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2015-05-08

  数码科技在过去二十年突飞猛进,究竟对人类福祉有甚麽影响?我们的生活是否比以前更幸福?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已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云端运算逐渐普及,智能手机及其他数码产品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及娱乐带来很多舒适及方便,但同时亦隐藏着威胁及危机。一羣学者在今年二月就此聚集于以色列,召开数码媒体与人类福祉国际会议 (The Conference on Well Being in Digital Media)。参加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学术领域,当中包括哲学、社会学、电脑资讯科技、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化研究。他们从多角度探讨这个议题,尝试在新科技环境下为「福祉」 (Well-being) 下定义,找出量度方法,并为发展「福址」寻求各种良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很重视这个议题,除了派官员参加,并商讨长期研究计划。


甚麽是福祉?

        福祉有「外在福祉」(External Well-being) 和「内在福祉」(Internal Well-being)。前者是指一些影响生活的环境因素,例如工作、薪酬收入、健康等。而后者则与个人感受很有关系。「内在福祉」分两类:(1)欢乐感 (Hedonic Well-being),即追求最大的欢愉及最少的痛苦;和(2)幸福感 (Eudaimonic Well-being),是指自我满足及过有意义的人生。

        福祉究竟有甚麽重要性?出席的哲学家及教育家指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而且谋求美好人生是基本人权。为甚麽在此时此刻大家特别关注福祉问题?相信是因为社会及经济发达,人们却没有因拥有更多的金钱及物质而更加快乐。为甚麽关注点又落在数码媒体上? 答案很简单,数码媒体渗透大众生活的每一层面,现代人基本上是过「媒体生活」(Media Life) ,尤其是年轻人,一星期七天每天廿四小时都离不开数码媒体及网络,正如学者 Lee Rainie 及 Barry Wellman所言,大家已经成为「网络个体」 (Networked Individual) ,即「网中人」,无法不受数码媒体的影响。

  但数码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很大贡献,但同时有破坏力。人类在这个新科技环境下,如何能趋吉避凶?怎样能增进福祉,过美好生活?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数码媒体的发展、特性及它们的影响。


从Web 1.0到Web 4.0

        互联网的出现,令我们的社会全面步入数码世代。在九十年代,网站及电子报涌现, Web 1.0的互联网应用,促成很多机构及公司都向网上迁移,大众不仅在现实世界生活,还开始在虚拟世界活动。不过更大的改变是来自Web 2.0的互联网应用,因为新数码科技不仅让网民在网上浏覧,还容许他们上载内容,互联网由「阅读网」变成「可读可写网」。大量自媒体出现,包括部落格、维基百科、社交媒体 (如脸书、Twitter、微博、征信)、分享网站 (如YouTube) 、公民新闻网站等,全面改变人类社会的沟通及交往模式。科技界的专家更预测,在未来一、两年,我们将步入Web 3.0时代,互联网进阶成为「可读可写执行网」,由于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是聪明网,能掌握网民的个别特性,懂得语意分析,明白每一指令,故能提供精准的服务。而流动数码产品的普及,令大众可随意实时沟通,并且全球联网,开展大数据年代。

  但更大的改变将在大约2020年之后出现,届时Web 4.0的互联网应用,更令互联网成为一个「可读可写可执行可同步网」(Read-write-execution- concurrency Web),这将是一个人与机器共生的年代。如果大家看过「云端情人」(Her) 这部电影,就会领会到Web 4.0是一个什么世界。到了那个时候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渐趋成熟,电脑的执行系统化身为语音秘书,具备学习能力及感性互动能力,为网民捉供全天候服务。

  表(一)列出互联网进化的四个阶段,每一个网络世代都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冲击,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及游戏规则。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忙于研究这些数码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表(一):互联网的四代进化

Web 1.0

阅读网

资讯为中心 (网络)

Web 2.0

可读可写网

人们为中心 (社交网)

Web 3.0

可读可写可执行网

机器为中心 (语意网)

Web 4.0

可读可写可执行可同步网

代理为中心 (无处不在)

 

