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事」一词,传统词典里是没有的,但却是台湾本土人所皆知的词汇,上谷歌也可查得到。简单的说,围即包揽,所谓围事,原是指社团组织或人士,自动或受邀聚众在旁壮其声势来谈判,或解决某事、或商讨利益分配,有类香港俗语所说「讲数」。在这样的围事过程中,围事份子有的假装公道,有的趁机扰乱视綫,也有给己方打气鼓动,对对方叫嚣漫讽,总之是「卖威势」者围在旁生事;所以,就治安和法律上来讲,这是犯法行为,为法治社会所不容许的。
左右政治的企图心
借用围事一词内涵来概括形容2012年台湾总统选举的媒介整体作为的表现,似乎有点「强词夺意」;但以语在这次选举前奏曲里,台湾媒介之有针对性地帮某位候选人「作球」,让竞选对手忙于招架的招数来说,却可能相当贴切。
众所周知:就台湾媒介的明显政治立场来说,印刷媒介之中,《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在传统上是被视为亲民党蓝营的,《自由时报》则一向是民进党绿营大本营;而从香港登陆的一张通俗量报集团,则立场暧昧。该集团于2006年10月下旬,在台北创办捷运(地铁)免费版—《爽报》,2011年11月下旬,因为竞选激烈,蓝绿互摃分明,该报便干脆推出蓝绿双版头,任君选择—你站在蓝营的一面,就给你蓝版;倘若立场偏绿,就给你绿版。这一报两版互打史无前例的做法,不禁令人想起美国独立战争后,那段近五十年的政党报纸(party newspaper)泛滥报业黑暗期—报纸党派分明,只为党派立场和利益便论,竭力打击持异见者,甚至不惜攻讦漫骂、造谣诽谤、贿赂收买等无所不用其极。
再就电子媒介而言,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电视。电视新闻又如何处理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的选举新闻呢?2011年12月16日台湾中华传播管理学会公布其所研究统计之第一阶段「电视新闻政党偏差研究报告」,当中指出,研究数据显示,自11月21日参选人登记之日起,将近一个月时间,从整体来说,电视新闻肯定马英九的报导,有106则,肯定蔡英文的,有122则,蔡英文略高于马英九,然而,批评马英九的报导,有115则,批评蔡英文的只有74则;也就是说,骂马英九的报导,相较于骂蔡英文的报导,差不多一倍半之多。
不过,再仔细看一下,在肯定蔡英文的122则新闻中,亲绿营的三立有綫电视新闻台就占了60则,比例近百分之五十,骂马英九的115则新闻中,也以三立新闻台最多,有64则,比例超过了一半;相对而言,蓝营的无綫(中华)电视台(华视),虽则赞扬马英九则数较蔡英文多(29:19),但显然比较「保守」。报告同时指出,2011年12月8日至14日这一星期内,台湾九家有綫与无綫电视台,共有320则总统选举新闻,其中三立和同是绿色的民视,就占了一半—160则,明显看得出媒介参与政治「围事」的企图心。
民调笼统误导群众
媒介在台湾总统选举新闻中「围事」手法很多,用民调去「造」声势,就是一种高明手段。从民意调查的学理和做法来说,不论是印刷媒介或电子媒介做民意调查,起码都要指出:受访民众多寡,母数多大,每一作答项人数又有多少;而非笼统的指出个百分率便已够 —因为,1. 光看百分率,便可能误导阅听人那个数字上的意义,而有心操作议题者,更可将数字作无穷解释;2. 凭什么资料(如电话簿)来找受访人名单(即抽样);而在抽样的过程中,又是应用统计学上哪一种方法(如随机抽样),来选取样本的;3. 有效问卷(访问)的回收率有多少等等;以方便阅听人作出可信与否评量。至于较为专业的「95%信赖水准」和误差之类名词和学术解释,则可稍为「避重就轻」一下,略为带过,以方便一般阅听众理解、阅读和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不过,在这次台湾2012总统选举,打从民意调查启动至2012年元月2日选前民调「封关」—至元月14日投票日前,再不得公布民调数字为止,台湾媒介所做的「民调」,几乎就只有百分率一项;例如,就参选人支持率而言,总只是说马英□%,蔡苏□%,朱林□%,就这样简单一个「残缺」数字,媒介就可以大炒特炒一番,至于说明那一天做的民调,百分比包不包含没意见或未回答之比率,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只求阅听众「你相信我啦」!
