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电影大片还是新闻直播?——旁观奥运传播中的规则制约现象

2008-09-15
全球观众见证北京奥运的呈现。
  北京奥运会闭幕了。奥林匹克的奋斗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愈加深入人心,激励更多的中国人奋发向前。这或许是奥运会留给中国的一份最可宝贵的遗产。不过只说「更高、更快、更强」还不准确,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谛是规则下的「更高、更快、更强」,是对「规则至上」的尊重。没有规则,「更高、更快、更强」将失去公平、正义以及传播友好和和平讯息的价值,也就不会有任何积极的社会意义。此次中国倾全力举办了一届「truly exceptional」的奥运会,说明中国对于「规则至上」原则和价值观的切实推崇与弘扬,这对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皇威主宰、集权人治的定律和意识,是针锋相对的潜在否定和宣战。主办奥运会对中国的发展推动极大。

奥运开幕主题曲的规则性
  规则有不同类别,有不同层级,也有显明和潜隐之分,更有刚性和柔性之别。近期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主题歌演唱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或可谓之「规定动作」,主办城市皆不敢掉以轻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你和我》的出现,多少让人意外。在静谧的半空之中,主唱者歌声深情响起,托出一片李叔同笔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怅婉意境。音乐旋法、传播情景以及乐思的抑扬舒卷,酷似《送别》,给听者安宁委婉、私心倾吐之触动,加上淡淡忧伤的点染。这首歌在几万人共时空的体育场中│更不用说有数十亿人借助传媒在共睹聆听│的辐射张力,显然不足以充盈彼时那个巨大的心绪期待空间。

  张艺谋导演表示不愿采用类似韩国奥运会《手拉手》、西班牙奥运会《巴赛隆纳》、悉尼奥运会《圣火》等那类高亢激越、令人血脉贲张的主题歌风格,因为他觉得那条路已经「非常拥堵和塞车」了。另辟蹊径是有道理的,但特定情境是具有规则性和限制力的。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歌基本应当是广场性的,能够同唱共嚷,即刻点燃近十万现场人的心情,也让即将登上赛场的各国运动员振奋激昂;再优美的小夜曲、催眠歌、葬礼曲等等,在此都不大合宜。歌曲能否广为传唱,首先要看能否拨动众人的心弦,不论什么风格。歌从心出,亦是同理。就此而言,今次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主唱歌曲能走多远呢?

奉行双重标准
  与对主题歌看法的分歧相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两个中国小女孩的形象和声音的「人为组合」,引起海内外更大的争论和对立。澳大利亚主流大报(二零零八年八月十三日)用约半版大小的头版新闻照片来报导这两位中国小女孩的「形声组合」,而此前几天这样的版位和篇幅只有澳大利亚的金牌获得者才能占据。

  在开幕式上,一身红衣的小女孩林妙可出现在场中,童声独唱《歌唱祖国》,令无数人深为感动。不料事后主创团队的音乐总监陈其钢披露,观众现场听到的歌声并非林妙可的,而是另一位小女孩杨沛宜的歌声的先期录音;采用「组合」做法的理由是为了更「完美」。这种解释的确有道理,只是完美原则的贯彻在整个开幕式中并不彻底;因为人们看到其间有不少出场人士的容貌、身材、语音和声调远不完美。例如,国际奥会主席罗格先生的英语腔调就既不地道也不悦耳。但是,为什么在罗格先生和中国小女孩身上使用双重标准呢?毛病可能出在两点上:一是主创团队把完美置于真实之前,二是在执行这一原则时奉行避难就易的策略。罗格先生不会同意为他配音的任何提议,但是中国小女孩及其父母则有可能会接受和服从,或者根本无需让他们知道。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一幕由双重规则指导出来的演出。

不应为「完美」而去牺牲「真实」
  说到这况,人们可能会把责备的目光投向主创团队,甚至主创决策人士。其实,板子并不能就此简单地打下去。我们可以把赞同和反对「双簧」做法的双方分为「完美派」和「真实派」;一边以是否「完美」为判断标准,一边以是否「真实」为裁判准绳。双方所持的判断标准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争论也有点「鸡同鸭讲」的味道。这况问题的关键是,先要判定所争之事本身的性质,然后才好决定按照什么规则来处理它。

  首先,从媒介传播的角度来看,实况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究竟等同于转播一部「电影」呢,还是即时报导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事件?相信多数人的回答是后者,因为整个开幕式是一个新闻过程和即时事件。在观众的潜意识中,目睹真实的发生是重要的。其次,如果把「完美」和「真实」都看作是标准,实现前者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后者。最后,「完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追求,你的「完美」也许并非众人期望的「完美」,而「真实」则是相对客观和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满足。所以,在真实的基础上求尽可能的完美是可行之路,也是尊重最大多数观众的需求,而不应为了某一种「完美」而先行牺牲掉真实。

  电影在本质上是艺术的自我表达,而新闻报导的第一要义是客观的真实呈现。相比之下,新闻报导必须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受众的规则和立场,这与导演电影略有不同。全球观众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固然是为了看中国将呈现什么,同时也要看中国呈现背后的规则和价值观是什么。「人工组合」的小瑕疵一经披露,就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即时传播的真实性,也使辉煌的开幕式背后的传播思维定势受到质疑,这是令人感喟的。重视过程和尊重规则非常要紧;这也是人们通常强调算式推演过程的正确,要高于仅仅结果得数正确的道理。

  张艺谋导演并没有错,他可能还是按照以往工作的思维习惯在「导电影」;但是也许没有人提醒他:这一次全球亿万观众却不是为「看电影」而来。有谁见过几十亿人同场共看一部电影?全球观众瞩目这一刻,是希望看到和见证这个真实的历史瞬间,以及此时此刻的中国和她的即时表现。

新闻传播专业的反思
  「人工组合」的出现给中国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专业提醒是不容忽视的,特别在新闻和艺术甚至娱乐搞笑之间的界限愈加含糊、倍受忽视的今天。

  造成这一处理失当的原因有三种猜测可能:一是出于保密考虑,新闻传播专家没能进入开幕式主创核心决策圈;这是封闭的小圈子运作造成的缺失。二是新闻传播专家进入了核心决策圈,但是没有提供相关的专业意见和判断;这是行业失误和专业失职。三是新闻传播专家进入了核心决策圈,也提出了明确的专业意见和判断,但是没有被采纳;这说明媒介传播的专业规则还未得到应有的社会尊崇。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