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指出,香港的竞争力正在倒退,香港究竟在哪些方面的发展需要急起直追?现时全球各国正迈进知识社会,香港准备好了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过去十年,发展「传媒资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MIL),倡议各国培养国民处理资讯的能力,认为「传媒资讯素养」高的国家才能在知识型经济中具备竞争力,顺利过渡至知识社会。那么,香港在这方面有什么进展?我们的新一代如何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保持优势?
面对知识社会的挑战,香港反应并不见得快速,比起韩国及新加坡,我们相对落后,不过近年我们也意识到有需要改变,除了推行教育改革,上月(五月十一日),教统局家校合作委员会,联同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与社会研究所,举办了「传媒资讯素养」研究会,向家长、老师及年青人介绍「传媒资讯素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起动的呼唤!」(wake-up call)。香港的教育工作者,亦正式开展香港的「传媒资讯素养」运动。
「传媒资讯素养」是指一组处理资讯的能力,它包括了传媒素养(media literacy)、资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及资讯科技技巧(ICT skills),是传媒教育的进阶课程。一位具备「传媒资讯素养」的年青人,他应该有能力处理来自不同资讯源的讯息,这些资讯源包括大众传媒、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库、博物馆等。所以当日研讨会的讲者,也来自不同的界别,包括学者、老师、传播界的专业人士、图书馆馆长及博物馆馆长等。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识北京办事处的传播及资讯顾问安卓,也来港介绍「传媒资讯素养」在知识社会中的角色。
资讯力
踏入廿一世纪,人类社会正在各方面发深刻变化,而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是从工业社会转型至知识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均酝酿翻天覆地的范式转移。我们的下一代将是知识工作者,他们靠脑力劳动及知识创造来谋生,所以「传媒资讯素养」是他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他的新作《大前研一的趋势思考》中指出,面对资讯社会,只能靠人才来决胜负。他说日本文科省热心教导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全部存放在用一百日圆就可以买到的晶片里。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在工作及生活中遇上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必要的知识,再根据批判思维,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解读,并多角度思考,引发具创意的构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他坚信培育这类人才,才能令日本在国际企业发挥领导角色。
公平参与知识社会
大前研一所描述的这种能力,跟「传媒资讯素养」不谋而合。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该用太功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传媒资讯素养」教育(MIL education),它不是纯粹人力资源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间安卓特别提出,「传媒资讯素养」教育除了训练有资讯力的公民,还旨在促进自由、独立、多元及开放的资讯体制,建立一个平等、包容及共同参与的知识社会。
其实《第三波》的作者托夫勒曾经指出,在「第三波」的知识社会,人际沟通需要的资讯,比「第一波」的农业社会与「第二波」的工业社会更多。在农业社会,社会结构简单,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距及行为模式分别不大。到了工业社会,大众传媒制造「大众意识」,形成大众文化,于是社会的人和事的同质性很强。但「第三波」的新社会十分多元化,个人主义极为盛行,不断的创新令社会各个领域加速变化,故此需要更多的流通资讯去连连系社会。托夫勒说,当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情报、资讯、线索去预测行为,如果我们无法对其他人的言行作任何预告,那么大家就很难生活在一起,社会也难以运作。故此,每个人及每个机构都必须掌握制造和处理资讯的能力,才能好好工作及生活,社会也能更和谐地发展。
此外,跨越新数码鸿沟也是「传媒资讯素养」教育的目标。流动电话的普及令非洲国家的村民也可以上网。但媒体接触(physical access)的数码鸿沟问题虽然得到纾缓,但数码使用鸿沟(digital use divide)的情况愈来愈严峻。开展「传媒资讯素养」教育,是希望让每一位年青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处理媒体讯息及资讯,能平等地参与知识社会,公平地进行竞争。安卓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正努力制订「传媒资讯素养指标」(MIL Indicators),打算用以评核全球各国民的「传媒资讯素养」水平,以提醒在这方面落后的国家要投放更多教育资源去培训国民的资讯力。
