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媒大量引用选前和票站调查的数据。
美国总统选举牵动了世界传媒,除了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外,还因为美国传媒报导选举的方法带领潮流,不少世界各地以「第四权」自诩的新闻媒体,都趋之若鹜。美国传媒在选举期间大量引用选前和票站调查的数据,以第一时间立体报导选举预测和选情分析,受惠者不单是美国人民,就连国外受众,包括香港巿民,亦可第一时间掌握选情,既可享受资讯自由,又可增加世人对美国选举制度的认识,发挥极大公关作用。
笔者以前提及,立法会资料研究及图书馆服务部,曾经应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要求,就海外地方进行票站调查的经验进行研究,协助立法会讨论票站调查在本地的发展。笔者指出,有关研究着重法律条文,有所不足。刚刚结束的美国总统选举,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笔者在选举前向本地传媒发放了一份通告,建议传媒在采访美国总统选举时,可以考虑下列课题:美国传媒如何进行和使用票站调查?在什么时候拿到票站调查数据?什么时候公布选举预测?如何处理东西岸时差?如何在资讯自由和选举公平之间作出平衡?在投票日前公布提早投票调查结果会否影响选举公平?等等。本文集中讨论选举预测所引申的问题。
选举预测所引申的问题
美国总统选举于十一月四日进行,除了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两个小镇外,以香港时间计,美国东岸最早开始投票时间是十一月四日黄昏时分,最早截止投票时间是香港时间十一月五日早上八时。阿拉斯加(Alaska)是最后截止投票的州份,在香港时间翌日下午二时结束。
与过去几届选举一样,笔者都有详细观察美国传媒的票站调查。今年的观察范围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电视直播和网上广播、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电视直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网上广播、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网上广播。笔者扩大了观察范围,是希望可以更加精准地比较不同传媒的报导方法。
简而言之,美国传媒今年报导票站调查的方法,跟过去并无显著分别。不过,在宣布个别州份的结果时,就比以前谨慎,兼且使用了比较含糊的字眼。例如,传媒以前的预测主要引用票站调查数据,以「可以胜出」或「胜算接近」(「call」or「too close to call」)来描述个别州份的推算。近年来,传媒开始谨慎,如果票站调查的得票差异未能超过既定误差,传媒就会押后公布预测,等待政府公布部份点票结果后,再结合票站调查数据作出综合分析,然后宣布推算结果。不过,在这种运作下,押后公布就等同「胜算接近」。
今年,传媒更加谨慎,差不多所有进行票站调查的传媒,都在节目或网页内多番解释,如果传媒押后公布某些州份的预测,并不等同「胜算接近」,可能只是「资料未够」(「too early to call」),避免观众认为迟报等于紧凑。不过,观众对「边选边报」的做法,从来没有异议,而且是万众期待的环节,没有引来选举不公的指摘。
平衡资讯自由和选举公平原则
美国传媒的做法,有其历史原因,亦有过争拗。篇幅所限,在此不赘。笔者希望指出,在美国传媒的发展史上,言论和资讯自由,始终排在首位。在今年的总统选举中,起码有三点值得香港巿民注意:
(一)提前投票的效应:美国总统大选提前投票越来越受选民欢迎,二零零零年提前有15%,二零零四年有22%。本届有三十多州接受提前投票,全国比率就大幅上升至超过30%。根据传媒在选前数天公布的调查结果,提前投票的选民中,59%声称投了奥巴马,40%谓投了麦凯恩。换言之,在正式投票日前,透过民意调查,国民其实可以预知到大约三份一已经投票选民的取向。这个比例,在个别州份可以更高。
(二)两个小镇的象征意义:在新罕布什尔州,当地时间十一月四日零时,即香港时间同日下午一时,两个小镇迪克斯维尔山口(Dixville Notch)和哈特镇(Hart's Location),率先开始投票。该州法律规定,所有票站须于早上十一时开始作业,而人口不足百人者,最早可在零时过后开始投票,而当所有登记选民投票完毕后,便可点票。两个小镇因此钻了法律空子,每次投票日零晨左右,便安排所有选民同步投票。每镇选民人数不足三十人,每人一个划票区,数分钟内完成作业,随即点票。今届投票结果是,奥巴马在迪镇及哈镇分别以十五对六票和十七对十票取胜。选票数目当然是九牛一毛,但世界传媒争相报导两个小镇的投票结果,性质上与报导全国提前投票的统计数字,其实没有分别。美国人非常受落,香港人亦没有半点批评。
(三)美国传媒随着个别州份截止投票,便第一时间判断有关州份是否胜负分明。如果个别候选人在东部大胜,传媒随时宣布胜负已分,不会等待全国投票结束。今次选举,由于部份东部和中部的州份「资料未够」,所以最后胜负要待西岸四个州份截止投票后始能研判。当时是香港时间十一月五日中午十二时,比阿拉斯加州截止投票时间早两小时。美国人和香港人也欣然接受。
值得香港借镜
上述三点,足见美国传媒如何平衡资讯自由和选举公平的原则。大选期间,本地传媒铺天盖地般报导了民主共和两党的选举工程和选情分析。选举过后,香港传媒大量转载美国传媒票站调查的数字,分析胜败原因和选后形势,但却完全没有总结美国票站调查经验,是否值得香港借镜。
笔者估计,本地传媒其实十分重视美国传媒的票站调查和资讯自由。不明所以者,是为什么本地的学者专家,以至政界中人,当面对本地传媒如何处理票站调查时,会变得异常苛刻,兼且没有信任。是否双重标准?
保守人士认为民调数字,尤其是票站调查预测,可以影响选情所以造成不公,只是其中一方论据。资讯自由和传媒责任,其实应该一并考虑。新闻从业是持份者,学者专家是引路人,为什么我们不好好讨论美国票站调查的制度,集思广益?
香港被誉为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又要超英赶美,难道我们不配拥有敢于维护资讯自由的电子传媒和调查机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