  数码媒体在很多方面的确令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首先,互联网将地球连成世界村,打破地域及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和千里以外的亲友联系,国与国也方便加强沟通,进行文化交流,大家亦很容易就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互联网提供了大量资讯,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周游列国,透过互联网认识社会,同时亦可运用互联网表达意见或进行创作。当然互联网及其他数码媒体更提供了无限多的娱乐节目及游戏,是大众的玩乐天堂。而网上购物及网络营商当然促进了经济发展,遥距学习更给予大众很多进修机会,让新一代可以晋身知识社会。这些都是对增进个人欢乐和幸福有帮助。

        不过,参加会议的学者,免不了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数码科技带来的挑战,他们激烈讨论一些潜在隐忧。


数码媒体对福祉的挑战

        这里简略介绍几项主要挑战。第一项是如何应对新数码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新一代在数码环境下成长,资讯过剩,如何选取有用资讯和避免在资讯海洋中迷失,是一个难题。在Facebook上年轻人往往为争取更多赞好,非常着重别人的欣赏和认同,而下意识地做一些「出位」或特别的事情,丧失独立判断能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似乎是为别人而活,而不是呈现真正的自我。此外大家都关注搜索引擎的使用,因为有研究指出,经常使用Google的人,会记忆力变差,而且专注力下降。而在即将来临的Web 3.0大数据时代,私隐的保障又顿成疑问。

        第二项挑战是如何解读数码媒体的资讯。由于用数码科技制造假资讯太容易,「有图有真相」这句话已过时,如何核实资讯是一大烦恼。第三是关于大众怎样善用传播权。在Web 2.0时代,人人是记者,人人是作家,怎样让众多网民不散播谣言、不进行网上欺凌?第四项是安全问题。骇客入侵及网络侵犯私隐是经常发生的事,如何避免?

        由于接触互联网及数码媒体不再困难,所以「数码鸿沟」的问题得以舒缓,反而是「数码使用鸿沟」更引人关注。因为很多大型社交媒体公司及搜索引擎公司,垄断了大数据,普通人无法使用这些数据资讯去寻求利益及增进幸福。

        第六项挑战是如何为发展数码科技制定方向?人工智能的发展甚有争议。微软的盖次表示忧虑;霍金更表示这可能导致人类种族灭绝。霍金解释,人类的进化慢,机械人及电脑系统进化快,如果不好好掌握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人类恐怕会被超越。

        面对林林总总的挑战,出席会议的学者提供了很多建议去发展数码时代的福祉。首先有学者提出要为大众提供数码素养 (Digital Literacy) 训练,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提倡传媒资讯素养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MIL) 教育。这些素养训练可以协助大众,尤其年青一代,认识数码媒体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掌握分析数码讯息的技巧;善用数码媒体作创意表达;并学习监察数码媒体的发展,督促它们为人类福祉服务。

        另一些学者则推介正向心理学。在福祉的研究中,「自主」 (Autonomy) 和「良好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主要元素。而正向心理学正是强调自主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而且鼓励人们过欢乐人生及有意义的人生。运用正向心理学跟社交网站及互联网打交道,心理学家认为可以引导大众善用传播权及回避数码媒体的负面影响。

        有些哲学家则从灵性出发,介绍宗教怎样辅导人们在资讯爆炸的年代寻觅到轻安自在。例如日本禅师小池龙之介就以佛教心法,指导年青人怎样愉快地在社交网站上与人交往。


跨学科合作

        参加会议的学者经过两天研讨,提出成立三个工作小组,制定策略,期望在数码世界中提升福祉:

(一)  教育组:负责对数码媒体作全方位研究。过去有关数码媒体的研究也颇多,但缺乏综合整理,有需要成立资料库和研究团队,有系统地探讨数码媒体的特质及影响。同时推广传媒资讯教育。

(二)  科技组:了解数码科技的发展,监察互联网公司、社交网站机构、搜索引擎机构、科技公司等,与从业员展开沟通及对话,建议业界自律。

(三)  政策:负责敦促政府制定有关政策,保障数码科技能造福人羣。

        以色列Aharon Aviram教授是一位教育哲学家,他是这个数码媒体与人类福祉计划的倡议者。他关心下一代如何在数码世界过美好生活。他不仅召集了来自不同学术领域学者参加这次会议,并邀这批学者加入工作组,在未来的岁月一起研讨,为提升人类福祉共同努力。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