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香港新闻教育

1999-12-15

  香港新闻传媒近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变化,有好有坏,但给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更多是对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

  概括来说,新闻传媒的问题有:过度夸大渲染以致失去公信力、文字水平下降造成错漏百出、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政治发展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面临传播科技一日千里的发展却无法适应。

  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非一朝一日能够做到,但如要针对它们,除了求诸传媒经营者和工作者外,必须从新闻教育入手。

新闻写作基本功 训练不足水平低

  香港新闻教育历史甚短,从二、三十年代起,始有新闻学社、学院的创办,大学设立新闻学系,要到一九六五年新亚书院开始。一九六八年,浸会学院亦接着成立传理学系。到了七、八十年代,专上学院的香港树仁学院和珠海书院先后开办新闻及传播学系。

  早年的新闻训练,主要是培养学员从事报纸的新闻工作,近年因应形势的发展,逐渐增加掌握视听传媒技术的课程。

  不过,随着资讯的爆炸,各种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闻教育必须与时并进,训练新闻工作者如何适应多媒体汇聚的资讯环境。在这方面,香港的新闻教育界看来仍要急起直追。

  新闻教育在多媒体训练方面的不足,目前后果仍未明显,可是,新闻文字水平下降,却是公认的事实。有人把问题归咎于中小学语言基础不好,没有阅读风气,视听媒体当道等,这些都有点道理。

  但新闻写作的要求其实不高:只要能以简单、浅白的文字准确地把内容说清楚就可以了。为什么连达到这样基本的要求也这般难?答案可能是新闻课程的写作训练不足。

  到过美国接受新闻教育的人都知道,新闻写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训练的方式简单严格:不断写作,不断评改。未知是否与大部份新闻系导师缺乏新闻工作经验有关,这种训练在香港未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偏重新闻理论 忽略他科知识

  除了写作训练不足外,香港新闻教育另一问题是过于偏重新闻和传播,忽略其他方面的知识。

  由于这种弊病,才会出现新闻教育是否必要的争论。在英、美等地,一派得到相当支持的观点认为:「只要会写、会想,我就请他(或她)当记者。」是否新闻系的毕业生并不重要。「会写」指文字水平好,「会想」是说具备批判性头脑和一定程度的知识。这种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

  所谓知识,当然不单是指新闻或传播知识。因此,以伦敦市立大学为例,新闻系要求本科学生必须同时主修心理、社会、经济或现代史。在美国,新闻系要求本科学生修读纯新闻学分与非新闻学分的比例为25%与75%之比。

  我对香港大专新闻课程不太熟悉,总觉得学生修读其他社会、人文科学的机会不多。他们要修读的传媒理论反而不少。传播理论是一门研究新闻及其他媒介的学科,对学生将来从事实际新闻工作,帮助不大。

  当记者多年,亦教过数年新闻系学生,我倾向于支持学生在大学阶段修读任何一门非新闻的专科,毕业后再接受点新闻训练或念新闻硕士也不迟。在大学念的本科知识,对学生做实际新闻工作,非常有用。

  事实上,现代社会问题复杂,除非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充份掌握,记者采访和报导有关新闻便会困难重重。

实用短期课程 提供在职进修

  当然,这个时代的知识发展一日千里,大学时代所学的东西,到工作应用时每每捉襟见肘。终身学习已成为新时代的口号。但可惜的是,香港对在职新闻工作者提供进修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很多人就退而思其次,辞职到外国去深造。

  在前数期的「传媒透视」中,香港电台电视部节目监制陈敏娟介绍的美国调查报导记者编辑组织会议、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市的Poynter Institute和哈佛大学的Nieman Fellow Program,都是在职新闻工作者进修的最佳途径。

  美国调查报导记者编辑组织会议只有短短几天,哈佛大学的Nieman Fellow Program较难申请及时间较长,Poynter Institute的课程既多样又实用,时间长短又适中,对香港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可能是最佳选择。

  虽说是最佳选择,其实如果香港有类似课程,应会更好。最近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先后开办了新闻学硕士兼读课程,吸引了大批的报名者,就证明了客观的需要。

  从较具弹性的角度来考虑,香港如果有教育机构开办类似Poynter Institute的短训课程,估计对在职记者和编辑,吸引力更大。 但要办一些既实用又深入的短期课程,从课程设计到教师人选,都必须解决。课程必须贴近现实需要,导师最好是由一些新闻界最好的编辑和记者来兼任。

检讨课程设计 考虑师资经验

  谈到课程设计和教师人选,以香港大专院校的新闻学系情况来说,无疑有值得检讨的地方。

  在课程设计上,随着行业的发展,大学的新闻学系,除了一些新闻工作的基本技巧外,还必须加入或加强新闻管理和新闻道德的元素。

  新闻管理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了解新闻机构的运作及他们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当他们部份晋身管理层后,必须学会制订预算,如何聘用及开除员工等。

  至于新闻传媒的道德操守问题,从新闻趋向渲染式报导及狗仔队的盛行引起社会不满,甚至触发成立新闻评议会之争议看来,它更是每名新闻学生要学会面对的。

  最后,与美国的新闻学院比较,香港大专界聘用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担任教职的纪录,实在少得可怜。大学要求教师拥有博士名衔,即使没有什么新闻经验也可以。但他们训练出来的学生却要投入新闻机构工作,这些学生难以培养成为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之所以这样,恐怕涉及大专学术圈的一些成见了。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

拒绝废话的自由

傅景华
2015-05-02

学生记者调查:渐趋成熟的新闻采访与社交媒体应用

马伟杰, 李丽芳, 戚韵瑶, 黄锦瑜
2015-03-21