再举个例子说明。2011年12月17日,三个总统候选人举行第二场政见辩论,有三家有綫电视台全程转播并进行电话语音即时投票,荧幕上数字,令人怵目惊心。有家亲绿的电视台数字,竟然是支持民进党蔡英文的有十八万两千多通;支持国民党马英九的三万三千多通;支持亲民党宋楚瑜的三万五千多通,这与选举开始以来,马蔡两人民调上落、拉锯印象,截然落差—蔡从未如此优势赢过马英九。不过,辩论后,台湾《联合报》以及其他媒体民调,马英九乃然持续略高于蔡英文,且差距亦在误差范围内,一如前时大多媒介所做的民调。其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电话即时语音投票,与正式民意调查可说是两回事的。首先,电话语音投票每通只收费新台币12元,又可重复投票,投票者可以不停地「投票」;其次,电视台有空间可以「灌票」。曾有政论节目做电话语音投票,主持人才刚把题目讲完,投票选项也才刚刚播出,语音投票即大量涌进,令人侧目。
媒介工具化成隐忧
台湾有綫电视名嘴政论节目,在选举中立场各有所拥,亦堪称一绝;例如,TVBS之《2100(晚上9点)掏新闻》、《新闻夜总会》,中天之《面对选民》,年代之《新闻追追追》,Jet综合台之《哇新闻挖挖挖》,以及亲绿三立台之《大话新闻》与《民视头家来开讲》等等,一大群名嘴隔台(空)针锋相对,娱乐性十足,但死忠的阅听众,还不是信者恒信,不信者就是不相信。
最令媒介专业者担心的是,媒介自愿、或可能有其他目的地「工具化」,为一己政治目的、想法,而趟政治浑水,搞到要施展污名化、抹黑(stigma)等手段,去打击某候选人— 通常的可见行为是:表面上是「踢爆」某件真假难立即辨别的事实,而由另一媒介「接招」,把事情闹大。
例如,为了节省公帑,今次台湾总统选举,合并全台湾不分区立法委员选举,国民党痛定思痛,大幅度换血,推出一张漂亮名单,包括儿童福利联盟、弱势病患权益促进会等负责人,令社会大为赞赏。眼见这份名单能为马英九选情加分(民调显示:认为蓝名单好的,45%;绿好的,14%),一份通俗周刊,却突然「爆料」,说马英九于2011年9月10日在嘉义「秘密」与一名大组头(赌场老大)会晤,并收了该组头政治献金三亿元台币。亲绿媒介「冷手执个热煎堆」之余,便大作文章,连番攻击,死口咬定实有其事不放。而果不出数日,国民党那份质优新立法委员名单优势声势,便呈现消沉之势,逼得要向法庭提出诉讼,以还马英九「不沾锅」清白。
民主自由国家,选举是必然之事;选举是众人之事,布局、传达这项众人之事的活动,必得有赖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鼎力为之;倘若媒介自失其专业立场,只图政治「起哄」,则选举必然多缺失。政府、政党、社会和人民都将蒙受巨大损失,台湾媒介在今次总统选举中,围事态势表现,是否是个「负面教材」,似乎颇值得深思则个。
左右政治的企图心
借用围事一词内涵来概括形容2012年台湾总统选举的媒介整体作为的表现,似乎有点「强词夺意」;但以语在这次选举前奏曲里,台湾媒介之有针对性地帮某位候选人「作球」,让竞选对手忙于招架的招数来说,却可能相当贴切。
众所周知:就台湾媒介的明显政治立场来说,印刷媒介之中,《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在传统上是被视为亲民党蓝营的,《自由时报》则一向是民进党绿营大本营;而从香港登陆的一张通俗量报集团,则立场暧昧。该集团于2006年10月下旬,在台北创办捷运(地铁)免费版—《爽报》,2011年11月下旬,因为竞选激烈,蓝绿互摃分明,该报便干脆推出蓝绿双版头,任君选择—你站在蓝营的一面,就给你蓝版;倘若立场偏绿,就给你绿版。这一报两版互打史无前例的做法,不禁令人想起美国独立战争后,那段近五十年的政党报纸(party newspaper)泛滥报业黑暗期—报纸党派分明,只为党派立场和利益便论,竭力打击持异见者,甚至不惜攻讦漫骂、造谣诽谤、贿赂收买等无所不用其极。
再就电子媒介而言,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电视。电视新闻又如何处理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的选举新闻呢?2011年12月16日台湾中华传播管理学会公布其所研究统计之第一阶段「电视新闻政党偏差研究报告」,当中指出,研究数据显示,自11月21日参选人登记之日起,将近一个月时间,从整体来说,电视新闻肯定马英九的报导,有106则,肯定蔡英文的,有122则,蔡英文略高于马英九,然而,批评马英九的报导,有115则,批评蔡英文的只有74则;也就是说,骂马英九的报导,相较于骂蔡英文的报导,差不多一倍半之多。
