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美国大选的媒体表现

2004-11-15
各地媒体对美国大选公然表态。
美国媒体与政治及商业利益蕴含千丝万蓟疑鰜Y。
传媒表现跟选战同样触目。
网上「博客」成为今年大选具影响力的消息来源。
今届美国大选引发与传媒有关的议题甚多,其影响亦十分值得留意。本文尝试从三方面讨论,首先是国际传媒对这次大选的处理,其次是美国本土媒体的处理手法,以及新传播科技对这次大选的影响。


国际媒体立场鲜明

美国作为世界性强国,改朝换代与否对国际影响深远,因此全球媒体都密切注视大选的情况。有趣的是,像美国一样,世界各地媒体不再满足于作为选举的旁观者,纷纷表态支持个别候选人,令习惯干预别国内政的美国,亦一尝被人指点江山的滋味。参与呐喊助威的传媒,首先由欧洲带动,例如全欧销量最高的报纸----德国小报《Bild》便公然表态支持布殊连任,理据是布殊的反恐政策比克里对德国更有利,这是该报五十一年来首次对美国大选表态;德报表态后,英国倾右的《经济学人》杂志、倾左的《卫报》及反战的《独立报》等皆呼吁选民投克里;而法国著名的《世界报》十月底亦表态支持克里出任美国总统。亚太地区方面,亦以支持克里当选的占多,如泰国的《曼谷商业报》、韩国的《韩国时报》、马来西亚的《Utusan》、菲律宾的《问询报》、日本的《日本时报》等,皆立场鲜明地表态,可见布殊即使勉强获得国内支持连任,面对国际媒体的严厉批评亦令他面目无光。

除了透过报章表态,国际间的媒体亦通过民调反映他们的看法,像德国的《Stern周刊》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六成的德国人估计克里会入主白宫;而法国的民调只有一成人看好布殊。而在无国界的互联网上,今届也出现多个「世界公民」网站,专门讨论美国大选。此外,不少网站都进行虚拟投票,像英国的民间网站globalvote2004便公布了较有代表性的结果,在全球一百九十个国家有超过十一万网友投票,其中有77%选择民主党的克里入主白宫,未受注目的独立候选人纳德也有14%,布殊仅获9%支持率。该网站希望藉此美国可以听听世界不同地方的声音。

而英国《卫报》更在其网站上发起一人一信反布殊行动,主要针对俄亥俄州克拉克县一些立场未明朗的州份,它呼吁读者通过互联网登记后,取得一个克拉克县选民的地址,然后写信给该名选民不要投票给布殊,但是首批约万多封游说信在十月二十日寄到当地后,居民纷纷批评《卫报》「干涉美国选举」。在一片谴责声中,《卫报》不得不立即终止号召读者写信游说此计划。

综观全球媒体对这次选举的强烈反应,可见美国领袖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如何深远,亦希望藉此唤醒美国选民了解国际间的看法。


美国媒体政治化

旁观者都对美国大选如此肉紧,美国传媒的投入状况可想而知,连电影界亦罕有地加入战场,像批评布殊的纪录片《华氏九一一》便夺得康城影展大奖。基本上,美国的媒体亦与民众一样壁垒分明,知名媒体纷纷在选举前一两周的关键时刻公然表态,最早开腔的是全美销量第三的《纽约时报》,公然在社论中批评布殊及表态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其后是《华盛顿邮报》。传统上,较有影响力的美国传媒一向支持自由主义。而支持现任总统布殊连任的报纸亦不甘示弱,像《达拉斯新闻早报》及其他地区小报亦纷纷作出反击,令美国媒体进一步政治化。

至十月底,克里至少已获得一百二十多家美国报章在社论上支持,而布殊亦有九十六家。有评论认为美国舆论对两位候选人的取态,反映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舆论阵地之间的竞争白热化。当然,也有主流报章坚持不表态,像《今日美国报》等,便不希望表现出太强烈的政治姿态,以维持其独立性;但当美国舆论相继归边时,这些大报面对表态的压力亦愈来愈大,像《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在上一届大选仍愿意维持其独立性,但今届亦加入宣传阵营为两党摇旗呐喊。

美国新闻传媒明知表态乖离专业操守,仍投入其中,主要因为媒体与政治及商业利益蕴含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媒体背后的大财团,与共和、民主两党关系纠缠不清。不同的领导上台反映不同的媒介政策,例如政策倾向保守的布殊自然不为高举自由主义的传媒喜爱,因此媒体亦藉此趁机争取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选情激烈,社会分化,群众都喜爱看与自己政治倾向接近的媒体,最明显的例子莫如霍士电视台新闻节目,成功赢得较保守的观众,收视率较其他新闻频道更突出,显示有立场的媒体更能获得公众支持,因此令其他媒体相继仿效。

