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廿一世纪,传统大众传媒混合新媒体的发展,令传播媒介的形式及内容更加多元化。在新世代,很明显媒体的影响力不仅没有逊色,反而愈来愈大。我们作为受众,被媒体进一步包围,媒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结合为一体。所以,指引大众(尤其是年青人)怎样和媒体打交道的传媒教育,在这个新世纪便显得愈来愈重要。
香港的传媒教育在过去两、三年间发展迅速,已形成一股社会运动。根据香港传媒教育协会近期进行的「香港传媒教育调查」,全港有超过七十多间的学校及机构参与传媒教育的活动,可见传媒教育正逐步普及化。那么,它在廿一世纪的香港又会进一步扮演什么角色?
香港在跨进新千禧年之后,政府大力推动教育改革。上月举行的「616:香港传媒教育Look壹Look」研讨会,教育工作者及青少年工作者一齐讨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与传媒教育的互动关系。
教育改革与传媒教育
香港高呼推行教育改革,是不是表示我们以往的教育很失败?突破机构执行副总干事梁永泰博士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他指出,香港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级的大城市,是因为以往的教育制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香港现时要推行教育改革,并非我们的教育制度糟糕,而是世界改变了,教育制度也要跟着改变。
廿一世纪是知识型社会,社会结构及生产机制与上一个世代截然不同,故此需要新的人才。知识型社会讲求新的文化素质及新资产,旧的学习方法必须让路给新的学习模式。很多香港的老师及家长抱怨年青人不长进,认为他们学习动力低、语文水平低落、一代不如一代。梁永泰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指出我们的年青人是在电视、MTV、电子游戏机和互联网的哺育中长大,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上一代有别,认知方式也自然有差异,才艺表现也会不同。不难发现我们的年青人写文章不及上一代文采风流,但他们设计网页时却创意勃然。所以新一代不是愈来愈笨,只是跟他们的长辈不同。
现时香港面对网络全球化的挑战,新媒体科技带来多元化的互动媒介及极丰富的资讯选择,在新的社会及传媒环境之下,怎样创造知识是成功的关键。故此,香港极需要一套配合我们年青人特质的新学习模式,培训廿一世纪的人才,而传媒教育这方面正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发展批判思考能力
传媒教育的特色,是能够培养年青人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警觉能力;(二)批判能力;和(三)表达能力。传媒是年青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份,他们熟悉、喜爱及欣赏传媒,所以用传媒来做讨论的课题,会容易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刺激他们留意社会及传媒环境带来的影响。而引导年青人用批判的眼光检视传媒,更能让他们学习如何正确地作价值判断,及如何建立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当然从传媒学来的创意表达,更有助年青一代为新世纪创造文化。
香港教育改革的口号是「学会学习」,希望让年青人从生活经验中吸纳知识,从实践中培养价值观,并发展批判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研习能力等多项共通能力,注重全方位学习。梁永泰指出,传媒教育在以上各方面都能够配合教育改革,在知识型社会下培育既有创意又具批判能力的年青领袖。
参加研讨会的教师、社工、青少年工作者大致上都同意,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传媒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大。在未来的几年,相信有更多热心教师及社工加入传媒教育的行列。
香港传媒教育协会在举办这个研讨会之前,曾向全港中学、青少年服务机构、社区中心及参与传媒教育的相关组织作出问卷调查,了解各学校及机构实践传媒教育的情况。调查不仅发现参与组织很多,而且分布的范围也广,包括了学校、青少年服务机构(如突破机构)、社会服务团体(如香港菲律宾年协会、明爱机构)、政府教育署、传媒机构、宗教团体(如明光社、香港香港菲律宾年协会教正义和平委员会)等。
传媒教育新趋势
香港传媒教育协会将这些组织的实践经验、编制了的教材套及光碟、联络方法等,辑录成「传媒教育Look壹Look」小册子,派给研讨会的出席者及其他对传媒教育感兴趣的人士,让他们互相交流。笔者总结了当日研讨会及工作坊的讨论,发觉香港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呈网络式扩散,在廿一世纪,估计香港传媒教育的网络会按以下几个新趋势铺延。
首先,由中学伸延至小学。香港的传媒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学,但在过去一年,对传媒教育有兴趣的小学愈来愈多。突破机构在编制了两套中学传媒教育教材套之后,最近刚完成了一辑小学传媒教育教材套,并与六十间小学结成伙伴,于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二年的学年间于这批小学内试教。而基督教服务处也得到资助,锐意发展小学传媒教育。该机构将在未来一年到三十五间小学巡回以楝笃笑的形式推广宣扬传媒教育。香港电台教育电视部正筹拍第二辑「传媒万岁」电视节目(共十集传媒教育节目),对象是儿童。良好的传媒消费习惯自小培养,所以传媒教育的倡议者开始向小学生灌输传媒教育的知识。
第二,由机构进入家庭。传媒教育以往在学校及社区进行,但近年香港家长对传媒教育也产生兴趣。事实上如果家长能在家中进行辅导,例如在子女看电视及上网时提供适当的家长指引,那么传媒教育就能进一步普及化。因此,突破机构在未来两年会制作亲子传媒教育教材套,还会举办家长训练班及派发亲亲传媒记事簿。《明报》机构也会由本年七月起,出版家长及教师周刊,其中设有专栏向家长推介传媒教育。
第三,由课外活动至课堂活动。在不少学校,传媒教育是课余活动,同学们参加校园电台及校园电视台的制作、加入校园记者计画、出席周会的传媒教育讲座等。但近年不少教师开始取得校方同意,在正规科目如公民教育、美术、电脑、经济及公共事务、宗教与伦理等加入传媒教育的环节。
第四、由旧媒体至新媒体。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的出现,令传媒教育也要伸延它的范围。突破机构就举办了媒介与资讯意识教育师训班,培训资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而灵风中学制作的教材套也加入了互联网素养、ICQ及偶像网页的环节。突破机构更设立了网页,提供网上传媒教育游戏及交流站,让年青人透过新媒体认识大众传媒。
第五,由分析至制作。不少国家在推行传媒教育的初期,皆以分析为主导,教导年青人解构传媒的技巧,香港也是一样。不过近期也开始重视传媒制作,很多中学成立了校园电台或电视台。长洲三间中学更举办了传媒教育录像制作工作坊,鼓励学生透过录像制作认识媒介运作。相信在未来数年,制作主导的传媒教育活动会愈来愈蓬勃。
第六、由个人层面至社会层面。在大多数教师及社工心目中,传媒教育是培养年青人的批判思考能力,让他们不会盲目接收传媒讯息,做一个精明的受众。但不少重视公民教育的传媒教育倡议者,鼓励年青人在提高自己们传媒素养之后,应尽公民之责监察传媒,敦促它们改善。近年不少社团及学校都鼓吹监察及抵制不良传媒,有关的活动愈来愈多。
第七、由防疫至批判欣赏。香港传媒教育始自大众对传媒环境劣质化的不满,故此在进行传媒教育的初期,免不了采取「防疫模式」,刻意批判传媒,把传媒教育视为对抗不良资讯的疫苗。但当传媒教育发展渐趋成熟之后,就会着重培训年青人批判欣赏(critical appreciation)的能力。香港不少传媒教育的推动者,都朝向这个目标迈进。
在去年,举办传媒教育研讨会的目标是推介传媒教育;但今年就不同了,研讨会及工作坊的目的是展示传媒教育各项实践经验及成果,希望与会者在「睇一睇」之后,能吸纳各个组织的优点,在自已的工作单位上有创意地发展传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