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杂志编辑不易为

2003-03-15
报纸杂志化,令时尚杂志渐失吸引力。
时尚杂志要跳出传统框框不容易。
我踏足杂志界那一年是一九八六年初。直至一九九三年底,我总共编辑过两本杂志,都是时尚杂志。

第一本杂志是棣属电视企业国际(TVEI)旗下的中文版Cosmopolitan(一九八四年圣诞面世),当日能接手编辑这本杂志是份属内部调升,是这本杂志在香港的第二位总编辑。可是,在位置上坐到第四天就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新手。对于编辑杂志,我完全是as green as daisy;当日我只有一名助手,也是非常green。不寻常的是,当日TVEI二十多人以高级经理郑君略为首过档《明报》大展拳脚,连我的直属上司出版经理方良柱也去了《明报》,负责成立明窗出版社;加上当时上一手总编辑离职前连一张客户联络名片也没有留下。但老板说,不管什么原因,杂志不能脱期,也不能逾期出街。在没有任何训练底下,蒙查查临危受命,原先拍心口请老板放心的勇气一下子不知哪里去了,一惊之下,唯有大哭起来。助手小明说:「唔驶惊,一齐稔办法。」我只好打电话去《明报》找旧上司方良柱救命,他就日日透过电话教我如何如何去组稿去访问,以及找谁翻译美国来的文字稿。

当访问稿写妥后,就找姊妹公司博益出版社的经理关永圻修改指正;我当年的许多访问就是在永圻的督导下出笼的。然后又有师父黄沾写信来打气,及教我该看那些书来增加对Cosmopolitan的了解。我常庆幸自己一世够运,一有危难,贵人就出现了。


出版杂志生存之道

当由我负责的首期Cosmo顺利面世后,那种喜悦就像一个母亲顺利诞下怀胎九月的婴儿一样,既是如释重负,又有一份成功感。自此,自信心回来了,胆子也大起来了。

当年我其中一个最大的得着就是公司找外面的专人教我们如何化妆、如何穿着,以切合作为这本时尚杂志总编辑的身份。Keep fit、穿著名牌、善于社交应对、善于运用文学和翻译,都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技俩」。当时的集团出版经理梁业昌最爱说这句话:「身为总编辑,行出?唔打得都要睇得。」所以,我们当日的信条是一定要presentable,不能肥,肥总编如何能成为时尚女性的典范。所以呀,以当日的薪水,绝不可能买一套Chanel的,幸好有家里支持,才可以又Issey Miyake又Christian Lacroix的买完又买。

今日的出版人都比较实际,对旗下时尚杂志主编的要求似乎宽松得多,只要有广告回来就可以了。我们那个年代,主编是灵魂;今日,营业员才是灵魂。因为营业部是赚钱部门。市道不好,生意难做,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那年代,为了赚钱,配合广告客户要求,也会出鳝稿,但总是左闪右避,十分含蓄。打开今日的杂志,差不多篇篇都是鳝稿,明目张胆地。听说,这是今日杂志的生存之道。是的,杂志太多了,市场太小了,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面对竞争吸引力渐减

时尚杂志日渐失去吸引力的另一个原因是:报纸的杂志化。份份报纸都有丰富多彩的副刊,例如《香港经济日报》、《明报》、《星岛日报》、《新报》、《东方日报》等等,每日都全彩色地刊有最新的时尚消息。加上摄影一流,文字一流,比杂志还要详尽,还要eye catching。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去看一个月才出版一次的时尚过时杂志呢?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年轻的一代以至成年的一代最喜爱的媒体,原来是收听电台节目。收音机较轻巧方便,可以随身携带,同时节目内容顾及各个阶层与年纪,要音乐有音乐,要流行歌曲有流行歌曲、要笑料有笑料,要时事有时事,要故事有故事,要扮靓有扮靓,想点都得。

去年,有中间人来探路,问我有没有兴趣重出江湖,主编某时尚杂志,我想也不想一下就摇头thank you。之后我也为自已这个直截了当的反应震荡了一下,至少应该八卦一下是哪一本杂志呀。

时尚杂志,一言以蔽之,不外乎华衣美食豪华游旅。要跳出这个框框谈何容易。因为,这类杂志的生存方法就是依赖时装、美容、汽车、航空公司、酒店、高级食肆、饰物等这类广告。也可以说是先有这些产品广告,后才有这种杂志的。都旨在可以互惠互利分一杯羹,赚一点钱。记得当年,大概是一九八七年吧,香港电台杨吉玺给我电话,说希望可以谈谈这类杂志的理想或使命感等等。我想了半天婉拒了杨。有什么好讲,说明是时尚,统属昙花一现,镜花水月。记得当时有些 环境不大好的同事,因为想学杂志上的模特儿和名人,身光颈靓地在ball场酒会穿插,实行to see and be seen,于是借钱买名牌,结果日日被信用咭、被同事朋友追数追债,于是他们的理想就是嫁个有钱人。借钱是小事,不惜一切为求一身名牌才真吓人。


建立风格突出专访

这是全球性的现象。花花世界实在太诱人了。香港的时尚杂志和外国的时尚杂志是没有分别的。虽然有些标榜以年纪为界限,然一旦利字当头,界限就变得十分模糊了。

幸运的是,我当年初踏足杂志界时,遇到的上司都是出版界专才,他们包括了黄瑞良(已故)、梁业昌、方良柱、关永圻、陈锦荣、James Leung等,都看出这类时尚杂志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为求有自己的风格,就要我们在每一期的人物专访中下功夫。老实对你说,我当日学写人物专访,在关永圻的指导下,一篇稿重写了四次,差一点又要大哭一场。

做人物专访,花的时间最多,首先要获得对方首肯接受访问、第二要资料搜集、第三订定主旨、第四设计问题。到了访问时,又要晓得执生。

不过,每做一个专访都得益不浅。可不是吗?在三四个小时内,身为陌生人的记者,可以接收到人家毕生的可贵经验和阅历,还可以近距离欣赏一个成功人物说话的神态和小动作。有时访问完后我会暗忖,这就是他成为这间公司的CEO的原因?

我知道,某些杂志之所以吸引读者非买不可,往往就因为那篇每月专访。有了这朵牡丹,其他的华衣美食资讯,都不过是绿叶而已。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

报纸手机平台逐渐兴起

苏钥机
叶菁华
2013-01-14

特首选举新闻商品化

梁旭明
2012-04-13

特首选举报章报道:总结与检讨

苏钥机
谭丽珊、邓皓文
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