森有线电视更乾脆将主播台搬至台北火车站前做播报,又同时架起大电视墙(TV Wall),为过往行人及时提供震灾消息。孰料,有线、无线新闻部和主播这种为新闻而打拼的「拼命三郎」的作法,竟然引起执政当局的指责,捱了官腔。

  第一个捱批的人,是在TVBS主持扣应节目的「二一OO全民开讲」有成的李涛。在新闻感激荡之下,他于二十三、四两日,亦即中秋节及其前一日,率先到南投中寮及台中东势等灾区,做实地现场开讲五小时,原意只是让灾民感受一下来自媒体的关心,让他们有抒发心中难过和忧郁的机会,唤起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关注。不过,灾后民众情绪波动,扣应时,言词之间未免稍激,竟齐声指责政府整合失当和公信力大失。因是现场直播,舆情直达中央单位,致令主管级人士大表不满。二十五日,走访过中寮附近灾区的飞碟电台「飞碟早餐」节目主持人周玉蔻,又在节目中,传达了灾民同样心声,结果中央单位「震怒」。二十七日,副总统办公室发言人还向报纸发出一份公开信,以「政府努力不能一笔抹杀」为题,直率叫名指称李涛与周玉蔻两人,公开在节目中谓震灾后,未见政府任何有效援助,政府政策缓不济急,批评「这种政府能相信吗」,甚至民众「不要再相信政府」等等,在在都是「不实的批评报导」、「煽惑民众」,挑拨民众伤痛。公开信见报后,民间舆论反应激烈,一般民众并不同意这位发言人的「乱扣帽子」。

  二十九日,李登辉在执政党中常会中,对TVBS颇多微词,请与会者「大家不要看TVBS」!当局对于震灾后,新闻界对政府救灾能力质疑与诸多不满情绪的挞伐,至是达到高潮。而事闻于外界之后,舆论又是一阵哗然;此则可以《联合报》采访主任罗国俊,在一项由台湾记者协会所举办的座谈会中,所发表的意见为代表。他认为,新闻界在报导震灾新闻时,故宜应有所节制;不过倘若政治人物动辄激化问题,结果一定会引起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他反对政治人物用这种方式来抵制媒体。

民众满意媒体表现

  尽管官方高层不满意,TVBS二十四小时持续报导灾情的收视率,却一直偏高。有线电视在收视率排行榜中,它的四节「整点新闻」皆独占前四名。根据三立SETN有线电视托台湾盖洛普公司,所做的电话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受访民众,对媒体在地震后的报导表现,感到满意,认为媒体报导对政府救灾有帮助的,也有六成四;而在十月五日李登辉所主持的中外记者会里,虽然自诩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救灾表现,「没有一百分,也有九十五分」,但是民调对于政府救灾效率的评价,却只有六十二分;另外,根据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媒体消费论坛」,针对震灾所做的「社会危机与新闻报导」电话民调,结果亦显示受访民众超过百分之六十八,满意于媒体表现;而在有线电视中,虽然有五成受访者指灾区扣应不恰当,但仍有三成认为,TVBS表现最好。所谓数字会说话,谁说民众的眼光不是雪亮的?

  事实上,媒介也不尽是报忧不报喜,一味在否定政府的。例如,行政院所做的救援措施,县政府所做的各项震灾工作报告,军队和救难人员的辛劳,以及「连战救灾日记」等等,都做了大幅度报导,又加播「地震剖析」等节目,给大家上地震课,而官方却还不满意,数度与广电媒介负责人召开沟通会议,解释李登辉「媒体观」,又借座谈会之类来「指桑骂槐」,终而促使了有线业者组成「卫星电视新闻发表联谊会」,美化之为藉以省思和检讨有线电视新闻的处理尺度,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危机报导服务性

  其实就事论事,在这次台湾大地震危机报导(crisis reporting)事件中,岛内各媒体、尤其是电子媒介的表现,可说服务性大于竞争性,灾变后的数日,各台大都停掉「广告营收」的节目,忍受着广告度小月风险,不计成本地做马拉松式报导,实在难能可贵。虽然在一切纷乱惊惶之中,媒介也不是没有缺失的;例如,不节制恐慌传布(panic),谓续将有大地震出现,搞的人心惶惶即是一例。不过,总的来说,应是瑕不掩瑜,已充分发挥了媒介告知、守望和帮助决策等功能,可惜官员们太好文过饰非,仍怀着媒体操之在我的心态,期望着「歌德派」言论,才会有这次「官斥媒介」的口水之战出现,令识者心寒!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