讲者在研讨会上提出,「传媒资讯素养」的培训可分三个部分:(一)寻索资讯(access);(二)认识媒体及解读媒体(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三)使用媒体及创造知识(communication, use and creation)。
搜寻有道、分析有理
主动搜索是网络世代年青人的专长,他们经常使用网路搜寻引擎如Google、Yahoo及百度等找寻资料,不过他们并非对这些搜寻引擎有很深的认识。JDB公司行政总裁蔡宝德指出,搜寻引擎并非完全是免费的,这是一门竞争激烈的大生意。谷歌及雅虎每个关键字搜寻结果的前几个项目,是由相关公司付费,有「广告」意味,网民别以为放在搜寻结果前端的项目是最相关及最重要的。他说,网民要学习怎样精明地选择搜集引擎,可比较它们提供资讯的相关性、综合性、新鲜度及表达形式。
在互联网搜寻资料虽然很方便,但香港太空馆馆长陈己雄提醒大家,网上的资讯不一定真确,而且杂乱无章,如果不能输入最恰当的关词,更会在网上迷失,浪费时间,建议年青人应了解不同资讯平台的优缺点。他介绍博物馆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实物教育平台,富于强烈的人际互动,是眼到、手到、意到的资讯源,令参观者更深刻及立体地吸收知识。
外国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时倾向运用互联网,他们愈来愈少用使用图书馆寻找资料。事实上,如果进行认真的研究调查,图书馆展应当是重要的资讯平台。现时香港各大学图书馆都提供数码化服务,学生透过上网搜寻资料很方便。香港中央图书馆高级馆长赵叠红也指出,全港77间图书馆均提供网上资源服务,并设有很多资料库提供专题研习指引,学生应学习怎样善用公共图书馆,进行终生学习。
当然,除了学会搜寻,还应学懂分析资讯,分辨资讯的对错及好坏。在Web2.0时代,天主教石钟山纪念小学就设计了「我是未来领袖」创意资讯科技教育计划,提供网上传媒教育课程,提升小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及协作能力。
家庭议会委员李秀恒说,家长也应该进入e世代,学习使用新媒体,透过Facebook、微博、Whatapps等进行亲子沟通,并辅导子女如何善用新科技。
善意创作、贡献社会
社交媒体如Facebook及微博,不仅是年青人社交的平台,还是他们获取新闻、媒体讯息及各方意见的渠道,很多家长对子女花过多时间在社交媒体表示忧虑。但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朱顺慈表示,家长不应以负面应对心态面对,社交网站是年青人自我表达的平台,可发挥创意,但应辅导年青人了解在上面发表的言论,会到达无法预知的受众群。
现时的年青人不仅是传媒及资讯的消费者,还是传媒制作人,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兼任讲师梁蕙仪认为在培养年青人制作录像时,应引导他们做建设的创作,她就跟树仁同学一起制作寻亲录像,结果为一位女士找到亲人。
培养「传媒资讯素养」有很多途径,无论为提升香港竞争力抑或培养有质素的香港下一代,学校及家长都应该在这方面起动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过去十年,发展「传媒资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MIL),倡议各国培养国民处理资讯的能力,认为「传媒资讯素养」高的国家才能在知识型经济中具备竞争力,顺利过渡至知识社会。那么,香港在这方面有什么进展?我们的新一代如何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保持优势?
面对知识社会的挑战,香港反应并不见得快速,比起韩国及新加坡,我们相对落后,不过近年我们也意识到有需要改变,除了推行教育改革,上月(五月十一日),教统局家校合作委员会,联同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与社会研究所,举办了「传媒资讯素养」研究会,向家长、老师及年青人介绍「传媒资讯素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起动的呼唤!」(wake-up call)。香港的教育工作者,亦正式开展香港的「传媒资讯素养」运动。
「传媒资讯素养」是指一组处理资讯的能力,它包括了传媒素养(media literacy)、资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及资讯科技技巧(ICT skills),是传媒教育的进阶课程。一位具备「传媒资讯素养」的年青人,他应该有能力处理来自不同资讯源的讯息,这些资讯源包括大众传媒、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库、博物馆等。所以当日研讨会的讲者,也来自不同的界别,包括学者、老师、传播界的专业人士、图书馆馆长及博物馆馆长等。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识北京办事处的传播及资讯顾问安卓,也来港介绍「传媒资讯素养」在知识社会中的角色。
资讯力
踏入廿一世纪,人类社会正在各方面发深刻变化,而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是从工业社会转型至知识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均酝酿翻天覆地的范式转移。我们的下一代将是知识工作者,他们靠脑力劳动及知识创造来谋生,所以「传媒资讯素养」是他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他的新作《大前研一的趋势思考》中指出,面对资讯社会,只能靠人才来决胜负。他说日本文科省热心教导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全部存放在用一百日圆就可以买到的晶片里。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在工作及生活中遇上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必要的知识,再根据批判思维,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解读,并多角度思考,引发具创意的构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他坚信培育这类人才,才能令日本在国际企业发挥领导角色。
