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刊整顿成果

1998-08-15

  内地报刊(报纸和期刊)自七八年起驶上发展快车道,经过八四—八五年、九二—九三年两度扩张,至九五年达到历史最大规模,实现了文字新闻传媒的数量腾飞。进入「九五」(九六—二○○○年)之后,内地报刊换了一种发展思路,提出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提高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自九六年开始,进入以治散(资源过于分散)治滥(编排粗制滥造)为内容的整顿阶段,目前已获初步成果。

治散治滥的整顿

  九六年十二月,经过近一年调查研究,几上几下广泛听取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国家新闻出版署根据「两办」通知精神和规定,于九七年一月分别发出治理报纸和期刊的通知,主要内容是:取消内部报刊,压缩质量低劣的报刊,同时扶持和加强党报党刊的建设。

  至九七年十二月底,内地已有廿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压缩公开报纸 227 种,占报纸总量的 10.4%。其中,有严重违反办报宗旨、违反有关规定的八种,其他是内容雷同、质量差、规模小、发行量少的报纸。上述省、区、市已有 4356 种内部报纸完成转化,占内部报纸的 67.5%。其中停办 1186种,转化为内部资料 3170 种。有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39 个中央部委共压缩公开期刊 364 种,占期刊总数的 4.5%,其中社科类期刊 218 种,科技类期刊 146 种。已有 6165 种内部期刊停办或转化为内部资料,占内部期刊的 60.1%。这期间,新批准了少量公开报刊出版。



  把报刊区分为正式报刊(公开报刊)与内部报刊,是近十年的事。此次治散治滥的内容之一,是取消内部报刊,部分确有社会需求又具备一定质量者,可以转为正式报刊,大部分应转化为内部资料,不作报刊看待,以后也不列入报刊统计。

  报刊压缩、转化和调整的工作,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尚未完成任务的省、区、市,估计到九八年下半年都可以完成。

  经过初步治理整顿的内地报刊,总体质量有一定提高,新闻市场有所净化,传媒结构趋于合理,报导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社会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

  九五—九七年这三年,内地报刊界始终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既抓新闻市场净化,又促新闻市场发展;既抓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又抓报刊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少吃皇粮或不吃皇粮」,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这三年,报刊的经济效益普遍看好,总的说是一年一个台阶,年年有进步。

  九七年内地报业广告营业额报纸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一路攀升,成为报业经济的支柱,全年达到 96 亿,比上年超出 18.3 亿元。内地有三分之一以上报社广告收入呈大幅增长趋势,广告营业年额超过一亿元的报社达廿四家,比九六年多六家,除《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报社继续增长外,东北地区(三家)和西北地区(一家)第一次出现了广告营业额突破亿元的报社。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报业的营业年额达 130—140 亿元。由于经济实力加强,报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人民日报》建立了新闻资料检索数据库和编审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通过卫星为国内外用户服务。全国发行的报纸,在内地九十个代印点实现卫星传版和电话传版,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时效。县以上报纸已全部使用激光照排和胶印印刷。一些经济实力更强的报社,开始使用桌面彩色出版系统和高速多色卷筒纸胶印机出版彩色报纸。经过九五—九七年三年发展,内地报业的科技含量有了明显增长。

  同报业相比,内地期刊的广告收入一般较少,近两年也有所增长。利润的微薄直接限制了期刊业的发展,使得期刊在提高质量、进行技术改造等方面落后于其他传媒。九七年,不少期刊已意识到这一点,在吸引和刊登广告方面下了大力气。一些期刊的广告制作更加精美,广告所占篇幅也有所增加,一些期刊广告年入已经超过一千万元。

报业集团出现露兼并势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内地报刊业在新闻信息、报导形式、编排风格、广告资源、报刊发行、新闻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报刊社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一些党报、大报,具有新闻信息权威、编采管理人员水准高、财力物力雄厚、经营管理得法等优势,而一些小报小刊则因财力人力薄弱、发行量少、质量低下、广告缺乏而无法维持。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大报开始兼并小报小刊。

  这几年,全国先后有《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四川日报》、《湖北日报》、《新民晚报》、《济南日报》、《青岛日报》、《烟台日报》、《广州日报》等报社兼并小报小刊。兼并之后,兼并者对被兼并者根据市场需要重新定位,充实采编队伍,派出主编和业务骨干,注入必要的资金,同时对原采编人员在政治、业务、福利等方面体贴关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被兼并的报刊,经过调整改造,发行量和版面质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九六年,内地第一个报业集团问世。当年,出于各种动机,各地提出组建报业集团的要求。新闻出版署针对当时的复杂情况决定:目前组建报业集团必须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组建报业集团的报纸必须是党报,并且还要具备五个条件:较有影响的传媒实力,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充足的人才实力,较过硬的技术实力,较通畅的发行渠道。据此,通过对十家省报和十五家市报的调查比较,新闻出版署选定《广州日报》作为组建报业集团的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制上和操作上的准备,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于九六年五月廿九日正式挂牌运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后,在集约化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社会影响和市场占有进一步拓展,产业资本急剧扩大,总资产达十六亿元,净资产达十一亿元。

无纸报纸破土而出

  九五—九七年三年间,是内地报刊界技术改造、技术投入最多的三年。一方面,报刊社纷纷「结网」—告别笔与纸,以新闻综合业务网等联网方式实现采编自动化,至九七年六月,已有近七十家报社建立了这种采编网络,以后几乎每天都有报社建网和准备建网。另一方面,则创办无纸报纸—或称电子报纸,或称报纸网络版。截至九七年底,内地上了互联网的这类新型的「报纸」已有六十一家。

  《杭州日报.下午版》于九三年十二月六日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谘询网向该网的一万用户发送当天报纸版面,迈出了内地报纸上网的第一步。《人民日报》于九五年九月在美国建立了以中国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开国内媒体国外上网的先河。同年十月十二日,《中国贸易报》在国内第一个登上互联网。

未来规划倍增发展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制订了《新闻出版业 2000 年及 2010 年发展规划》。根据规划,二千年前,新闻出版业经过阶段性转移和治理工作,要基本解决散滥问题,要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到二千年,内地书报刊年人均用纸量要比「八五」期末(1995)增长 50%,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的年人均数量要比「八五」期末翻一番。到二零一零年,再经过十年努力,书报刊年人均用纸量和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的年人均数量要比二千年翻一番。

  规划强调要提高新闻出版行业集约化经营能力,要扶持有影响的党报实施兼并、重组,建立起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到二千年,报业集团要扩大到五至十家,到二零一零年,报业集团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 10%;到二千年,报纸广告收入占报社收入的平均比重,要由九六年的 60%,提高到 70%,到二零一零年要达到 80%。要抓好重点期刊建设,期刊发行量上一百万册的,在二千年要达到期刊总数的 2%,到二零一零年要达到 4%,期刊期发行量上五十万册的,在二千年要达到期刊总数的 6%,到二零一零年要达到 7%。

  内地报刊发展规划同中央的宏观规划是一致的。中央提出到二零一零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翻,意味着届时内地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所谓「小康社会」,意味着内地的信息流量和流动频率将出现倍增,意味着人民对出版物的需求量和消费量将会倍增。这两个倍增,说明内地,包括报刊在内的大众传媒,在未来岁月的使命是十分繁重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鼓掌的艺术

钱钢
2020-01-19

排比学“习”记

钱钢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