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新闻工作者(图右起)吴兆坚、赵应春及张圭阳分享香港新闻广播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在香港的广播历史中,无论电视台或电台的新闻报导,不断出现蜕变。今天的新闻争分夺秒,即使是海外发生的大事,瞬息间已经呈现眼前,很难想像早期的新闻在制作上的艰辛。由香港电台举办的「香港广播七十五年----口述历史座谈会」在八月九日以「新闻编与采」为题,邀请资深的新闻工作者赵应春、张圭阳及吴兆坚出任嘉宾,细谈近数十年新闻广播的转变。由菲林摄制至录影带年代
七十年代已经加入电视新闻工作的赵应春,亲身体验到近二十多年来电视新闻两个阶段的变迁。第一个阶段的改变是由菲林过度到录影带年代;而第二个阶段则由录影带年代走向数码化,每个改变都把电视新闻报导推向一个新境界。
赵应春忆述,七十年代加入佳艺电视的时候,电视台普遍还是采用菲林摄制新闻。采用菲林拍摄,制作过程十分繁复,因为拍摄后的菲林需要冲印,然后进行人手剪接。由于制作需时,所以每日拍下来的新闻片段,要在下午四时以前带返电视台。在菲林的年代,本地的新闻尚可以争取即日播出,但国际新闻由于涉及传送过程,更需要花上多天的时间。当时的海外新闻片段,会先空运到新加坡,然后才分发到香港;香港电视台收到菲林之后,又要进行冲印和剪接,所以国际新闻最快要在事发后四天才会在香港播出。
到了八十年代,录影带的出现逐渐取代菲林技术,而录影带的优点是讯息可以透过卫星和微波传送,令到资讯的流通更为广阔和快速。在新技术底下,电视台开始采用现场直播,由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开始,直播更加成为电视新闻必然的部份,就如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和一九九一年波斯湾战争,都广泛采用直播的方式报导。
录影带技术的出现不单加快电视新闻的广播速度,亦同时改变了报导的形式。在菲林的年代,记者主要负责新闻的内容,而影片的表达则交由新闻报导员负责,所以当时新闻报导员的角色十分吃重。六、七十年代曾出现过一批知名的报导员,例如包括梁舜燕、庞碧云、黎婉玲在内的「丽的三花」,以及无线的朱维德和刘家杰等。到了录影带时代,电视直播增加了,报导员不用报导现场情况,转交由记者负责,这个转变令前线记者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科技及器材的演变发展
电视新闻到了九十年代再向前迈进一步,电视传送技术走向数码化年代,与此同时,香港亦首次出现了一条专门性的新闻频道。作为有线电视新闻及体育部副总裁的赵应春认为,经过十年的发展,廿四小时的电视新闻服务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预料未来五至十年,电视新闻的平台不会局限于电视机,可以透过宽频、网站、手提电话,甚至交通工具传送出来,这个发展将令到市场对电视新闻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不过,随着其他收费电视服务陆续的出现,竞争会更趋激烈。
电视新闻广播的发展一日千里,而电台新闻亦不遑多让。香港电台中文新闻总监张圭阳表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电台的新闻广播。在电台出现初期,所用的录音工具主要是钢丝,一条只有零点零九毫米的钢丝,可以肩负起录音功能,但剪接的工序相当繁复,先要以剪刀把钢丝剪下来,再用火来焊接,由于过程繁复,所以早期的广播都是偏向于直播方式,甚少有录音纪录。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台采用的录音器材也不断改善。六零年代,记者出外采访都会携带重达三十二磅的录音机,到了七十年代,所采用的UHER录音机已减轻至十一磅。时至今天,电台记者采用的只不过是净重零点一三五克的MD录音机。录音器材的改善,大大增强记者的采访活动,这个转变亦令到更多女性能够参与电台新闻的行业。
除了录音器材的改善之外,通讯科技的进步也令到电台采访工作打破地域的限制,并且缩短新闻传送的时间。一九八九年北京民主运动发生期间,香港电台记者在北京租用无线电话,把新闻讯息即时由北京传达到香港。张圭阳表示,这个发展有助推动香港人对国内事务的关心,从而增加香港与国内的互动关系。他指出,当年五四运动发生后一星期,才见到报章粗略的报导,但时至今日,刚发生的事件转瞬间已经成为新闻。
廿四小时新闻服务
科技的发展改善电台新闻服务,另一方面,作为香港首家广播机构的港台,其新闻部也不断在演变。从早年纯粹发布政府新闻,发展到独立自主的新闻部门,为听众提供廿四小时的本地、财经及国际新闻。香港电台第一任新闻部总编辑吴兆坚细谈当中的演变。他忆述六七年暴动入行的时候,港台尚未有新闻部,所发布的新闻全部由政府新闻处提供。当年港台由中环迁往广播道,由于沟通不便,新闻处后来决定派驻新闻官到港台,日夜轮更负责新闻和编辑工作。
他说,港台初期制作的半小时录音访问节目《时事实录》,可谓新闻部的雏型。到民政署成立,希望增加与市民的沟通,港台于是争取把《时事实录》与新闻合并,其后再进而争取处理新闻的独立权,新闻处初时还有借调新闻官协助港台的新闻工作,随着有关发展渐上轨道,在港台工作的新闻官逐渐被调回政府新闻处总部。而《时事实录》后来亦改为《新闻天地》,内容还包含了国际和香港新闻。
电台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新闻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务求为听众提供最快最新的讯息,另一方面,亦为了与众多媒介竞争方面争取优势。不过,张圭阳认为,电台和各类媒体也会发挥互补的作用。由于各类媒体都会互相监听、监视,电台发放新闻的时间较快,有时会引导了电视新闻的取向,而电视台又会影响了报章新闻;到了第二天,报章新闻又会对电台新闻的取向有所影响,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互补关系。
在香港广播历史当中,电台和电视新闻一直广受欢迎,主要是这两个媒体因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利用科技来提升服务水平。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各类新媒体涌现,以及多间收费电视将推出新闻频道,未来的新闻广播在科技和竞争的推动下,势将迈向一个新境界。
*编者按:重温共七场「香港广播七十五年----口述历史座谈会」,可登入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广播穿梭七十五年」网页www.rthk.org.hk/broadcast75/tal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