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比赛节目收视影响因素分析(Ⅱ)

2008-11-13
中央电视台全天候转播北京奥运。

赛事项目热度是影响奥运收视最大的因素。
  上期对奥运比赛节目收视表现的可能影响因素,作了一些定性梳理,但到底这些因素是否对节目收视有显著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还需要具体的收视资料来加以检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进行具体的收视影响模型设计和检验时,考虑到资料的易得性和分析的可行性,无论是因素本身的选择还是对因素操作性定义的设计,都做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和折中。

研究设计
  (一)解析对象:收视率。AGB尼尔森提供的反映节目收视情况的指标有收视率、触达人数、收视份额等。其中收视份额是一个具有相对意义的指标,本身所反映的基础在动态变化中。触达人数和收视率本质上是同一回事,可以相互转换。这况选收视率为解析物件,也就是分析中的因变量。

  (二)影响因素梳理:根据上述说明,对于本次奥运节目的收视,我们初步选定以下收视影响因素:

  ‧频道:根据频道的强势程度(AGB尼尔森收视资料中的「CCTV奥运转播各频道日均收视人数趋势」),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中央电视台CCTV1和CCTV奥运;第二类为CCTV2和CCTV7;第三类为CCTV3和CCTV12。为定序变量,分析时进行虚拟变量转换。

  ‧时段:我们分为三个时段,即工作时段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黄金时段晚七点以后到十二点;其他时段。由于是分类变量,具体分析时进行虚拟变量转换。

  ‧是否周末:简单的二分变量。

  ‧某奥运比赛项目在我国的受欢迎程度,即项目热度。对项目热度的操作性定义,基于一项有关我国公众喜欢的体育项目的网上调查结果(http://news.sina.com.cn/c/2008-08-11/163216098935.shtml)。根据该调查,每项体育项目可以被归入下述三类之一:我国公众喜欢和熟悉的项目、比较冷门的项目、以及两者之间受欢迎程度一般的项目。

  ‧是否决牌比赛:我们假设,预赛和决赛的精彩程度会不一样,所以受关注度也不同;

  ‧中国有无夺牌可能:有可能夺牌的项目,媒体常常会加以预测,所以无形中会提高大家对该项目的关注度。实际统计中,以该项目中国有无最终夺牌来进行编码判断。

  上述因素,后面三项其实都属于节目的内容因素。

  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如本文上期所述,我们本来还考虑了诸如同时段竞争性节目的播出情况,有无国内外大牌体育明星参赛,以及相关比赛对观众的专业知识要求等因素。后来经过仔细考虑,这些因素都放弃了,例如专业知识要求,这对现场观众人数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对电视观众可能影响不大,因为有解说。至于大牌明星的参加情况,在其他因素中(如是否决牌比赛、项目热度等)已有反映。

  有关分析的资料来自AGB尼尔森提供的两天六个CCTV奥运转播频道全天的收视资料,包括一个工作日和一个周末。

  初步统计的有效节目数有五百三十四个,但真正属于比赛的节目只有二百三十个,其中直播节目一百一十八个。考虑到变量数较多而样本规模不大,因此,我们分两次进行节目收视率的回归分析:第一次分析同时比较频道、时段、是否周末和项目热度这四个因素对节目收视的相对重要性;第二次分析比较项目热度、是否决牌项目、中国有无夺牌这三个因素对节目收视的影响。

检验结果
  检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经检验,两个回归分析各因素之间并无多重共线性问题。

  第一个检验:模型调整后的整体拟合度(即R2)为44%。几个因素中,「是否工作日」这一因素影响不显著,频道因素和时段因素都对节目收视有显著影响;项目热度对节目收视的影响,虽然显著度未达到0.05水准,但已经非常接近显著水准(实际显著度为0.06)。考虑到本次检验本身样本量不大,因此,可以认为,项目热度对于对应比赛的收视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正向的。这个检验的样本大小为230。

  第二个检验:这个检验我们只分析那些直播节目,转播或延播的节目被排除在外,样本大小为118。检验结果发现,本检验模型调整后的整体拟合度为23.5%。几个因素中,对收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项目热度。另外有关比赛是否是决牌比赛,其影响显著度为0.09,在p=0.1水准显著。考虑到样本量比较小,因此,这个因素实际上很有可能也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至于涉及的比赛项目中国有无夺牌实力,对于对应比赛的收视没有独立影响。

结论和讨论
  根据上述初步检验,我们可以看到,奥运比赛节目的收视率,的确受到多个相互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因素的影响,至少包括频道因素、播放时段、有关比赛项目在我国的受欢迎程度,以及比赛是预赛还是决赛等等。

  时段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它反映了现实中工作对于休闲的优先原则。至于频道,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体制性因素,从央视对不同频道最初的定位和节目分配之中,就已经在决定其各频道的收视表现,当然也有收视惯性的因素在况面。项目热度和收视热度的对应关系,实际上也反映了收视是一种自主的休闲行为,个人偏好的驱动是最主要的;至于喜欢决赛甚于预赛,则是人之常情。人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对于结局的偏执式关注是难以理喻的。当然,决赛比起预赛,往往的确也更加精彩。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四六开」与「零收视」

李伟健
戴捷辉
2013-01-14

「收视」何去,「广告」何从?

刘建南
邵亦修、林靖怡
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