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开端:汶川地震内地传媒运行感思

2008-06-15
中国政府高层及传媒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无情地撼动着中国大地,此后半个月间中国的反应和表现则深深地打动了世界。通过传媒发自一线的大量报导,世人看到了地震灾难的惨烈,看到了极度的悲痛,也看到了中国人迸发出的勇敢、坚毅、善爱、真诚以及极大的担当。这使人动容和惊诧,也赢得了广泛的敬重。

  多年来,中国孕怀一种表达企望:向世界展示美好和真诚。她原想借主办奥运的契机,未料想这次地震将它提前释放;这次中国表现的传播效力远远盖过了火炬传递。日前有网友建议:让汶川地震幸存儿童的代表来点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火炬。

SARS.冰雪灾害.汶川地震
  判别中国传媒的表现,离不开观察传媒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次内地传媒表现出色,首先源于中国政府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从第一时间起就走在和站在救灾抗灾的第一线。这一步的实现,有一个发展过程。

  二零零三年SARS发生的初期,内地传媒对它曾有播报和提醒,但是政府最初对此突来疫情的判断失当,采取了封堵式的管理对策,结果传媒报导受限,民众知晓管道被堵,社会应变动员被抑制;直到后来疫情蔓延,政府才被迫采取正视态度和务实举措,并迅速开放传媒报导和宣传,最终扭转了局面。SARS事件的教训是:面对突发自然灾祸,政府应该也必须采取正视、公开和积极的应对态度和媒介策略。

  原则确定之后,整个社会的行动还需要适应和训练。二零零八年初,百年未遇的冰雪灾害降临中国南方广大地区,造成城乡水电供应中断,公路因结冰阻断,大批城镇居民和旅客被冰雪所困,情势日趋严峻。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灾害威胁,主动打破多年运行成规,果断推出特别直播节目︽爱心守望风雪同行︾,将冰雪灾害和受灾民众的困苦情况和求援要求即时传播出来,促使各级政府和各方力量紧急行动起来,一时间广播电台成了汇集和协调抗灾救灾资讯和行动的大平台。温家宝总理紧急赶赴灾区视察和指挥,并通过国家电台向灾区发出慰问,向民众发表讲话,快速调动起全国的力量抗灾救险。鉴于广播在抗冰雪灾害中的巨大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当即决定马上向灾区赠发五万台便携式收音机。那一次,收音机广播一时走在了政府部门的前面。

  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的行动迅捷异常。温家宝总理几小时内赶到震区前线,所有传媒也在第一时间跟进报导。国家电台、电视台马上启动连续直播。此次媒体报导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及时、详细、公开和透明的特征;这极大地促进和配合了各种抗震救灾努力的实施和落实。可以说,这次行动迅速是得益于年初冰雪灾害提供的「预演训练」。

确立先例具价值意义
  中国最高领导层通过大众传媒,从第一刻起就为整个救灾运行确立了珍视生命、以人为重的决策判断基准。在此旗帜之下,一切努力、力量和资源被集中和调动起来,构成了上下一心、感天动地的分分秒秒和日日夜夜。全国为此次遇难同胞静默三分钟、全国三天哀悼日并下半旗的政府决定,更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一切为中国政府处理类似事件,也为内地传媒未来相类报导运行,确立了先例和规范,具有分水岭式的价值意义和「宪法级」约束力 。

  迄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和领导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在从指挥救人、打通道路、运救伤者,到安置灾民、组织物资、卫生防疫、心理安抚、防范次生灾害、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照顾伤孤残者等众多事项工作中,尽力做到有条不紊,展现出很强的负责精神和理政服务能力,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同。政府对抗震救灾中可能出现的贪渎失职懈怠现象,也表现出足够的警惕性,得到民众和传媒的坚决支持。正因为各级政府首先表现得尽职尽责,所以国内传媒业的专业精神和能量这次得以大量释放,产生许多高品质的报导。这次地震的恢复和重建肯定是一个长期的和艰苦的过程,现在只是开端,一切都还没有完;各级政府和传媒机构的表现还将受到密切的关注。

收音机是灾民媒体
  国家广电总局在地震当天向灾区紧急运送五万台收音机,国家电台同时捐助一万台收音机。中央军委给救灾部队紧急配发十七万台收音机,河南省也向灾区捐赠二万台。近日,国家有关部门还将向灾区投放十万台收音机。大灾来临,人们想到了广播和收音机。震后迅速捐送收音机的做法,恰巧说明收音机还不是中国居民家庭的救灾必备。而在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这已是实行多年的基本措施。

  灾情发生后,电视直播迅速帮助国内和国外的广大人群了解灾情,迅速动员外部力量前来支援。而收音机广播则是唯一可以直通灾民的「对内」传媒。当路断、水断、电断、手机不通、电视无法收看时,广播是灾民唯一可以依赖的,也是政府当局在最初阶段指挥协调灾区救援活动,安抚灾区民众的重要传播管道。

  目前,在核心震区内可以收听到国家电台和四川省广播电台的短波广播。广播电台除了传递新闻消息以外,也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平安口信、寻亲口信的播告,还有心理安抚干预、卫生防疫知识等专门内容的播出,直接服务灾区听众的特殊需要。这在内地广播史上也是第一次。不过,西部内陆地区地县级地方广播电台的服务能力和抗灾能力显然还比较弱小。处在震中区的四川阿坝州人民广播电台震前每周五天广播,全天用藏汉双语只广播五小时四十分钟。在地震之后,当地地县级广播和电视机构都受到严重破坏。

改进广播应急对策
  灾难提醒人们重视广播,但事后相关的制度改进安排,应当想得更远:广播应当在平时就深入和贴近普通民众,特别是广大偏远地区的地方性广播。欲达此理想目标,需要认真解决包括地方性公共服务广播的体制构建、有效收听覆盖以及内容吸引力等若干问题。这些都是内地广播业界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应急对策方面,也应该有特殊的安排。例如,有关主管部门曾有规定:广播播音必须使用普通话。这次地震灾民居住在偏远山区,与外界接触不多,其中还有许多老年人或少数民族群众,应该允许地方广播电台在灾险情况下迅速转用本地方言口语直接播音,提高针对性,尽最大可能扩大传播实效。目前,还有几十万上百万震中地区灾民正受到堰塞湖垮坝等地震次生灾害的威胁,急需迅速撤离本乡,救灾当局也可以通过本地广播电台动员和说服民众服从调度疏散,及时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