表(一):美国媒体表态立场
报纸
支持布殊 :
《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达拉斯新闻早报》、《洛矶山新闻》、《拉斯维加斯评论报》、《塔尔萨世界报》、《华盛顿时报》、《纽约邮报》等

支持克里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迈阿密先驱报》、《波士顿环球报》、《亚特兰大宪法日报》、《费城问询报》、《时代》和《新闻周刊》等

电子媒体
支持布殊 :
辛克莱广播集团,霍士电视台

支持克里 :
CNN,CBS,NBC
传媒押上公信

有立场的媒介并发着选举的火花,增加美国大选的可观性及新闻的娱乐性,问题是这些手法令选民只接触与自己意识形态相近的媒体节目,令选择性收看或聆听的问题更恶化,不同观点无法沟通;而媒体作为一个理性交流的公共论坛的使命无法维持,结果只是强化了一己的既有观点,而不是反思、提出质疑又或寻求更全面了解,社会分化更严重。最明显的例子,是有研究显示三次电视辩论以后,主流报纸及电视台的评价有六成不利布殊的言论,而不利克里的言论只有二成半。但即使媒体厚克里贬布殊,仍无影响他当选,可见有既定立场的选民根本不比较政见不同的言论。

这次一些较有公信力的新闻媒体以行动支持克里,如今布殊当选,这些传媒会否受不利政策影响不得而知,但美国传媒政治归边后押上的,还有参与抹黑候选人而出现的公信危机。有研究显示,记者对各候选人的评论中,有44%根本没有实质证据支持,能提出证据的只有42%。而CBS的《六十分钟》节目亦曾引述文件,指布殊年轻时涉嫌利用家族影响力在国民警卫军中获优待,其后文件被质疑是k造,CBS最终承认未有核实该文件,最后要公开道歉认错。因此当媒体愈发介入候选人之争,亦愈容易因为迁就立场而乖离真相与事实,引发另一场公信危机。


互联网异军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当传统媒体相继政治化、无法履行公共空间的任务时,新兴的互联网却逐渐取代这方面的角色,如踢爆CBS伪造文件的,正是在互联网上日渐壮大的势力,名为「博客」(Bloggers),原是「Web Log」 (网上日记) 的缩写,它是一种网上出版和张贴发表文章的方式,作为思想交流和资讯共用。这次竞选过程,阅读政治类博客的美国网民增至一千三百万,因此两党都极力争取这班博客的好感,聘请专人撰写博客文稿等。

不少博客族以媒介监察者自居,亦为传统媒介创造了不少新闻话题,例如首轮电视辩论后,有博客从电视画面上截取照片,指布殊背后像配戴一个可能是电子接收器的物体,网上因此流传这使不擅辞令的布殊突然变得口齿伶俐,布殊的竞选阵营发言人指此说法「荒谬﹂。

此外,美国广播公司ABC在选举前一周在巴基斯坦获得一盒怀疑与恐怖份子有关的录影带,威胁将发动一场比「九一一﹂更严重的袭击。ABC只在其新闻网轻轻交代有关事件,并强谓已将录影带交给了美国安全部门调查,但有博客网站还是抢先用作头条报导,批评ABC不播出录像带是不寻常的做法,怀疑它另有政治动机,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随着网上博客的壮大,确实令传统媒介的公信面对更大的压力。

可是,博客网站亦有失准的时候,例如在公布选举后民调,它们便显得操之过急。如DailyKos 和 Slate等博客在西岸正午时已公布克里在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十二个州中有八个州领先,这些不利布殊连任的数据甚至影响到西岸下午的股市下跌,克里领先的消息要到黄昏以后才被证实错误,不少网民因此被著名的博客网站误导,可见博客网站虽然以媒介监察者自居,其公信力亦非十分有保证。事实上,博客网站的资料既来自四方八面,公众很难分辨讯息的真伪,这次教训显示网民要使用网上资讯亦要提高警觉。

互联网在今届美国大选中的表现是异军突起的,政党除了利用网站、电邮、网上集会针对不同目标群众,接触新选民、向他们筹募经费外,连抹黑不同候选人的纪录片亦分别可以透过网站下载,像攻击布殊反恐战争的《华氏九一一》在选举前夕上网,而攻击克里反越战的纪录片《被盗取的荣誉: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在电视播映收视平平后,便安排在网上继续播放,网络电视因此成为主流媒体宣传的延伸;而随着传统媒体相继政治化及归边,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作为政治论坛的任务亦逐渐加强。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