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章专栏的语文问题

1999-07-15

  《传媒透视》的编辑邀请,要我发表一点关于报纸副刊的看法,我想到今天报纸专栏的「换代问题」,也想到今天专栏的语文问题,很想在这两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关于报章(特别是里面的专栏文字)的语文问题。去年在一个饭局碰见董千里先生,我向他请教香港专栏的评价,本想约他做一个访问,但他却给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扼要地论述了他的「专栏观」,更谈到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报章专栏在语文上所起的作用。

  董先生的看法,我认为对过去的报章专栏,很有见地,可以说是香港过去半个世纪报章专栏评价的一个总结。


「端正语文」的影响作用

  其中关于「端正语文」的作用,值得我们可以沿着这条路再作一些讨论。

  首先,且让我披露董千里先生论述专栏的一封信:

  『「有香港特色的杂文」虽然隔代继承了「鲁迅风」,却是旧瓶新酒,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酒,不一定更醇,但更易入口、也更易上瘾。

  四十年余来,杂文以一柱擎天的姿态支撑着「香港文学」这块招牌,至今犹然,可谓异数。瞻望未来,这种形势将会逐渐转变,那是因为社会的转变势成必然,文风不能独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十年,香港的杂文已完成了时代的使命,提得起,放得下,倒也无须可惜。杂文当然会继续存在,而「香港特色」逐渐消退,复归于杂文的「正统」。

  几近半个世纪来,香港杂文在发挥了相当程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作用外,又连带起了一个「端正语文」的惊喜作用。此因包括小说在内的其他香港作品,在语文方面一般均欠精炼,杂文则非精雕细琢不能动人,作者被迫运用「赋、比、兴」一类技法入文,形成一个较高层次的文风。

  就正统的文学观而言,杂文确非主干,南面而坐的应该是小说、戏剧和诗,小品或杂文都是游戏人间的「海外散仙」。但半世纪来的香港情况非常特殊,从而孕育了「有香港特色的杂文」。这么一个特殊结晶,应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位也。』

  董千里先生写小说,也写杂文,作品横跨七、八十年代,作为一个小说与杂文的作家,他认为包括小说在内的其他香港文学作品在语文方面一般均欠精炼,杂文则非精雕细琢不能动人,形成一个较高层次的文风。是以他认为在「端正语文」上,杂文起了叫人惊喜的作用,也即是说对社会的语文效用上,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五、六、七十年代,这三十年间,由中国大陆南来的传统文人,不乏文史哲有湛深修养者,他们在报上写专栏杂文,透过报纸的影响力,一般读者,尤其是年轻一辈,自然获益良多,对他们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疑很有帮助。这也许就是董千里所说的「起端正语文作用」的实情吧。


新一代专栏文风

  展望未来,这个过去对语文有积极作用的杂文,是不是已经渐渐褪色,惊喜不再了?陈辉扬在论八、九十年代的专栏杂文时说:

  「用心写作的作者日见稀少,也就是说,在生产文字的专栏作者日多的局面下,用心创作的专栏作家被变相流放到通俗文化的边缘去 ……」

  至于严格要求文字要雅致的董桥,他的看法大家也不会感到意外:

  「到现在只读通篇方言写成的文章还不会舒服,总觉得格调低了些,尘埃气重。」

  马建对专栏杂文作家有他愤怒的不满:

  「那种写作方式,可以使挺正常的作家写成白痴。」

  九十年代,香港报纸副刊的棒子已交到新一代的手中,这一班新的编辑和记者,他们的语文,肯定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多于受传统文史哲的影响,由他们调控的语文,会有一个怎样的面目,那是很容易想像得到的事。

  新一代的文字工作者,他们甚至对传统文史哲出身的语文前辈颇有微词,他们认为:现在的报纸语文,再不是过去世代那种高高在上的传统态度了。

  赵来发在他的《明报》专栏讨论到专栏的转型,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现代西式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抽离被讨论的对象,强调客观与独立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同时研究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而毋须以其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进步,教育成了研究认识,而不是被灌输与同化。他们不如早一代政论专栏作者全为捍卫自己信奉的政治理想,而赴汤蹈火。」

  传统文人写专栏杂文的权威形象,一方面是他们(作家)自信而且是自我造像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杂文读者自己供奉出来的。

  八、九十年代往后的日子,赵来发的话无疑否定了昔日杂文家的权威地位,赵来发他们的杂文,只是朋友的身份,有时甚至是读者的代言人—一个代他们说话的角色。

  赵的一代,教育背景大多不是传统语文或通识教育(Liberal Arts)之类,与文史哲作为通识的前辈文人,自是大异其趣。

  由上面这一个观点再伸延开去,对新一代的杂文语文,再要求传统严格的语言,是否缘木求鱼呢?

  再说,对报纸杂文,读者珍视的,是否在思想上有所得着,感情是否带得出来,至于语文的花巧,已然不重要了。读者重视眼界多于文字能力,一篇有观点、有看法的杂文,如果文字能力弱一点,读者可以接受。张锦满《写意空间》中有这样的意见:

  「今天的读者较重视资讯,所以今天的新作者来源较广,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人。他们尽管初写时白字连篇、文句不通,但磨练一段日子之后,平实的文字技巧逐渐掌握,他们便足可成为不错的写作人,只要他们在文章里提供知识、经验,以及见解。」

  「现代生活层面多而阔,一般的写作人碍于生活条件,接触世毕竟狭窄。相反,一些专业人士,由于职业或其他条件,认识世界深而广,他们在文章里就算只写出经验或见识之一二,便已经是有足够份量的文章,实用性和启发性兼备,甚至还可能充满趣味性。」

  即使写生活享受为题材的杂文,只要写来有生活,写出一个「给读者参考」的价值,他们又怎会计较文字了?

  展望将来的报纸杂文,要求杂文作者独特而丰富的生活可能比端正的文字功力更为重要。也即是说,专栏人个人生命对外界(生活)的感应将是更重要。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

报纸手机平台逐渐兴起

苏钥机
叶菁华
2013-01-14

特首选举新闻商品化

梁旭明
2012-04-13

特首选举报章报道:总结与检讨

苏钥机
谭丽珊、邓皓文
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