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互联网使用的全球化特性

2002-04-15
网民有否充份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特质?
几乎没有容量限制、并且轻易跨越国界的互联网,常被认为全球化传播的要素之一。在虚拟的空间里,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互相联系,这些人在网路上自由交流,交换资讯,从事网上活动。从统计资料看来,没有其他媒介比互联网更具备全球性的特质。到二零零零年底,互联网使用者已经达到四亿一百八十五万人。除了使用者的人口规模和范围之外,互联网也以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着称。

互联网或许\有全球的性质,但是对使用者而言,它是否也确实是一个全球化媒介?答案必须要看使用者究竟有没有将它当成一个全球媒介使用。


台湾互联网使用调查

岛国型的台湾,与外界的联系对于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自七零年代以来,台湾两位数的经济成长归功\于旺盛的贸易活动。根据经济部在二零零零年统计,海外投资达到大约六十亿三千二百万美元,资讯工业也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包括两个世界最大的积体电路制造厂。尽管一九九九年发生了地震灾变,台湾仍名列于第三大的IT制造国。二零零零年,台湾制造供应全球电脑的主机板占了84.7%。

台湾互联网使用源起TANet五年后,第一个ISP----Hinet成立。截至二零零一年七月,台湾拥有32%的上网率,约合七百二十一万个使用户,五年内超过十倍的成长率;ADSL在二零零一年第二季的成长率也达到1000%。但尽管互联网成长率十分快速,它能带来何种实质上的改变仍是个未知数;使用者是否实际上运用了网路无边际特质,摆\脱语言和文化的束缚去漫游网际世界、并充份发挥了这个媒介的全球性潜能?

位在台湾嘉义的国立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在去年参与了一项包括美国、香港、中国大陆、瑞典、新加坡、义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参与的世界互联网计画(WIP),并在二零零零年十一月进行全岛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电话调查,总共访问了二千零十五人,其中包括四百八十八位网路使用者。

调查结果发现,网路使用者较不使用网路的受访者年轻,教育程度、收入也比较高。但与一年前另外一个调查相比较,高龄者与教育程度较低的网路使用族群已经有增加的趋势。至于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有较高女性网路使用者的比例,占了53.4%,然而这也反映出男女抽样比例不均(男44.9%,女55.1%)。使用者花费在看电视的时间较少,然而却花较多时间在阅\读报纸、杂志、电话使用以及和朋友互动。不使用网路的原因则以不知如何使用、没时间、没电脑,以及没兴趣居多。

四份之三受访问的使用者用电话线上网,但ADSL用户有遽增趋势。使用者上网最普遍的活动为资料搜寻,其次为通讯交流。平均每天要花费99.3分钟浏览网页,11.5分钟聊天,和4.1分钟讨论。电子购物比较起来占了极小的比例,5.8分钟。有趣的是资料搜寻虽然占了最大的比例,对于受访的网路使用者来说,网页在资讯收集的重要性只是排名第三(14.3%),远逊于电视(40.5%)和报纸(24.7%)。

此外样本中有28%使用者曾透过网路购物。虽然网路购物经验值仍偏低,相较于以前的研究仍有大幅成长。消费者对于网路购物接受度不足或许\与线上购物的安全性有关。

在资料搜寻、传播、和电子商务方面,全球化特性被此次调查定为研究主题。
资料搜寻----互联网使用者被问到浏览网页的字体版本时,平均84.3%浏览台湾网页,仅5.9%浏览中国大陆网页。

传播交流----当问及是否加入国外网路社群为成员时,仅0.8%回答有。是否同意网路使得原本不可能认识的国外朋友成为相识的可能性:43.4%的人同意,但47.9%的人持反对意见。

买卖交易----样本里的一百三十七位网路购物者中,17.5%的人曾经向国外购物。
相关性分析发现,全球化程度高的使用者向国外网站购物的金额,以及透过网路结识外国朋友的比例都比较高。进一步分析显示,全球化程度与教育程度、收入、使用网路经验、网路社群会员地位、上网时间和网路购物金额也都有密切关连。一般说来,更能利用网路全球化特性的大多是男性、教育程度较高、并有较多电子购物和网路社群经验的使用者。


全球性对个人的意义

美国一位学者Ferguson曾提出疑问:一个媒介需要拥有多少阅\听众或使用者,才可称之为全球性的媒介?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在学术论述中,全球(global)这个形容词常常与跨国(transnational)交互使用。但在没有标准定义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说,没有太多使用者大胆超越地区性的网际空间。既然使用者当中参与国外电子社群(0.8%),或向国外网站购物(4.9%)的比例都非常小,网际空间这个无疆界的特性应该会在资讯服务上显现它的优势了;然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同样的、海外的华文网页也一样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以下或许\是国外网际世界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一)科技:软体相容性、频宽限制和网路拥塞也许\让使用者浏览国外网站觉得挫折或沮丧。中国和新加坡网站多数使用简体字,习于繁体字使用的台湾人未必容易接受。

(二)语言:在台湾即使英文教育早在中学时起步,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和写外文仍旧是挑战,成为跨阅\有形疆界的障碍。

(三)社会文化:过去研究发现,中国大陆使用者大多渴望国外网站的线上资讯。然而他们所热切渴求的并非有关世界的资讯,而是中国大陆本身的消息,因为发生在周遭的事件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

美国学者Braman将地区性(locality)区分为三种形式:第一层地区性指的是传统被地理学、物质和社会力量所建构的世界,第二层是在文化范围内。第三层则存在于互联网路空间里。她认为前两者之间的界线,在互联网空间里已经完全被打破。

当然,未来情况或许\会改观。当电脑可以自动翻译语言的时候,至少语文将不再对互联网沟通构成障碍,Braman的预言也更可能实现。只不过在目前,绝大多数的使用者在这个号称无疆界的互联网世界里,好像还是守在他们熟悉的一小块范畴里面。换言之,网路媒介可能真是全球性的,然而台湾的使用者仍「居住」在与自身需求与生活密切相关,以及让他们有归属感的网路区域。对于单独的个人而言,「全球」(globa)的重要性、意义和与自身的关连仍然远不及「本地」(local)的重要性、意义和关连。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