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节目 | 财金百科(2025-02-19) - RTHK
A A A
气温 湿度

新闻节目

分享工具 facebook
财金百科
财金百科
节目简介:
金融现象、财经典故、企业人小故事,两分钟内细诉。
主持人:
劳家乐

2025-02-19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现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收听facebook
特朗普2.0时代开始,关税与供应链多元化令企业营运备受考验,不少负责人指,全球一体化结束,下阶段企业要着手执行「全球在地化」转型策略。

已故英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1994年在 〈全球化或全球在地化〉(Globalization or Glocalization?) 一文中首度提出「全球在地化」概念,「全球在地化」一词正是结合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本土化(Localization)两字而成。罗柏森指,「全球化」和「全球在地化」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着重把自己的本位与价值推向世界,后者则更用心想要试图把适合世界和自己的文化重新混合,输出并同时输入。

例子如走进全球任何一个城市的麦当劳、KFC、星巴克等跨国餐饮集团,除了常见的汉堡包、咖啡、炸鸡外,也会引入本土特色餐饮,如东京麦当劳有咖哩饭、星巴克台湾传统节庆会有粽子和月饼等,均是「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例子。全球在地化的思维不仅持续发生于食衣住行等经济活动上,亦出现在不同地方生活型态、人文思潮、政策设计、艺术美学潮流至于城乡活动发展等方面。

大家都将去全球化归咎于特朗普第一任任期时引入的关税,这关税政策持续至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迪格里兹(Joseph Suglitz)指,美国近年政策正在承认美国在「超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中走得太远了。所谓超全球化,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全球贸易高速扩张,各国贸易壁垒被击破,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不平等、产业外移等问题。特朗普引入关税战及今届任期加码关税,希望让产业回流美国,但分析指,关税确实让供应链离开中国,但并不保证回到美国。

更重要是全球在地化,并不单单出现在美国身上。欧盟也同样怕断链,俄乌战争令德国等惊觉能源过度依赖俄罗斯的风险。欧盟部分国家也推出关税、环保税、抵制中国电动车或电池及其他超低价产品输入。半导体竞争更激烈。欧盟、日本纷纷效法美国推动自己版本的晶片法案,就连印度也有自己的「印度半导体任务」计划。

传统全球化模式受到地缘政治局势挑战,企业正进入第二阶段「全球在地化」发展,管理层开始「全球思考、在地行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因为第一阶段全球化已打开了市场,避免「水土不服」败走,作为「在地」一方企业,需要擅用全球化带来的资源结合具文化特色与认同的观点,藉此重新定义自我产品及服务,希望成功做出具地方识别与独色的潜力市场。

编写、报道:劳家乐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