不过,再仔细看一下,在肯定蔡英文的122则新闻中,亲绿营的三立有綫电视新闻台就占了60则,比例近百分之五十,骂马英九的115则新闻中,也以三立新闻台最多,有64则,比例超过了一半;相对而言,蓝营的无綫(中华)电视台(华视),虽则赞扬马英九则数较蔡英文多(29:19),但显然比较「保守」。报告同时指出,2011年12月8日至14日这一星期内,台湾九家有綫与无綫电视台,共有320则总统选举新闻,其中三立和同是绿色的民视,就占了一半—160则,明显看得出媒介参与政治「围事」的企图心。
民调笼统误导群众
媒介在台湾总统选举新闻中「围事」手法很多,用民调去「造」声势,就是一种高明手段。从民意调查的学理和做法来说,不论是印刷媒介或电子媒介做民意调查,起码都要指出:受访民众多寡,母数多大,每一作答项人数又有多少;而非笼统的指出个百分率便已够 —因为,1. 光看百分率,便可能误导阅听人那个数字上的意义,而有心操作议题者,更可将数字作无穷解释;2. 凭什么资料(如电话簿)来找受访人名单(即抽样);而在抽样的过程中,又是应用统计学上哪一种方法(如随机抽样),来选取样本的;3. 有效问卷(访问)的回收率有多少等等;以方便阅听人作出可信与否评量。至于较为专业的「95%信赖水准」和误差之类名词和学术解释,则可稍为「避重就轻」一下,略为带过,以方便一般阅听众理解、阅读和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不过,在这次台湾2012总统选举,打从民意调查启动至2012年元月2日选前民调「封关」—至元月14日投票日前,再不得公布民调数字为止,台湾媒介所做的「民调」,几乎就只有百分率一项;例如,就参选人支持率而言,总只是说马英□%,蔡苏□%,朱林□%,就这样简单一个「残缺」数字,媒介就可以大炒特炒一番,至于说明那一天做的民调,百分比包不包含没意见或未回答之比率,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只求阅听众「你相信我啦」!
再举个例子说明。2011年12月17日,三个总统候选人举行第二场政见辩论,有三家有綫电视台全程转播并进行电话语音即时投票,荧幕上数字,令人怵目惊心。有家亲绿的电视台数字,竟然是支持民进党蔡英文的有十八万两千多通;支持国民党马英九的三万三千多通;支持亲民党宋楚瑜的三万五千多通,这与选举开始以来,马蔡两人民调上落、拉锯印象,截然落差—蔡从未如此优势赢过马英九。不过,辩论后,台湾《联合报》以及其他媒体民调,马英九乃然持续略高于蔡英文,且差距亦在误差范围内,一如前时大多媒介所做的民调。其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电话即时语音投票,与正式民意调查可说是两回事的。首先,电话语音投票每通只收费新台币12元,又可重复投票,投票者可以不停地「投票」;其次,电视台有空间可以「灌票」。曾有政论节目做电话语音投票,主持人才刚把题目讲完,投票选项也才刚刚播出,语音投票即大量涌进,令人侧目。
媒介工具化成隐忧
台湾有綫电视名嘴政论节目,在选举中立场各有所拥,亦堪称一绝;例如,TVBS之《2100(晚上9点)掏新闻》、《新闻夜总会》,中天之《面对选民》,年代之《新闻追追追》,Jet综合台之《哇新闻挖挖挖》,以及亲绿三立台之《大话新闻》与《民视头家来开讲》等等,一大群名嘴隔台(空)针锋相对,娱乐性十足,但死忠的阅听众,还不是信者恒信,不信者就是不相信。
最令媒介专业者担心的是,媒介自愿、或可能有其他目的地「工具化」,为一己政治目的、想法,而趟政治浑水,搞到要施展污名化、抹黑(stigma)等手段,去打击某候选人— 通常的可见行为是:表面上是「踢爆」某件真假难立即辨别的事实,而由另一媒介「接招」,把事情闹大。
例如,为了节省公帑,今次台湾总统选举,合并全台湾不分区立法委员选举,国民党痛定思痛,大幅度换血,推出一张漂亮名单,包括儿童福利联盟、弱势病患权益促进会等负责人,令社会大为赞赏。眼见这份名单能为马英九选情加分(民调显示:认为蓝名单好的,45%;绿好的,14%),一份通俗周刊,却突然「爆料」,说马英九于2011年9月10日在嘉义「秘密」与一名大组头(赌场老大)会晤,并收了该组头政治献金三亿元台币。亲绿媒介「冷手执个热煎堆」之余,便大作文章,连番攻击,死口咬定实有其事不放。而果不出数日,国民党那份质优新立法委员名单优势声势,便呈现消沉之势,逼得要向法庭提出诉讼,以还马英九「不沾锅」清白。
民主自由国家,选举是必然之事;选举是众人之事,布局、传达这项众人之事的活动,必得有赖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鼎力为之;倘若媒介自失其专业立场,只图政治「起哄」,则选举必然多缺失。政府、政党、社会和人民都将蒙受巨大损失,台湾媒介在今次总统选举中,围事态势表现,是否是个「负面教材」,似乎颇值得深思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