公平参与知识社会
大前研一所描述的这种能力,跟「传媒资讯素养」不谋而合。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该用太功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传媒资讯素养」教育(MIL education),它不是纯粹人力资源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间安卓特别提出,「传媒资讯素养」教育除了训练有资讯力的公民,还旨在促进自由、独立、多元及开放的资讯体制,建立一个平等、包容及共同参与的知识社会。
其实《第三波》的作者托夫勒曾经指出,在「第三波」的知识社会,人际沟通需要的资讯,比「第一波」的农业社会与「第二波」的工业社会更多。在农业社会,社会结构简单,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距及行为模式分别不大。到了工业社会,大众传媒制造「大众意识」,形成大众文化,于是社会的人和事的同质性很强。但「第三波」的新社会十分多元化,个人主义极为盛行,不断的创新令社会各个领域加速变化,故此需要更多的流通资讯去连连系社会。托夫勒说,当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情报、资讯、线索去预测行为,如果我们无法对其他人的言行作任何预告,那么大家就很难生活在一起,社会也难以运作。故此,每个人及每个机构都必须掌握制造和处理资讯的能力,才能好好工作及生活,社会也能更和谐地发展。
此外,跨越新数码鸿沟也是「传媒资讯素养」教育的目标。流动电话的普及令非洲国家的村民也可以上网。但媒体接触(physical access)的数码鸿沟问题虽然得到纾缓,但数码使用鸿沟(digital use divide)的情况愈来愈严峻。开展「传媒资讯素养」教育,是希望让每一位年青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处理媒体讯息及资讯,能平等地参与知识社会,公平地进行竞争。安卓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正努力制订「传媒资讯素养指标」(MIL Indicators),打算用以评核全球各国民的「传媒资讯素养」水平,以提醒在这方面落后的国家要投放更多教育资源去培训国民的资讯力。
讲者在研讨会上提出,「传媒资讯素养」的培训可分三个部分:(一)寻索资讯(access);(二)认识媒体及解读媒体(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三)使用媒体及创造知识(communication, use and creation)。
搜寻有道、分析有理
主动搜索是网络世代年青人的专长,他们经常使用网路搜寻引擎如Google、Yahoo及百度等找寻资料,不过他们并非对这些搜寻引擎有很深的认识。JDB公司行政总裁蔡宝德指出,搜寻引擎并非完全是免费的,这是一门竞争激烈的大生意。谷歌及雅虎每个关键字搜寻结果的前几个项目,是由相关公司付费,有「广告」意味,网民别以为放在搜寻结果前端的项目是最相关及最重要的。他说,网民要学习怎样精明地选择搜集引擎,可比较它们提供资讯的相关性、综合性、新鲜度及表达形式。
在互联网搜寻资料虽然很方便,但香港太空馆馆长陈己雄提醒大家,网上的资讯不一定真确,而且杂乱无章,如果不能输入最恰当的关词,更会在网上迷失,浪费时间,建议年青人应了解不同资讯平台的优缺点。他介绍博物馆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实物教育平台,富于强烈的人际互动,是眼到、手到、意到的资讯源,令参观者更深刻及立体地吸收知识。
外国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时倾向运用互联网,他们愈来愈少用使用图书馆寻找资料。事实上,如果进行认真的研究调查,图书馆展应当是重要的资讯平台。现时香港各大学图书馆都提供数码化服务,学生透过上网搜寻资料很方便。香港中央图书馆高级馆长赵叠红也指出,全港77间图书馆均提供网上资源服务,并设有很多资料库提供专题研习指引,学生应学习怎样善用公共图书馆,进行终生学习。
当然,除了学会搜寻,还应学懂分析资讯,分辨资讯的对错及好坏。在Web2.0时代,天主教石钟山纪念小学就设计了「我是未来领袖」创意资讯科技教育计划,提供网上传媒教育课程,提升小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及协作能力。
家庭议会委员李秀恒说,家长也应该进入e世代,学习使用新媒体,透过Facebook、微博、Whatapps等进行亲子沟通,并辅导子女如何善用新科技。
善意创作、贡献社会
社交媒体如Facebook及微博,不仅是年青人社交的平台,还是他们获取新闻、媒体讯息及各方意见的渠道,很多家长对子女花过多时间在社交媒体表示忧虑。但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朱顺慈表示,家长不应以负面应对心态面对,社交网站是年青人自我表达的平台,可发挥创意,但应辅导年青人了解在上面发表的言论,会到达无法预知的受众群。
现时的年青人不仅是传媒及资讯的消费者,还是传媒制作人,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兼任讲师梁蕙仪认为在培养年青人制作录像时,应引导他们做建设的创作,她就跟树仁同学一起制作寻亲录像,结果为一位女士找到亲人。
培养「传媒资讯素养」有很多途径,无论为提升香港竞争力抑或培养有质素的香港下一代,学校及家长都应该在这方面起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